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裡的“南泥灣” ,民警帶著村民種上致富枇杷樹

疫情期間,偏遠山區的恩施市三岔鎮茴壩村,恩施市公安局駐村扶貧工作隊抓防疫同時,帶動返鄉滯留村民發揚“南泥灣”精神,在石漠化的坡地見縫插針,復墾開荒,種上致富枇杷樹。26日,民警一行來到村裡植樹,幫村民栽種枇杷種苗數百株。

“老張,您這坡山面朝陽,正適合發展枇杷。”中午時分,春光明媚,恩施市公安局駐村扶貧尖刀班民警熊凱對茴壩村村民張道貴說。春節前,張道貴在浙江務工的兒子張繼學回家,因疫情滯留,尖刀班在走訪時號召他們注意防護同時,把房前屋後的荒地多開墾些。張繼學每天在戴上口罩後就會扛著鋤頭跟著老父親上坡,把往年閒置的土地復墾,除草、翻土,幾十天下來,家裡的耕地又“多”出了三、四畝。隨著疫情防控向好,上週張繼學跟著復工的大軍去了浙江,留下77歲的老父親繼續捯飭著這塊土地。“我準備種上枇杷和土豆。”老張說。“我們會再給您送來200株枇杷種苗。”茴壩村扶貧第一書記李正文的話也讓老張吃了一顆定心丸。

大山裡的“南泥灣” ,民警帶著村民種上致富枇杷樹

“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我們對全村開展了四輪摸排。”李正文告訴記者,從1月25日開始的摸排中,工作隊發現從外地務工返回茴壩的221人中,絕大部分就是青壯年勞動力,疫情封控讓他們不能按時返崗復工。地處三岔鎮東北角的茴壩村土地石漠化嚴重,滯留在村的返鄉青壯年正好補充了該村石漠化改造的勞動力,為春耕生產做準備。工作隊在紮緊村與村之間的5個防控卡口、守好兩個組與組的隔斷後,通過前三輪摸排確定本村無確診、疑似、發熱人員,扶貧尖刀班冒著嚴寒奔走在崎嶇山路,走遍4個村民小組,逐戶動員,指導村民在戴好口罩的前提下上坡開荒復墾。“大山裡,彷彿再現南泥灣的熱鬧場景。”李正文說,眼下,越來越多的村民出發復工,村裡已“多出”近200畝耕地。

大山裡的“南泥灣” ,民警帶著村民種上致富枇杷樹

“我們就是要充分利用耕地,大力推廣枇杷種植。”尖刀班民警熊凱說,扶貧尖刀班2016年進駐茴壩村以後,聘請農林專家對土壤進行化驗,認為這裡適合種植枇杷。在與三岔鎮領導反覆研究後,一致決定在這裡發展恩施市第一個山區枇杷種植項目。

48歲的彭斌是成都市溫江區人,也是施蓉農業種植合作社的發起成立人。2017年10月,他被恩施扶貧民警的誠意打動,很快達成共識,決定依託合作社幫助茴壩村走項目扶貧之路,當年112月8日,完成合作社註冊。2019年下半年,合作社將枇杷種植管理模式改為公司免費向有意願農民提供樹苗,農民自栽自管理,由公司提供管理和種植的技術支持,果實成熟後由公司按照保底價收購。

大山裡的“南泥灣” ,民警帶著村民種上致富枇杷樹

為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枇杷發展的影響,保證枇杷能按季下地,尖刀班民警協調相關部門,在保證手續齊全的情況下,對合作社辦理通行證一路“綠燈”。3月7日、3月9日,合作社分兩次在距恩施600公里之外的四川省簡陽市運來近6萬株枇杷苗,民警與鎮、村幹部一道,入戶幫忙栽種。民警向彬患有嚴重的低鉀症,幾次在工作中暈倒,村幹部勸他去住院,可他總是說;“這項任務重,要搶抓最佳栽培期,還是把苗子栽完再說。”

枇杷園裡,排列整齊的枇杷樹已有半人多高。民警們頂著太陽揮鋤栽苗。47歲的村民張德富也忙著翻土施肥,今年張德富暫時取消了外出務工的計劃,打算在家門口多種點枇杷樹,“不出三年,枇杷就能有收成,別打工強多了”。

疫情防控、春耕生產兩不誤,春風拂過,茴壩村的土地正煥發出勃勃生機。(文/李劍飛 金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