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不孕不育表找醫生了,自己在家這麼治


《了凡四訓》:不孕不育表找醫生了,自己在家這麼治

上回我們講到了了凡先生做不了官的原因,這回講一講了凡先生命中無子是怎麼回事。

另外,我為什麼沒有兒子?他說,古人講:“地穢多生物,水清長無魚。”水至清則無魚,反思自己好潔成癖,形同孤寡相,是無子的第一個原因。


好潔成癖,並不是說家裡的屋子喜歡打掃得乾淨,是講他的心地好潔成癖,實際上水清了裡面就養不了魚了,地掃的過分乾淨是長不了東西的。農田裡都是要撒上糞便,撒上腐殖土,莊稼才長得好,水塘裡有了淤泥才能生出蓮花來。這種清澈見底、一塵不染的心地是一種孤僻的執著,是一種內心當中對於清靜的一種誤解。


他追求所謂的高潔,反而蓮花就不生了,只有生於汙泥才能成為蓮花。了凡先生的心地,尤其是有些修行人,都有一種內心當中的潔癖:我是清淨無染的,不能和這些凡夫走卒,不能和這些不修行的人,不能和這些外道,不能和這些智慧低的人混跡於一談,這樣就會使我好像受到了汙染。


《了凡四訓》:不孕不育表找醫生了,自己在家這麼治

你看古代巢父和許由的故事,巢父牽著牛從河邊經過,看見許由在洗耳朵,就問是怎麼回事。許由把堯讓天下的事情告訴了巢父。巢父聽了說:“你快別假充高人隱士了。你如果是真的隱士,自己悄悄呆在山裡,誰會知道你呢?”一邊說著,巢父牽著自己的牛往河上游走去,說:“我的牛要到上游去喝水,別讓你洗耳朵的水髒了我的牛的嘴。”


這種好潔成癖的習氣,是一種小乘修道人的習性,或者說是一部分所謂道家修道人的習氣。他是清淨孤修,不與人往來,就是我自己一塵不染,但不能容眾。要是這樣一種修行方法的話,自然不會有兒孫,不會有眾生來和你結緣,你不容他嘛!


《了凡四訓》:不孕不育表找醫生了,自己在家這麼治

“好潔成癖”實際是一種大我執、大我慢,當然這個和染在名利權情裡的凡夫相比是一種進步。這種特徵也是一種修養人、一種修行人,他染在精神的潔身自好上,但是還沒有更進一步能夠到真正無我,只有能包容萬物、能隨順一切緣境,眾生才願意喜歡你、跟你結緣。一個人那麼孤傲,那麼喜好自己的名聲,自己的修養,就像高山一樣孤峰獨立。所謂的“人不遠己,己自遠人”,自己就遠離別人了。這是他沒有兒子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脾氣暴躁,缺乏養育萬物之和氣。脾氣暴躁是因為求不得,或者說是怨憎會,他不喜歡的環境他就會發脾氣,喜歡的環境得到了後來又失去了,他也會發脾氣。一般的聰明人很喜歡發脾氣,總是看不慣別人太笨,脾氣一大像一團火似的,誰敢靠近你啊?是時候還會爆炸,誰也不敢親近你,偶爾在你身邊呆一下趕緊就跑開了。這就是他沒有孩子的第二個原因。


《了凡四訓》:不孕不育表找醫生了,自己在家這麼治

他說,“仁愛”是化育之本,“刻薄”是不育之因。了凡先生反思自己一向潔身自好,不能捨己為人,不能同情別人,這是無子的第三個原因。這個反思其實跟前面兩個原因深層次是一樣的,但講得比較通俗。“仁”就是“仁者愛人”,是以同理心(同情心)設身處地地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跟前面講的能夠包容萬物,同情萬物,還要明白我們和萬物是同體共生的,其實是同一個原理。


從這個角度就能看到,眾生有困難時,應該捨棄自己的東西去幫助眾生,成就他這個因緣。比如有人要飯,有人尋求你方法上的幫助,有人尋求安慰,都應該及時去救濟他們。以這種同理心、同情心,而不是說他是他,我是我,我還沒吃飽飯呢,我能管得了你?


