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攻克脱贫战场上的“上甘岭”

云南网评论员 云理轩 余剑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到了最后的紧要关头,越到这个时候越要稳住军心、鼓舞士气,不要浮躁,要稳定政策和措施,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三区三州”之一的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上甘岭”“硬骨头”,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要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坚定不移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更硬举措全力推进脱贫攻坚,攻克深度贫困最后堡垒,确保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圆满收官。

一、坚定不移增强决战决胜的信心决心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注入了坚定决心和必胜信心。总书记强调:“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我们必须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决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坚决打赢深度贫困脱贫攻坚战。

信心来自于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特别关爱和坚强领导。怒江是习近平总书记最牵挂的地方,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特别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怒江发展问题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亲自接见怒江少数民族干部群众代表和“两次回信”,嘱托我们抓好脱贫攻坚工作。汪洋同志2次深入怒江实地调研,孙春兰、李希、胡春华、陈竺、卢展工、王正伟、何维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先后到怒江指导脱贫攻坚工作;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多次亲临怒江脱贫攻坚一线指挥作战。此外,珠海市、中交集团、三峡集团、大唐集团等倾心倾力帮助我们,构建了“大扶贫”格局。

信心来自于建立了不断完善的系列脱贫攻坚制度体系。这些年,我们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创新扶贫体制机制,建立了具有特点实效的指挥、责任、政策、工作、投入、动员、监督和考核8个脱贫攻坚制度体系。立足怒江实际,实行每月驻村调研、督战、调度、通报一次的脱贫攻坚“四个一”工作制度,开展以联系一个党支部、上好一堂党课、走访一批群众、抓实一个产业(项目)、助推一批劳务输出为主要内容的“五个一”抓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行动,建立基层一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机制,实施“全民参与、全面挂牌、全员下沉、全部清零”行动。

信心来自于逐渐形成的怒江脱贫攻坚作风和精神。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怒江州尽锐出战,各级领导干部下沉一线,在一线发现问题、一线解决问题,选派1705名州县精兵强将驻村攻坚,新组建近千人“背包工作队”,背包上山、吃住在组、进村入户开展工作。全州各级干部勇挑使命、敢于担当,舍小家、顾大家,苦干实干、流汗拼搏,甚至流血牺牲。大批群众走出大山、进城入镇,思想观念得到根本转变,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明显转变。全州上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了“苦干实干亲自干”的怒江脱贫攻坚作风和“怒江缺条件,但不缺精神、不缺斗志”的怒江脱贫攻坚精神。

信心来自于脱贫攻坚取得的决定性成效。通过不懈努力,2019年底,全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6.78万人降到4.4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56.24%降至10.09%,贫困村由249个降至80个,独龙族、普米族已率先实现整族脱贫,全州已基本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二、准确把握面临的形势和困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决不能松劲懈怠。”我们在增强信心决心的同时,也要准确把握造成贫困的原因和影响高质量脱贫面临的困难挑战。

必须准确把握造成贫困的根源。一是困在交通。由于长期的历史条件,2017年以前,怒江州无高速路、无机场、无铁路、无航运、无管道运输,交通基础设施极为落后,县、乡、村公路等级低,农村路网晴通雨堵,条件性贫困突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怒江经济社会发展。二是难在“直过”。全州有22个少数民族,29个乡镇中有18个是整体“直过”,“直过”区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62%。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薄弱,区域性贫困、综合性贫困比较突出。三是贫在素质。怒江州集“边疆、民族、直过”为一体,社会发育程度低,劳动力素质不够高,一些贫困群众不识汉字、不会讲汉语,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缺乏劳动技能,只能从事较为简单的体力劳动。山区群众长期从事农业生产,传统农耕意识较强,商品意识、比较意识、竞争意识缺乏,素质性贫困比较明显。

必须准确把握面临的困难挑战。一是剩余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虽然同过去相比总量不大,但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二是防止返贫面临巨大压力。全州共有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3万多人,对这“两类人群”的防返贫监测和动态帮扶压力大。三是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对全州贫困群众就业冲击比较大,一定程度上会减少贫困群众收入,影响脱贫质量。

三、凝聚强大合力推进问题整改清零

我们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重要指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凝聚起广大干部群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磅礴力量。不断充实优化攻坚力量,全州各级干部全员下沉到村到组到点,各级行业扶贫部门各尽其责,形成工作合力,勠力同心、全力以赴,齐力攻坚、合力突围。聚焦“大排查大整改”发现问题,瞄准病灶、靶向治疗,定时定量、定点清除,确保在6月底前所有问题全部清零见底,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按照既定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一刻也不停、一步也不错、一天也不耽误,实施“背包上山、牵手进城”行动、“扶贫暖心”行动、产业就业增收行动、“保生态、防返贫”生态建设巩固脱贫成果行动、“两类人员”帮扶行动,打好深度贫困“百日歼灭战”,向深度贫困发起最后总攻,坚决如期高质量打赢深度贫困歼灭战。

实施好“背包上山、牵手进城”行动。全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入住工作,确保10万贫困群众“搬出大山、迁入新居”;抓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采取建产业基地、抓劳务输出、办扶贫车间等措施,实现每户搬迁家庭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组建扶贫“暖心团”,实行“面对面、心连心”服务,推动搬迁群众融得进、稳得住、能发展。狠抓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

实施好“扶贫暖心、巩固成果”行动。组织全州1.9万名干部挂联6.9万建档立卡贫困户,暖心入户、帮扶到人,一手抓“两不愁三保障”问题落实,一手抓群众关切问题解决;围绕“感恩共产党、感谢总书记”开展感恩教育,坚持“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办好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抓好脱贫能手、乡村能人培养,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帮助群众在摆脱物质贫困的同时,也要摆脱思想贫困、精神贫困。

实施好产业就业增收行动。着力打造百万亩绿色产业长廊,实施百万亩草果、百万亩核桃培育和提质增效,推进蔬菜、中药材、生猪等高原特色种养业和旅游文化产业,着力构建“一产业、一基地、一融合”的产业体系,稳步实现贫困群众产业发展全覆盖,拓宽贫困群众长期稳定的增收渠道。大力推进产业发展,推动10万群众外出务工。

实施好“保生态、防返贫”生态建设巩固脱贫成果行动。坚持增绿与增收、生态与生计并重,大力推进生态扶贫,选聘3万名生态护林员,带动3万户贫困家庭实现稳定增收;组建182个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推进怒江、澜沧江两岸30万亩生态修复治理,每年完成10万亩,解决2万贫困群众就业,带动易地扶贫搬迁后无力外出务工群众实现收益,确保生态修复、产业发展、群众就业同步推进。

实施好“两类人员”帮扶行动。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对存在返贫风险的已脱贫人口和存在致贫风险的边缘人口,进行监测预警,按月分析研判,强化救助措施,落实帮扶政策。

我们坚信,在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怒江全州上下树立必胜信念,顽强奋斗,就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边疆各族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日子,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