銀元中到底含有多少“銀”?

從中國銀元誕生以來,官方的銀元含銀量幾經變遷,大體的變化過程是,主幣從90%含銀逐漸降低到89%含銀,輔幣拿五角來說,從86%到84%,再到80%,最後到70%的過程,含銀量下降是主要變遷方向。


銀元中到底含有多少“銀”?

大頭的含銀量,根據民國三年公佈的《國幣條例》,銀幣有四種:


一圓銀幣:銀九銅一

五角銀幣:銀七銅三

二角銀幣:銀七銅三

一角銀幣:銀七銅三



輔幣均為有限法償,公差千分之三。

再參考民國六年的《國幣法草案》,其中規定:



一元銀幣:銀八九,銅一一

中元銀幣:銀七銅三

二角銀幣:銀七銅三

一角銀幣:銀七銅三


(這就是官方大頭的含銀量)

銀元中到底含有多少“銀”?


再看清代龍洋,根據光緒三十三年《度支部奏進呈新鑄通用銀幣並議定成色分量奏摺》,銀幣有四種:



七錢二分銀幣:銀九銅一

三錢六分銀幣:銀八五銅一五

一錢四分四里銀幣:銀八二,銅一八

七分二釐銀幣:銀八二,銅一八


注:到宣統二年,又有改變,但基本維持在主幣銀九,輔幣銀八的範圍)


從以上對比可以看出,大頭的主幣一圓的含銀量,從民國三年規定的

銀九降到了銀八九。另外輔幣的含銀量民國時期固定在銀七銅三,這比清代的龍洋輔幣成色大大降低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鑄造新幣成本太高造成的!不得不降成色以實現普及並增加利潤。


銀幣的鑄造成本到底需要多少呢?

根據梁啟超敘述:

一元主幣,法價與實價相等,外加鑄費六釐,而此六釐不足供購銀及工作之需,計每鑄一枚,應虧四釐左右,此逕購原料以鑄新幣所虧之數也。


舊銀元成色不齊,故起市價在國幣法價之下,今若認為與國幣有同一之效力,則每枚應虧三分一釐餘,此改舊為新所虧之數也。


(摘自《幣制局總裁梁啟超呈大總統為臚陳鑄幣計劃文(附說貼)》民國三年九月)


面對主幣如此巨大的虧損額度,顯然降低成色可以有一定的彌補作用,但畢竟主幣的定位是本位幣,無限法償,故而不能大幅降低成色,這就得從輔幣中另尋辦法。


銀元中到底含有多少“銀”?


在清代,貳角,一角的鑄幣也是有盈餘的,如今輔幣成色又進一步降低,這使得鑄造輔幣的盈餘增長明顯,這一方面能彌補鑄造主幣的虧損,另一方面也能貼補國家財政。但面臨如此高的溢價,想控制濫鑄也是很困難的,這方面在本文話題之外,暫不細說。


從主幣輔幣的鑄造成本和利潤,大體可以看出銀元成色降低的端倪了


下面我們再看看清代龍洋以及外國銀元的含銀量圖譜,總而言之,龍洋的含銀量各地差異較大,這也造成的銀色,包漿,直徑,厚度,以及聲音的不同。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銀元中到底含有多少“銀”?

銀元中到底含有多少“銀”?

圖片來源《中國近現代貨幣圖說》以及《民國財政史》1924年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