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经历的股灾,带来了哪些启示?

现在是2020年3月30日,全世界面临着疫情的考验,随着国外局势的越发严峻,我并现在我们处于深渊或者还仅仅是悬崖。面临新一轮大盘下跌,不妨回顾一下那些年我们一起经历的股灾,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十三懿记



1996年12月16日:跌幅9.91%

你没看错,大盘跌停了!1996年上证指数从1月19日的512点最高涨至12月19日的1258点,不到一年的时间累计涨幅为140%,深成指的涨幅更是超过300%。

1996年10月,证监会为了防止股市过热连续发布了“12道金牌”,但是仍然没能阻止股市上涨。

12月16日,《人民日报》刊文《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把股市定性为“最近一个时期的暴涨是不正常和非理性的”。随即引发股市“黑色星期一”,沪指跳空低开105点,最终收于1000点,重挫9.91%,深成指下跌10.08%,当天两市绝大多数股票跌停。次日,沪指再度暴跌9.44%,深成指跌幅达9.99%。

那些年我们经历的股灾,带来了哪些启示?




2001年7月30日:跌幅5.27%

2001年7月30日,A股再次遭遇“黑色星期一”,2001年6月中旬,财政部推出国有股减持方案,股指出现见顶迹象。7月24日,国有股减持在新股发行中正式开始,股市开始下跌。7月30日,沪深两市创下两年内最大跌幅,上证综指下跌5.27%,深成指下跌5.21%。

随后,A股经历了一场长达5年的熊市,其间再也没有见到2245点,直到2005年998点历史大底后才重回上方。沪指一年内从6月14日的2245点跌至1514点,80%的投资者被套牢。

那些年我们经历的股灾,带来了哪些启示?




2007年5月30日:跌幅6.5%

2007年是A股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年,暴跌次数一大把。2007年6月4日,沪指跌幅达8.26%;2007年5月30日,沪指单日跌幅6.5%,也就是我们常听说的“5.30”股灾;2007年2月27日,沪指跌幅达8.84%。

2007年5月30日,财政部宣布上调印花税,从1‰提到3‰。当日沪指暴跌6.5%,短短一周重挫近千点,一路从4300点跌至3400点。期间,大部分股票连续遭遇多个跌停,投资者横尸遍野。

不过,这只是大牛市的一个插曲,经过“5.30”大跌后,沪指又涨至历史最高点6124点,行情转向蓝筹股,大量中小盘股一路下行,散户很多年解套无望。

那些年我们经历的股灾,带来了哪些启示?




2010年股灾:调控政策出台,市场假摔

2010年是房地产调控元年,不仅政策频出,而且力度空前。2010年4月17日,“国十条”出台,市场风险偏好急剧下降,2010年2季度,股市出现一波调整,上证综指从3165点跌至2319点。

背后的原因是房地产调控政策使得市场预期投资将会下行,中游去库存导致周期股出现暴跌。

具体来说,面对严厉的调整措施,市场普遍预计房地产投资增速会出现快速下滑,于是中游行业的贸易商提前去库存,工业品价格出现调整,带动周期股的股价下跌。以钢铁股为例,2010年2季度钢材价格跌幅为12%(参见图1),而钢铁股指数跌幅达到31%。


那些年我们经历的股灾,带来了哪些启示?

然而,事实是:房地产投资没有出现下行,市场快速反弹。2010年3月,房地产投资增速为35.1%,到2010年6月,房地产投资增速不仅没有下行,反而上行至38.1%。

于是,市场的悲观预期在2010年3季度得到修复,周期股出现反弹。背后的原因是,房地产开发商经历了2009年的销售爆发,资金面并不紧张,另外房地产销售增速回落较为缓慢,2010年6月销售面积仍有15%的增速。



2011年熊市:抗击通胀,货币紧缩

2011年是股市惨烈熊市的开端,上证综指从2011年4月开始下跌,中间只有6月和10月出现了短暂的反弹。

背后的原因是2011年上半年通胀持续上行,央行保持紧缩的货币政策基调。

具体来说,2011年上半年,央行共上调了6次准备金率,基本保持每月上调一次的节奏。但到2011年年中,市场对通胀见顶的预期变得强烈,紧缩周期进入尾声的判断支撑股市在6月出现了短暂的反弹。

然而,2011年7月通胀创出新高,CPI同比达到6.45%的高位(参见图2),已在当年6月提升过准备金率的央行,在7月又进行最后一次加息,粉碎了多头的幻想。


那些年我们经历的股灾,带来了哪些启示?

