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建千口“大水缸”解萬民“吃水難”

人民網-貴州頻道

石阡:建千口“大水缸”解万民“吃水难”
石阡:建千口“大水缸”解万民“吃水难”

陽雀聲起,春催人勤。在武陵深處,勤勞的群眾正在有序推進春耕備耕。姜家山村民雷遠強下地回來,就迫不及待走進去年新改建的“衛生廁所”,打開熱水器閥門,舒舒服服地衝了個熱水澡。

要是兩年前,他斷然不敢有這樣的奢侈。

石阡縣中壩街道太坪村姜家山組,群眾居住在海拔930米的老鷹巖腳下,人畜飲水難、生活用水難、生產用水難。姜家山“缺水”問題一直是幹群最憂的問題。

40多歲的雷遠強從小就記得,平日裡,偏低位置的田土裡邊只要有水浸出,群眾都會在那裡溜個“腳印窩”,最多就蓄半挑水,幾家人輪流去舀幾瓢。每年的六月到九月,是喝水特別困難的季節。姜家山的父老鄉親便成群結隊,沿著蜿蜒陡峭的山路,一直下到2公里外的陳家溝河挑水。

“跳水不能圖快,走快了容易灑,就算是青壯年,一上午最多就挑兩挑水。”雷遠強回憶他年青時參加挑水的辛苦過程。“特別是收割的季節,白天基本上不得空,只有晚上去挑。”

在石阡絕大部分農村,一口石水缸最多能裝四五挑水。從姜家山到陳家溝河挑四五挑水,差不多就是一天。平時的洗臉水、洗腳水餵豬喂牛,洗衣服都是背到陳家溝河的下游,或者到親戚家洗。

2014年,通村馬路建成後,黨委政府為了緩解群眾正常生活用水難,組織車輛給太坪村村民送水,這一送就是3年多。

隨著冷水溪供水項目的下閘蓄水,2018年國慶節前夕,太坪村家家戶戶,一股股清流噴湧而出,14個村民組、2100人的飲水困難終於得到徹底解決。

石阡縣水務局專業技術團隊“把脈問診”——因石阡地處湘西丘陵向雲貴高原過渡的梯級大斜坡地帶,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溝壑縱橫、山高坡陡,地形破碎、出水點低,村落依山而建,植被修復較慢。

一場徹底破解缺水難題的攻堅戰在石阡大地全面打響。2014年至2018年,石阡依託境內117條河流的優勢,摸清水資源分佈、安全人飲工程現狀,將修建“千口水缸”的計劃納入全縣骨幹水源工程、農村飲水安全項目和農田水利建設等項目,在全縣偏、遠、高等水資源匱乏區域,築起蓄、引、提並舉的水利體系,基本解決工程性缺水難題。

石阡縣水務局局長李正春介紹,“落實‘村申報、鄉審核、縣統籌’及‘縣設計、鄉實施’的方式,全縣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項目411處,投入資金3.91億元,建成木瓜溪等5座中小型水庫工程,新建水池1151座、抽水及加壓泵房266座、鋪設管道6215.09千米,解決全縣近31萬人的安全飲水難。”

告別“吃水難”的,遠遠不止太平村——

“現在的自來水,不管天氣晴多久,都是沒有問題的,這輩子再也不擔心吃水的事了。”石阡縣坪地場鄉巖頂寨村村民劉明貴介紹,“前些年,交通不便,家家戶戶要去3公里以外的凱峽河挑水,雖然凱峽河在就山腳下,但就是到不了半山腰我們這些人家,我們也只能‘望河興嘆’。”

劉明貴是“人飲”工程的參與者、見證者、受益者。石阡縣在全面打響“缺水”攻堅戰中,搶抓脫貧攻堅政策機遇,統籌協調各類專項資金,化解水源矛盾糾紛,有序推進水利工程建設,徹底解決“吃水難”。

“為實現水資源高效利用,加快推進龍河溝、二塘水庫的建成,嚴格落實‘三個責任’和‘三項制度’要求,實行飲水安全‘行政首長’制,強化農村飲用水源地保護、水質檢測、管網管護,確保家家能飲安全水、廉價水、長效水。”石阡縣水務局局長李正春說。(譚文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