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化是军备竞赛,还是和平协议?


演化是军备竞赛,还是和平协议?

这一讲咱们说说进化论的新思维。进化论绝对是人类最伟大的思想之一,能与之媲美的大约只有数学和物理。

但你可能没想过,其实进化论只是一个科学*思想*,而不是一个科学*理论*。科学理论说的都是某个特定的现象,描写某个特定的机制。比如电动力学描写了带电粒子的性质,遗传学描写了基因的性质,这些理论都可以用数学做精确的表述。而进化论,说的是一个适用范围特别广的一般规律,它只是很笼统地说生物演化是随机突变 + 自然选择,但是到底怎么个突变法,怎么个选择法,都没有详细描写,更谈不上使用数学。事实上,达尔文那个时候,甚至连“基因”这个概念都没有。

但是达尔文说的居然基本都是对的!所以人们非常喜欢拿进化论和人类社会内部的事儿作类比。有人认为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就如同生物竞争。还有像雷·达里奥在《原则》这本书中,把公司的竞争和创新跟物种演化作类比。凯文·凯利认为技术的演化跟生物演化可以类比。有些人则认为个人的成长也可以和生物演化类比。

从逻辑上来说,这种类比没有理由是完全正确的 —— 可是既然进化论不是一个科学理论而且还这么厉害,我们似乎也可以相信,生物演化真的已经穷尽了任何事物的、一切可能的、“演化”智慧。


这一讲我们要说的就是演化生物学家近年来的新发现。你会越发觉得生物演化简直是奇计百出,而且实在太像人类社会了……

*

不过我们还是先梳理一遍一般人对进化论的传统认识。这个传统认识用两个字概括,就是“斗争”。

首先是跟敌人的斗争。羚羊必须跑得比狮子快,才不会被狮子吃掉;狮子必须跑得比羚羊快,才能吃到羚羊。强者生存,弱者死亡。

其次是跟同类斗争。鹿群里的公鹿为了争夺交配权,必须长出巨大的鹿角来,去跟别的公鹿斗争。很多鹿角已经大到了夸张的地步,已经不利于鹿的奔跑、已经威胁到鹿面对老虎时候的安全了,但是鹿角必须得长。强者生育,弱者无后。

更高层次的,则是一个族群内部团结起来,去对外斗争。这三种斗争是有矛盾的,生物界演化出各种办法进行协调,比如人类社会就会用“道德”来约束人们少内斗,一致对外。

把这个斗争思维类比到人类社会,人们就会讲“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会追求个人地位,就会有强烈的“敌我”意识。

因为要斗争,人们还相信严酷的生存环境对人的成长是有利的,能锻炼人,所以“男孩要穷养”;而“温室里的花朵”,则是没有前途的。

那你注意到没有,这些斗争思想,对我们现代人、特别是对九零后零零后的年轻人来说,好像有点过时了,听起来有点土。这是为啥呢?因为“斗争”,本来就是个很片面的认识。


达尔文可没说作为生物就应该一门心思斗争。

*

瑞士巴塞尔大学的神经科学博士后,凯莉·克兰西(Kelly Clancy),最近在《鹦鹉螺》杂志发表文章 [1],综述了进化论的一些最新研究进展。这些研究讲述了进化论另一面的故事。如果你想从进化论中悟出开公司或者提升个人竞争力的智慧,这一面的故事可能对你更有用。

我来给你解说一番,分为五点。

第一,宽松环境更有利于创新。

严酷环境固然能选择出那些特别适合……严酷环境的生物个体,但是这种选材模式太狭窄了。现代进化生物学有个核心概念叫“放松了的选择(relaxed selection)”,意思是把环境选择的压力减小一点,让生物们活得容易一点,更容易带来繁荣和创新。

天敌减少了、气候变暖了、食物充裕了,只要环境更舒适了,生物们就会在更多的演化方向上进行探索。比如我以前听说有一种小鱼,如果环境很安全没有捕食者,它们就会长着很漂亮的红色花纹;而一旦环境险恶有了捕食者,那用不了几代,活下来的就都是灰色的了。这当然是因为红色太扎眼,容易被捕食者发现目标。

可能有人会说,还是严酷环境锻炼人!红色小鱼没有生存能力,灰色的小鱼好!我看这不太对。灰色只在严酷环境里是“好”的颜色,可你为啥非得指望环境是严酷的呢?

