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如何以儒道自我修行?

詞文江湖


“王陽明心學智慧”來拋磚引玉。

蒙牛乳業集團創始人牛根生說:
"小成憑智,大成靠德。"


在這個競爭非常激烈的社會,拼智商,拼情商,甚至“拼爹”的同時,其實更值得拼的還有一個內容,就是德性,所以說從古到今,“修身”都是非常必要的。

那什麼叫做“修身”呢?就是要陶冶身心、涵養德性、努力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道家的修身主張

道家的創始人是老子,他主張:

1. 順應自然規律不做人為干涉,也就是“道法自然”;

2. 萬事萬物都是“有無相生”,互相轉化的;

3. 為人處世應該以退為進,以柔克剛。

儒家的修身主張

儒家的創始人是孔子,他主張:

1. 要有“仁”這種品德;

2. 要壓制自己的慾望成就他人;

3. 講究名分、尊卑等關係。

修身的現實意義

常言道:做事先做人。

孟子說: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一個品德修養良好的人,可以感召世人,得道多助,立於不敗之地,遇到困難也能夠轉危為安,所以更容易獲得事業人生的成功。

具體的修身方法

簡單來說就是:正知、正念、正行。

1. 正知:學習傳統文化的精髓,用聖賢智慧重塑價值觀;

2. 正念:培養品德,涵養意志,確保起心動念不帶私心;

3. 正行:言行舉止,謙恭有禮,時時處處讓人感到舒服。

修身的成功案例

曾國藩的“5字修身法”,時至今日,仍然值得我們借鑑。

1. 誠,表裡如一,什麼都可以攤在桌面上;

2. 敬,心裡沒有邪念,體態儀容端莊威嚴;

3. 靜,心定神安,始終都處於放鬆的狀態;

4. 謹,不說大話、假話、空話、實實在在;

5. 恆,生活有規律、飲食起居保持好習慣。

寫在最後

修身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看看書,聽聽課就能達成的,要做好和自己的私慾做長期鬥爭的思想準備。另外就是,每個人都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切入點,在學習古人、學習他人的時候,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王陽明心學智慧”和你一起修身,連通正能量。歡迎點評,如果喜歡,請加關注。


王陽明心學智慧


如何以儒道自我修行?堅守本心,不被外部事物誘惑,迷失本性。

講一個小故事。

許衡,元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學家和天文曆法學家。



宋期末年,蒙古人進軍中原,天下大亂,百姓為躲避戰禍,背井離鄉,流離失所。

一日,許衡等人路過信陽,烈日當頭,酷暑難耐,眾人口乾舌燥。他們走著走著,忽然發現路邊一座荒廢的院子裡有一棵梨樹,樹上結滿了鮮嫩多汁的梨子,眾人大喜,紛紛摘梨解渴。

大家吃著果汁甘美的梨子,在樹下乘涼,微風吹過,愜意無比。而許衡卻沒有去摘梨子吃,同行的人很是疑惑,難道他不渴嗎?




一人上前問許衡:“天氣這麼熱,你不感覺口渴嗎?去拿個梨吃吧,解解渴,還有很遠的路要走呢。”

許衡答道:“那棵梨樹不是我的,也沒有樹的主人同意,怎麼能隨便去摘人家的果實吃呢?”

那人勸說:“現在社會這麼亂,這個院子看起來已經沒有人住很長時間了,估計主人早就已經遠走他鄉了,你又何必這麼固執呢?”

許衡說:“雖然這棵梨樹沒有主人看護,難道我的心也沒有主人嗎?”

勸說的人默默無語地離開了。



“吾心獨無主乎”,這句至理名言,點明瞭儒家自我修身養性的正確方法,也是現代人行為準則和做人的底線。

“義士不欺心,廉士不妄取”。人生活在這個充滿誘惑的世界上,隨時隨地都會面對“取捨”的選擇,而物慾和美色的誘惑,往往會令人迷失本性。

能夠在外部誘惑的境況下,堅守做人的準則,固守廉恥和尊嚴,守護自己心靈的純潔,“正心”以“修身”,這是人格的最高境界,也是道德的完美體現。


無語者講故事


大家好,我是拈花小姐姐,一個對傳統文化充滿興趣的探索者,學習者。

王陽明為了“正心誠意”去格竹子

  • “實踐出真知”,聽別人說覺得有道理,自己不去嘗試,還是體會不出來。王陽明早期是很認同“程朱理學”的,所以他做了“格竹子”的嘗試。

  • 王陽明怎麼格物呢?他通過靜坐的方式,連續七天時間,都觀察竹子,想悟出竹子到底有怎樣的道理。王陽明這一個星期,下了苦功夫,廢寢忘食,眼睛看著竹子,心裡想著竹子,最後身體受不了,生病了,也沒有從竹子中體會出自己想要的道理。