《了凡四訓》:不孕不育表找醫生了,自己在家這麼治

你要知道你不管他,你將來也過不好。那為什麼不管他,將來自己也過不好呢?這就是佛法裡最深的地方,一切事物都是互相緣起,萬法是共生的,你認為的自我它並不能獨立存在。富人不救濟窮人,最後會慢慢導致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然後階級鬥爭就會產生了,最後戰爭就爆發了。


你看每個朝代到後來都是因為經濟原因造成的各種各樣的農民起義,為什麼?是因為階級對立產生了,因為當時暫時居統治地位的人,不能夠有同理心同情心。


另外其他的原因,比如:話多耗氣,好酒損精,徹夜長坐不知守護元氣等等,這都是無子的原因之一。


我們看袁了凡先生,他反思了自己沒有官沒有兒子的原因,他這個人是非常有智慧的。並不是雲谷禪師告訴他一個標準,他再對照這個標準去反思,他完全是經過自己認真誠懇的反思,找到了有功名和有子嗣的標準,然後還把自己的不足也找出來了。


《了凡四訓》:不孕不育表找醫生了,自己在家這麼治

可見這也是我們應該深刻反思的地方,很多人讀《了凡四訓》讀到這個地方,如果要認真的話,就會想到自己有沒有做過這麼深刻的反思?這是第一。第二,其實不用別人指點,你自己就能找到自己身上的不足,人對自己的缺陷其實是很清楚的,不需要別人指出來,不需要別人給你個標準。


可惜我們缺乏這樣深刻自省的一種行為,一種魄力。我們不願意自省,這是根。反過來,如果你真是願意自我反省,有這麼一個深切的動力和迫切感的話,即便你不遇到雲谷禪師,照樣可以改造自己的命運,找到自己的不足處的。


其實,說到根,你不是沒有這能力,一切眾生都有反省的能力,但就是沒有反省的意願。這就是很多人每天做功過格,每天學《了凡四訓》學了一輩子,書都會背了,而沒有什麼進步的根本原因所在,就是因為他不想自我反省。


《了凡四訓》:不孕不育表找醫生了,自己在家這麼治

雲谷禪師接著跟他講,如果照你這樣講的話,世間你不應該得到的事物還多得很,豈止是功名、子嗣?世界上的人,享千金財富或享百金財富,或者應該餓死,都取決於個人的心性。


我們認為所謂的天,老天爺只不過是因材施教、因勢利導而已,並未加絲毫的力量,就像人體的輕重是取決於本身的分量,而不是取決於這個磅秤厚此薄彼,這是同樣的道理。


傳宗接代的事情也是一樣的,但憑個人積德之厚薄,有百世功德之人,必然有百世子孫可傳。有十世功德之人,必然有十世子嗣可以維護你的香火。那麼斷絕子嗣的人,必然是毫無功德之人了。


《了凡四訓》:不孕不育表找醫生了,自己在家這麼治

當然在古代是這樣,古代人對子嗣很看重。實際上也不完全是這樣,沒有子嗣就不代表一定沒有功德,因為古代是那樣一種標準。很多出家人沒有子嗣你說他沒有功德嗎?還有很多人,他命裡這一世是阿羅漢一返人間。還有很多人,是你在這一生沒有欠下兒女業債,在人間沒有這種因緣,你也不能說他沒有功德,很多大菩薩再來都是這樣的。子嗣,這是對於中國古代那種環境下為了引導眾生去修行。


只要能瞭解“自我的因素”是造就人生兇吉禍福的關鍵,把不能夠獲得功名和沒有兒子的原因,盡全力去改掉它。把吝嗇化為施捨,把偏激化為平和,把虛偽改成虔誠,把浮躁改為沉著,把驕傲改成謙虛,把懶散改為勤奮,把殘忍化為仁慈,把刻薄改為寬容……


儘量去積德,“以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這句話就非常重要了)。這樣,你必然能除去身上的病根,重新獲得仁義道德的新身體。


《了凡四訓》:不孕不育表找醫生了,自己在家這麼治

我們每一個人應該認真地把這句話作為我們平時修行的座右銘。以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就是說,我們要和自己以前的舊習氣告別,今天的身體狀態、智慧狀態,今天遇緣的環境狀態、人事狀態,是我們以前的習氣造就的。


從今天開始,把以前的習氣一概都放下,建立新的起心動念的習氣。就是前面講的,要化吝嗇為施捨,化偏激為平和,化虛偽為虔誠,化浮躁為沉著,化驕傲為謙虛,化懶散為勤奮,化殘忍為仁慈等等。


這就是孟子講的:“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你如果明白了一切都是自己的心所造就的,完全的因素都在自己,那麼要想求,就有求必應。另外,像血肉物質這樣的身體,假若必受生命氣運的影響,則重生的道德精神之體,必能感動天地而獲福。古代有名言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詩經》也說,人若能了悟業命之道,是天之理,那麼自然就能求得後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