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落实“劳动教育”要求,把握这几条!

中小学落实“劳动教育”要求,把握这几条!

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该文件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文件要求,要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的必修课程,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将其评价结果将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升学的重要依据。

根据教育部的文件解读,中小学劳动教育每周不低于1节课;职业院校除实习、实训外,专门进行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大学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可以预见,中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将成为与艺术教育等具有同等地位的重要内容。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劳动教育相较于目前的学科教育,不同于实验教育,其对实践环境等要求更高。对于目前的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校来说,学校系统存在着师资不全、劳动场地缺失等问题,其实施过程也存在着一定的

安全风险,加大了学校教育管理的难度。

因此,学校如何落实劳动教育,将是未来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命题。在立哥看来,我们可以从教育管理的视角来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精心设计劳动教育课程。


中小学落实“劳动教育”要求,把握这几条!

当前劳动教育的目标,是“要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在劳动实践中进行教育”。学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以“知行合一、育才育德”作为课程建设理念,将“身体劳动、意志磨炼”作为课程的主要内容,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融合的基础上,加强劳动教育的课程活动设计。同时,要加强校本课程实施管理,做好劳动教育活动风险评估,确保劳动教育实施可管、可控。


二是协同共建劳动教育条件。


中小学落实“劳动教育”要求,把握这几条!

目前来看,现有学校特别是不少城区中小学,囿于学校区位环境,难以提供适合劳动教育的场地。因此,实施劳动教育有必要通过多渠道引入社会资源,协同共建学生劳动教育场所。比如,通过与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学生家庭等合作开展劳动教育。在此过程中,学校与相关单位要根据已有条件,做好课程开发,突出教育主题,使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得到成长。要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管理,分清各方权利责任,避免合作中出现推诿。要着眼长远,创新人、财、物的投入回收长效机制,推动劳动教育的持续发展。


三是借机营造劳动教育氛围。


中小学落实“劳动教育”要求,把握这几条!

实际上,开展劳动教育,不仅是学校系统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任务,更是学校推进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机遇。要想学校的劳动教育要上水平,我们显然不能只就“劳动教育”谈“劳动教育”,应加大学科协同,融入相关知识,把诗的功夫写在诗外。同时,学校还可以抓住当前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机遇,磨砺师生教学品格、构建劳动教育精品课程、营造劳动教育氛围,引导树立崇尚劳动、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教风学风,将劳动教育作为打造学校办学特色的又一重要途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