直到2011年10月,随着通胀持续走低,市场开始预期政策会出现放松,股市再次小幅反弹。



2012年熊市:经济持续下行,抱团消费股

2012年股市继续下跌,但与2011年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股市杀估值不同,2012年的核心矛盾是经济走势与业绩增速。

2012年经济持续走弱,消费抱团与年底补跌是当年的核心。

从GDP同比增速看,2012年直到3季度,经济走势才略有企稳,GDP同比达到最低的7.5%,4季度反弹至8.1%。随着经济持续走弱,投资者开始在业绩稳定的消费股上抱团,白酒指数从2012年年初持续上涨至2012年10月,涨幅达22%(参见图3)。


那些年我们经历的股灾,带来了哪些启示?

但消费股只是典型的后周期,不是没周期,2012年底消费股经历了惨烈的补跌,部分白酒个股在10月中旬至12月中旬期间,跌幅高达30%,众多抱团消费股的基金净值一夜回到2012年年初水平。全年来看,年初的春季躁动和年底的蓝筹归来贡献了两次吃饭行情。


2013年股灾:6月钱荒引发的市场惨案


2013年开始,成长股走出独立行情,创业板指数一枝独秀。

直到2013年6月钱荒来袭,股市经历快速跳水。

2013年6月24日,是值得纪念的日子,也必将会载入中国资本市场的史册,因为这一天,让市场进一步陷入绝望的境地,这是大部分人都不想看到的结果,但却真实出现了。上证指数单日下跌5.3%,一举击穿1900点大关,惊现近200只个股跌停惨剧,百点长阴让投资者再次体会到恐慌的滋味。

具体来说,2013年6月发生钱荒,资金面异常紧张,银行间7天质押式回购利率最高达到12%(参见图4)。


那些年我们经历的股灾,带来了哪些启示?

钱荒导致股市出现了快速调整,上证综指从5月30日的2334跌至6月25日的1849,跌幅高达20%。但回过头来看,钱荒并未影响创业板的独立行情,短暂调整后创业板指数就创出新高水平。


2013年之后,最引人注目的股灾当属2015年6月、8月和2016年1月发生的三轮股灾,也就是2016年1月4日,A股首次出现了熔断。

大牛市2014年下半年重启,但是2015年1月19日投资者经历了最大的一次暴跌,两市市值一天蒸发3万亿。

2015年1月19日,受监管层出手规范券商两融影响,沪指天量暴跌,盘中一度下挫逾8.33%,19只上市券商股集体跌停,两市1932只股票下跌,159只股票跌停,创下A股6年最大单日跌幅,也就是所谓的"119股灾"。

2017年,白马股之年,而中小盘个股饱经风霜,不少个股下跌幅度惊人;

2018年,中美贸易战引发多次跳水,操盘难度非常大,2018年2月9日,沪指再现暴跌,跌幅此前一度达到5.8%,创自2016年年初熔断以来单日最大跌幅。


2019年,年初东方通信引发5G板块,十倍龙头开拓了A股逆转之势;

2019年10月底开始,中小板股大面积开始复苏,开始展望2020的好收成;

2020年,疫情发生,然后……

过去的一个月,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史诗性的、足以载入史册的一周,我们非常有幸生在当今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年代,作为资本市场投资者每天都见证着历史,对很多人,甚至包括89岁高龄的股神巴菲特来说,过去这一周,有生之年,从未遇见过,一波三折、惊心动魄。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概括,就只能说:

太太太刺激了



股灾启示录:不要轻言政策顶或经济底

那么,回顾历次股灾,有什么经验可以总结呢?


