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安模式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

都安讯 近年来,都安瑶族自治县切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在“基础设施、安置管理、产业配套、政策保障”等方面,开展“一齐全、二差异、三扶持、四保障”扶持工作,形成安置区“都安模式”,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

“一齐全”,公共服务设施“软硬件”配套齐全。该县以政府为主导,整合各方资源,加大安置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财政资金重点向医疗保障、公共教育服务、精神文化和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倾斜,尽快改善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引导其创业发展增收致富。实行家庭医生签约全覆盖,目前,全县与安置新区45081人签约。同时,建立健康档案和精准扶贫救助档案,对建档立卡搬迁参合参保群众政策范围内费用全兜底,有效避免搬迁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全县20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均配套有小学(或可就近入学)、幼儿园(含就近)、医疗卫生机构(或可就近就医)。每逢周末、寒暑假开设科普知识等公益课程,为搬迁群众子女教育提供服务。同时,在2000人以上安置点,修建广场、运动场所和活动中心,组织开展广场舞等文娱活动,丰富搬迁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二差异”,“差异化”社区管理。该县探索实施“差异化”社区管理模式。在中心村和乡镇安置点,按照党政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社会联动与搬迁移民参与相结合的原则,明确安置点后续管理工作由各乡(镇)党委、政府负责,由乡镇选派2至5名政治素质过硬、熟悉政策业务、善做群众工作的干部常驻安置点,与搬迁群众共同做好搬迁安置和后续管理工作。2016年以来,各乡镇先后选派66名干部驻点,组建党支部11个,推选楼栋长116名,构建“乡镇-村(居)委会-安置区-楼栋长”上下联动的后续管理机制。在全县各安置区实行社会治安网格化管理,将村、乡镇集中安置点全部纳入当地派出所警务片区进行网格化管理。同时,在3000人以上安置点安装摄像头,成立警务室,选派驻点民警,通过人防和技防手段,综合治理社会治安,使搬迁群众安居乐业。

“三扶持”,产业配套稳“收入”。按照“企业牵头、政府扶持、农户寄养、贷牛(羊)还牛(羊)、还牛(羊)再贷、滚动发展”的运营模式,该县所有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均参与产业发展,采用由合作社(企业)寄养的方式,每户寄养1头牛或5只羊以上,按年度收益分红。其中,2018年度参与牛(羊)项目的8246户搬迁贫困户,2019年到期获得收益金共926.97万元,户均收益1000元以上。同时,该县对500人以上的12个安置点都征收和预留10亩的土地作为产业用地,在搬迁过渡期(2016年至2020年)以零地价、零租金、建厂房的优惠政策,引进企业创办“扶贫车间”,让搬迁群众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全县已建成“扶贫车间”12个,引进8家企业入驻生产,安排就业1494人。2016年以来,通过粤桂协作,定岗、定向输送劳务转移就业,共有12286人外出务工;通过后续扶持及就业创业,建档立卡搬迁贫困人口累计实现脱贫9442户42954人。

“四保障”,多措并举保“融入”。制定出台安置新区管理办法,实行党政领导、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社会参与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对搬迁移民中生活条件困难,符合五保、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条件的对象,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做到应保尽保;落实教育扶持政策,切实解决移民子女入学问题,做到不遗一户、不漏一人;给搬迁移民发放过渡期生活补助,每人每月300元,连续发放3个月。目前,已搬迁群众在入学就医、救助补助、治安安全方面均有保障,加上是县内安置,语言生活习惯上没有差异,能很快融入当地生活。

(周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