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

  • 王陽明提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 朱熹和陸九淵都認為“知先行後”,也就是說我們只有先“知道”,才能“行道”。

  • 而王陽明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以知為行,知決定行。”

  • 知和行,是一體的,沒有先後之分。知和行就像一隻手的手心和手背一樣。

怎麼就算格物致知?

  • 孔子的格物,其實說的是讓我們每個人去觀察自己內心,有沒有“不合理的私慾”。通過這種觀察,能夠修養自己的品德。
  • 而到了程朱理學階段,產生了觀念上的誤會,程顥、程頤、朱熹這幾位前輩,認為:“格物致知”需要“存天理,滅人慾”。

  • 程朱理學:認為“理”是宇宙萬物的起源,這種起源是善的,人的本性來自於“理”,但是受到世界萬物的影響後,容易迷失自己的本性,而讓社會失去“禮”。

  • 在這個前提條件下,他們認為通過“格物”,研究事物本來的道理,可以達到“致知”的目的,也就是說,能夠認識真理。

  • 程朱理學派:認為“格物”需要探究天下所有事情的規律與道理,才能明瞭宇宙間的終極的真理,達到“致知”的目的,這對人的要求實在是有點高,偏離了孔子的本意。

  • 如果是人,都有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的慾望。如果一個人 ,完全沒有任何慾望,也就不會有任何想要做的事情,那還為什麼要“誠意正心”呢?想要“修行”本身是不是一種慾望呢?想要“治國平天下”是不是一種慾望呢?

  • 古語有云:“慾望淺而天機深”,這是說的個人的“不合理的私慾”要少,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瞭解真相,不容易被矇蔽。

格物致知,為誠意正心之本

儒家的修行方法,是有本末之分的。

舉個例子:

一棵樹,長得枝繁葉茂,我們想要樹能夠開花結果,應該從枝葉上澆水,還是從樹根上澆水呢?

大家肯定都會說,當然是給樹根澆水了。

我們想要修行也是如此,要學會抓住根本問題,解決事情的關鍵點。

格物致知就像房子的地基,如果沒有把基礎打牢,就像在沙灘上建了漂亮的城堡,最後,海浪來臨的時候,城堡再漂亮也會被水流衝散。

從格物致知與誠意正心而言,只有一個人先做到了格物致知,才有機會做到誠意正心。

心有正邪,以何辨別?

  • 既然有正心,那麼也就有不正的心,在這裡以“邪心”來稱呼。


  • 心正一切正,心邪一切邪。怎麼辨別自己的心是正的還是邪的的?

  • 王陽明認為:“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就是要每個人在做事的時候,都問問自己的良心,如果我做這件事,是不是違揹我的良心?

  • 當我們能夠有智慧去分辨何謂“善惡”,何謂“是非”的時候,選擇“去惡為善”,就能做到“去人慾,存天理”。我們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發心到底是善,還是惡?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其實是一條通往更高點的“階梯”。

  • 第一步:從“格物致知”達到“誠意正心”,樹立起正確的“知見”,然後達到“修身”。

  • 第二步:通過完善自身,懺悔自己的過錯,達到家庭和諧,從而能夠“家和萬事興”。

  • 第三步:“治大國如烹小鮮”,如果能夠通過把自己做好,處理好一個家族內部的關係,讓大家都能“各歸其位,敦倫盡分”,就有治理國家的基礎,讓每個家庭和諧,達到社會和諧,國家安定的目的。

  • 第四步:平天下,需要更遠大的格局,也是我們現在常聽到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只有認識到人類的命運是息息相關的,是一體的,才能有足夠的胸懷,格局,通過一個個國家的安定,實現全世界的和平。



拈花小姐姐


人性的格局是不一樣的,每個地方風土人情要知情知理,做到容入與尊重。修自己心得群眾信仰,做到自然言出必行,天下任你意志而動。天下能有不平的理由?