有能力的生物,总是想方设法让自己的环境不那么严酷。2017 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研究认为,老鼠可以通过跟别的老鼠抱团取暖的办法,放松选择压力。而相对于那些孤独的、不会合作的老鼠,这些善于合作的老鼠因为有更宽松的条件做探索,就有了更多的基因变异,有更好的多样性。

那么将来如果环境发生改变,你猜哪种老鼠的适应能力更强呢?是后者。研究者认为,从爬行动物到哺乳动物的关键一步,也许就是因为有些爬行动物学会了抱团取暖,给自己弄了个更宽松的环境 —— 而这次进化,让这些创新者获得了只有哺乳动物才有的、比如在夜间也能捕猎的能力。

这就好像富养的孩子因为多才多艺而找到了新兴领域的工作一样。

第二,有时候不是环境选择新生物,而是生物占领新环境。

在宽松环境中自由探索出来的新本领,能干什么用呢?除了被动等待将来可能出现的新环境之外,生物还会主动出去寻找新环境。

瑞典隆德大学的研究者对 4000 种鸟类的繁殖策略进行了研究,发现有些鸟搞的是互相合作式的哺育后代,等于是让后代的环境更宽松。而用这种方法哺育出来的鸟,在更宽松的环境中长大,反而更容易掌握在严酷环境生存的本领。

以前的人都以为是环境先变严酷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 但这些研究者发现至少对鸟来说不是这样。是那些在良好环境中长大,因为有合作的保证而敢于大胆探索新事物的鸟,主动飞到了严酷环境中生存。他们的能力不是更弱,而是更强 —— 他们主动选择了去开疆拓土。

这大约相当于,那些开拓海外市场的公司往往不是在本土混不下去的,而是在本土混的好的。

第三,有些生物会主动搭台,让别的生物来唱戏。

生物不但会适应环境和占领环境,而且还会制造新环境。比如说珊瑚虫会制造珊瑚礁,而珊瑚礁能减缓水流的速度,减少水流对身体的冲击,这就给其他海洋生物提供了一个非常优越的生存环境。很多物种都依靠珊瑚礁生存,而它们同时又给珊瑚虫提供了食物和安全保护。

各个物种互利共存,也许是比“斗争”更大的常态。

第四,有些生物会因为和别的生物共生,而放弃自己的一些能力。

以前的生物学家很希望在实验室里单独培养某一种细菌,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绝大多数细菌根本就无法作为一个单独的种类存活,它们都必须跟别的细菌生活在一起才行。这是因为有些生物本来就是跟别的物种共同演化的;而有些生物更会因为总跟别的物种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依赖,而干脆就放弃了自己的一部分功能。

这个现象叫做“基因剥落(gene shedding)” —— 以前有这个基因,后来很长时间不需要,干脆就没有了。

比如聚球藻和原绿球藻是两种总在一起生存的海洋藻类,它们都依靠光合作用生活,而光合作用会产生一种叫做过氧化氢的副产品,有毒。有一种可以中和过氧化氢的酶,本来两种藻类都会制造。但是因为聚球藻生产的这种酶就足以中和掉所有的过氧化氢了,原绿球藻干脆就不用自己生产这种酶了!

这就好比说马尔代夫这个国家不需要有自己的工业、农业和国防,它只要把自己的地方管理好,单纯靠外国人来旅游的收入就足以让国民过上好日子。

第五,比独立自主更高级的生存策略,是解放自我。

那你说像原绿球藻这种生存策略是不是有点危险呢?万一哪天聚球藻突然不愿意跟它一起生存了怎么办?原绿球藻是不是应该尽量“独立自主”地生活呢?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万全之策。独立自主,是一种很贵的生存方式。在生物学家看来,保留所有基因是不经济的,非常不利于发展和演化,基因剥落其实是常见的生物现象。生物的合理策略是在与多个物种共存的环境中给自己谋求一个独特的定位,而不是总想脱离别人自己单干。

类比到市场经济,就是再厉害的公司也不应该什么都做。哪怕你是丰田汽车,也应该把像轮胎、汽车玻璃、包括各种零部件,都交给别的公司做。专业化的分工最有利于调整和创新,最能适应快速多变的新环境。

所以生物正确的价值观,不是总想着在一个严酷的环境里搞独立自主,而是设法放松自己的环境,让自己探索新的可能性,也就是解放自我。

人类恰恰就是这么干的。演化发展到人类这一步,就成了文化和基因共同演化的局面。自然选择不再仅仅由外部环境决定。人类发明用火、把肉类食物加工之后再吃,缩小了自己的牙齿和下巴,从而让大脑的容量可以更大 —— 人类解放了自己的大脑。人类驯化动物,解放了自己的劳动力。现代人不再终日从事体力劳动,解放了自己的天性。

我们时不时就会听到有人说,很多老一辈的人会干的活儿,现在的年轻人都不会干了。现代人的体能、手劲儿、坚韧程度、吃苦耐劳的精神、包括记忆力和速算水平,都不如过去:那万一灾难来了怎么办?万一突然没有电力了怎么办?现代人还是一种独立自主的生物吗?

答案是,人类早就不是独立自主的生物了。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独立自主的生物。

共存,也是天道 —— 共存至少和斗争一样重要,很可能更重要。演化不是军备竞赛,而是和平协议。

以前有个阿拉伯国家的政要曾经警告他的国民,石器时代之所以结束,并不是因为当时人类没有石头可用了。


我们为什么总想着灾难要来,一门心思应对严酷环境呢?创造宽松的环境和自由的文化,求新求变求多元,面向未来主动探索新领地,这才是过着好日子的现代人该做的事情。

演化是军备竞赛,还是和平协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