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五葷是哪五葷?為什麼不食五葷?

大家都知道,道教在飲食方面比較講究,有蠻多禁忌戒律,如“五葷三厭”。

那麼,五葷三厭是哪五葷,哪三厭呢?今天小道就來給大家講講五葷。


提到“葷”,大家第一反應肯定是肉食。在這裡,葷並不是指肉食,肉食道教稱為腥。在古代葷僅僅表示某些具有刺激性氣味的植物,所以也稱五辛。《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葷,臭菜也”。佛教和道教乾脆將它讀作“燻”,葷菜就是燻人的臭菜,可見古人對它們的厭惡。那麼五葷指的是哪些呢?對此古人有不同的定義,小道入道十多年,也沒弄明白五葷到底是哪五葷,反正文獻中記載的五葷都不吃就肯定沒錯。


在《本草綱目》中是這麼描述的:“五葷即五辛,為其辛臭昏神伐性也。煉形家以小蒜、蒜、韭、蕓薹、胡荽為五葷;道家以韭、薤、蒜、蕓薹、胡荽為五葷;佛家以大蒜、小蒜、興渠、慈蔥、茖蔥為五葷”。道教典籍也有對此說明的,據《太清玉冊》記載“一切菜皆可食,但不宜栽,蔥、蒜、韭、薤、荽,謂之五葷萊。修道之士不可食。”


結合《本草綱目》和《太清玉冊》記載,我覺得道士韭、薤、蒜、蕓薹、胡荽、蔥、薤都不嫩吃了。


蔥、蒜、韭就不用多解釋了,大家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就是這個蕓薹、胡荽、薤不曉得是個啥東東,為此小道特意查了一些資料。


蕓薹又叫寒菜、胡菜、薹菜、薹芥、油菜。終於看到油菜這個熟悉的名詞了,這下知道是啥了。小時候農村大人總教我們,不能吃油菜莖,吃了會耳朵聾了,所以從小到大我是沒吃過。


道教的五葷是哪五葷?為什麼不食五葷?


胡荽suī就是大家常見的香菜,張騫從西域引進香菜,故初名胡荽。後來在南北朝後趙時,趙皇帝石勒認為自己是胡人,胡荽聽起來不順耳,下令改名為原荽,後來演變為芫荽。在這小道得懺悔了,以前不知道這玩意就是胡荽,經常吃。看來以後不能再吃了。


道教的五葷是哪五葷?為什麼不食五葷?


薤 xiè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有鱗莖,葉子細長,花紫色。鱗莖可做蔬菜。這種植物的鱗莖。‖也叫藠(jiào)頭,好像農村挺多。


道教的五葷是哪五葷?為什麼不食五葷?


為何道教禁止五葷呢?這個說法又是多種多樣。

一種是:

道教認為修道者在修行時吐納和炁,存神服霞,食用五葷對於修行是一種阻礙。另外不管是日常的誦經,還是齋醮科儀時與天地溝通,服用五葷之後嘴裡會呼出強烈的刺激氣味,這是對神靈的一種褻瀆,所以道教會禁食五葷。

另外一種說法則是從養生角度:

天地不正之氣所生的食物味重氣毒,吃了會傷五臟;修道人心平氣和,主清淡不重口味,所以戒吃!
1蒜:傷心躁火氣,吃多心神容易散漫不振。
2蔥:傷腎耗水氣,吃多情緒不穩驚慌難安。
3韭:傷肝克木氣,肝火旺盛容易動怒傷情。
4薤:[xiè] 傷脾困土氣,脾胰不順經常煩惱憂鬱。
5荽:傷肺蔽金氣,肺勞經常出悲觀心態。


你覺得哪種解釋你更能接受?歡迎各位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