手機用戶52222765140


“格物致知”出自《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這是典型的道家哲學思想,從事物內在的本質去發現世界的真諦,假如以我們的生存意義為設定,就是所謂的“向死而生”,人生在世首先一定要認知“死”的意義,才能明白應該怎樣去生存會更有意義。

“修齊治平”則是典型的儒家思想處世之道,如果說道家講究出世,順其自然地生活;儒家肯定是講究入世,其入世目的則是希望以自己的思想及所學把世界變得更好,細則就是孝道、政治、民生、經濟等。

上述“儒道”大意如此,如何融入到個人,則是個人的天性使然以及後知後覺的改變。道家最核心的思想是“無為”,在人類有限的生命裡做有限的事,不刻意強求什麼,誰也不能要太陽從西邊升起而從東邊落下,所以道家希望與萬物共生共榮順其自然。儒家思想核心是“有為”,有為就是要在短暫的一生裡幹出一番事業,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生活。

個人認為“無為、有為”都沒錯,重要是能為人類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當然,個人最好的修行方式是能夠二者兼容,既效仿道家順其自然,也要尊崇儒家行為規範。

例如說,我們看到兩個人在街上打架,道家說隨他們去吧,打累了自然不打了,或者說等會有人來勸架的,甚至說打一架或許更能解決他們之間的問題。而儒家說,這樣的行為不對,再大的事都不能武力解決,我要上去制止他們,當然,勸架雖說正義但是有風險的,會無意打到勸架之人。這個架我們到底是勸還是走呢?照我說,我不會輕易上前勸架,但會在旁邊說一句:你們還打,警察來了。我想既能緩解他們的憤怒,也保證自己不受傷害並解決問題,這算不算是“儒道雙修”呢?如果單純用儒家或者道家方式解決問題,會導致一個不好的結果,人們會說道家無情而儒家是個250。其實儒道都沒有錯,道家出世思想本就是順其自然(我們看到獅子吃牛,難道要把獅子打死嗎),儒家入世思想則是擔當社會責任(那怕自己吃點苦頭)。

對於儒道個人修行之路,要有一定的閱歷與悟性,最好是兼而有之,才能做到陰陽和諧。


老聃22


大學裡提出了這"八條目”,是儒家自我修行的根本,是實現大學之道的八個步驟,是有邏輯辯證關係的,其順序不只是形式上的先後,應依此次第修行: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故修身要從格物始。格物當然不是對著竹子枯坐,陽明先生說要"致良知“,信哉斯言。

八條目只有相對意義上的階段性。實際上,它們融於一體,不可割裂。具體說,格物沒有止境,要永遠進行,致知、誠意、正心等皆如此。進一步說,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同時,仍不能停止格物。



歡喜慈悲


正心”的前提下,通過“修身”來一步一步完成“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其“修身”的起點,也是關鍵點,卻是“格物”。

正如我們前面談到一切“放鬆”的基礎,是“知止”,是“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也就是說,“止、定、靜、安、慮、得”六個基本次第,是儒學“近道”或“悟道”的基本次第。

如何“知止”?我們回過來思考上文的“得”。一般的理解,可以大致認為是“可以開展一切有利的行為”這層含義。在一定道性基礎上來理解,其本質是在講一種能夠達到“致知”的“大智慧”。注意,這種“致知”的“大智慧”,是在一定的“格物”基礎上達到,正所謂“致知在格物”。其中“致知”的“大智慧”,就包含了“知止”的智慧。

也就是說,不僅“修身”的起點在“格物”,而且“知止”的關鍵,也在“格物”。那麼,“格物”是什麼意思呢?

按照標準的字典解釋,一般認為“格物”就是指“推究事物之理”。而“格物致知”一般字典的解釋是:“研究事物原理而獲得知識”。那麼我們要問:“推究事物之理”就能夠“致知”了嗎?