一是不要轻言政策的顶部或者经济的底部。韭菜之所以成为韭菜,就是总想展现自己聪明的一面,妄图抓住政策顶部或者经济底部带来的左侧机会,比如在2011年年中预测紧缩货币政策即将到顶,或者在2012年初预测经济增速即将到底。所以,安心等待右侧机会,让自己活下去最重要。

二是政策会带来短期噪音,但不会影响趋势。一旦市场形成趋势,即使出台政策,也很难影响市场的走势。比如2012年2月央行降准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春季躁动市场反弹的力度,但随后市场继续下跌。再比如2013年6月钱荒只是使得创业板短暂调整,并没有使得创业板牛市拐头。

三是抱团品种早晚会补跌,不要心存侥幸。


股轮之后,大部分股票估值依然很贵,这是事实

经过所谓3轮股灾,即使股指已经从5178跌倒2700-2800一线,创业板指数跌幅超过40%之后,大量的股票估值依然偏贵,大量的估值不算贵的股票,其基本面前景依然暗淡无光(包括银行,考虑到隐含的坏账率和供给改革的成本承担,历次改革,银行是承担了大部分的改革成本,而不是地方政府和社保,海南的地产泡沫,98年大规模的国企破产的债务核销均是历史佐证)。由此,无论做多做空均感无力和迷茫。

翻阅如沉积岩一般的k线,每天的k线和分时图走势就是市场所有信息和情绪、交易博弈的沉积,阴阳的纹理依然交织斑驳,多空双方日复一日的擦肩而过,逝者如斯,所有的事后都是洞若观火般的清明,而所有的此时此刻都是迷雾重重的困惑。只有股灾和崩盘真正发生了,绝大部分的投资者才会真正意识到发生了什么。


既然市场不可预测,还要投资理念和常识做什么?

太阳之下并无新事,古今中外,人类疯癫史几乎如出一辙,和所有的发生过的股市崩盘一样,剧本几乎是相同的,角色的情绪是相同的,而对这场崩盘的反思,根本的一点也是一致的,就是对常识回归的切肤之感。


那些老生常态的常识,在此不用赘述了,无非是安全边际,企业估值、能力圈、慎用杠杆之类,不经过几轮周期的砥砺,很难深入到投资人的骨髓了,以大数据的样本,包括耳熟能详的投资大师的经验,经受时间考验的成功的投资者大部分都是保守的投资者,恪守常识不一定能投资成功,但确乎是生存概率最大的一个样本。即使放在一个小样本群里,雪球从上线到现在,正好经历了一个牛熊周期,如果有心的用户,可以粗略看看,在这个周期后依然健在的是哪些大v,这部分健在的是秉持那种投资风格的,以前有些风头劲疾、呼风唤雨、应者如云的大v,忽然一个个都消身匿迹了,这些消失的是那种风格的,哪种风格样本的生存率高一些?


所有的经验和逻辑需要反复证伪,风动亦或幡动?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市场不是一个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简单牛熊周期循环,很可能投资者刻骨的经验换到了下一个周期,反而变成了增长的绊脚石。彼得林奇举过玛雅人面对灾难的例子简单、生动、有趣、而直指本质。抱着上一轮周期的经验,以为掌握真谛,进入下一个周期,很可能是一种刻舟求剑的体验。

还有一个有趣的样本观察是,几乎每一轮牛市真正赚到大钱都不是经验丰富的投资者,都是无所畏惧的新人,这里面会涌现出令人艳羡的幸运者,更多的人会走出一轮抛物线,如果在下一轮牛市他们还老兵不死,留在市场,这批人的绝大部分会变成谨小慎微的老股民,眼巴巴的看着又一批新手志满意得,并且自己的角色也和当初互换了,沦为了被嘲讽的群体。也许在这个时候,他会突然想起那个悲哀的老拳手。



作为一个十五年的A股股民,股灾陪伴这我的青春,成为成长路上不可磨灭的记忆。

如果有未详之处,欢迎大家评论区补充。这个时候,我们可以不操作,但是还可以聊聊天。


那些年我们经历的股灾,带来了哪些启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