《大學》指出:“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也就是說,不僅“格物”是最基礎的,並且必須由“格物”這個基礎來完成“致知”,然後在由“致知”來完成“意誠”,由“意誠”來完成“正心”,由“正心”來完成“修身”……

因此,《大學》果然又倒過來說一遍:“格物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修身,修身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按照上述字典的解釋,“格物致知”如果是“研究事物原理而獲得知識”的話,那麼“研究事物原理而獲得知識”就是最基礎的,並此推理,就能得出以下這樣一個結論:獲得知識是“意誠”的必要條件,“意誠而後心正”……

很多人都怕談“修身”,其實是不理解什麼是“修身”,更不理解“修身”與“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間的本質貫通關係。按照字典的解釋,“修身”的含義主要是指:“陶冶身心,涵養德性”。這樣的“修身”定義,比較模糊和籠統,大家沒有抓手。我認為,這樣來定義“修身”會稍微全面些,並有抓手:

格物致知,正心誠意;

調治偏差,增益不能;

陶冶身心,涵養德性;

改造心性,挖掘智慧;

覺悟生命,造化天下。

可以看出,這樣的“修身”定義,不僅比較接近儒學提出“修身”概念的前提,而且也符合儒學將“修身”作為基礎,進而“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核心作用。如果我們大家對“修身”的理解,能夠恢復到這個本來面目當中,恐怕大家就不再會“怕談修身”了。很簡單,這樣的“修身”是每個人都需要的。因為每個人都必然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夠:快樂、健康、幸福、智慧和美好。顯然,上述的“修身”可以幫助你接近這樣的人生。

如果大家能夠將“修身”與“齊家、治國、平天下”緊密聯繫起來,作為全部的基礎與核心,作為人生信仰與人生事業的基礎,那就更應該將“修身”作為終身大事來抓了。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可以看出,古人不僅是有明確的“修身”目的,而且有次第,還有具體方法。從“格物”到“修身”,再到“治國”與“平天下”,組成了完整的體系化人生目標。當然,全部的起點還是在“格物”上。所以說“格物”是最核心的基礎,也是最頂層的保障,而“修身”是抓手。

有了上述對“修身”的全面理解,則必然了悟儒學在“道、德”層面的全面把握,也必然了悟其對我們各行各業學術技藝的支撐作用。



土豆會成精


格物這一關不好過,格物即破無明未知,迄今為止還沒人做到!孔子做到了嗎?他在世時到處碰壁顛沛流離不得志而慌慌於喪家之犬,死後理論被專制統治者利用而被今人批判,天乎人乎?只因格物這關實在難過,即便牛頓近代物理奠基者,不也把自己格瘋了,王陽明,大師,亦是格竹七天差點格瘋自己!現代物理到量子力學再難寸進,再進一步就格物成功!

物即有形心即無形,能通透有形始致知,致知即明心,明心則正心,正心則誠意,誠意則心想事成,心想事成則齊家,家齊則國治,國治則天下平,天下平即東方白,東方白則紫氣生,紫氣生則不息,不息則無我,無我即大同!日子,近了!


陽光明貞


誠意而後可以正心,而後可以格物,而後可以致知。王陽明的這四句很好,可以參考。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一靈獨覺


我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基在儒家,儒家的根本精神體現在《大學》。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治國”、“平天下”,是大學的核心思想。孔子曰“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即,一切都要把修身作為根本!

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都是修身的功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以人為本,推己及人,由近到遠,從修身上推起。

“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家是一個國家的最小單位,是個體安頓自己身心的港灣。沒有家,人將漂泊無所歸依;沒有家,社會將失去秩序。所以家和萬事興,國泰民安,是人心所向!

因此,儒家把長幼有序的“齊家”視為一個人成年所必須經歷的過程。學習知識,懂得吸收前人的經驗,通達明理後,要意念誠摯地去端正心態,追本溯源,探究事物原理,力求做到通達完美。而格物致知,是一個不斷砥礪,不斷修行的過程,是境界不斷提升的前提。

在這個過程之中,通過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和能力,使自己所在的家庭生活和諧,尊老愛幼,遵守社會規則,擁有良好的品格和能力,去服務社會。盡己所能,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實現個人的價值與成長。

大學之道,是明明德,是親民,是止於至善;大學之道是修道,悟道。道是體,德為用。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在不斷內省,自我完善中,修身安人,積善成德;在修齊治平中,敢為天下先,在自己工作崗位上,不斷去努力開拓,繼承和發展《大學》精神,復興我們的民族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