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龍縣“三子並進”加快新市民融入城市生活

內容摘要:近年來,安龍縣新市民社區聯合黨支部在服務搬遷戶中,推行“三子並進”:拴住“老子”穩住“窩子”,抓住“兒子”保證“票子”,育好“孫子”培育“苗子”,確保了搬遷群眾穩得住、快融入、能致富。

拴住“老子”穩住“窩子”。當大批搬遷戶中的年輕人搬出大山,來到縣城追逐城市夢想時,離開故土跟隨兒女的老人也進城了。通過開展醫療健康服務、群眾活動等,使他們融入小區,提高晚年幸福指數,讓他們安度晚年。

雙龍小鎮是安龍縣4個易地扶貧搬遷居住區之一,總投資8.7億元,佔地460畝,於2018年10月建成78棟居民樓、1668套住房,目前已搬遷入住1380戶6921名新市民,社區裡共設立1個黨總支部、兩個黨支部,有85名黨員,現有入黨積極分子5名。

該黨總支重視社區黨建工作,堅持以黨建引領社區建設發展,從就業、就醫、融入城市生活、小孩上學、社區服務等方面入手,以實施新市民計劃為抓手,攜手新市民開啟新生活。結合雙龍社區新市民需求的實際,成功探索出抓好服務機制建設穩民心、“網格化微信群”連民心,“五項”服務解民憂的“兩心五項服務”工作機制,幫助新市民適應城市新生活、融入城市新生活、共享城市新生活。在社區廣泛招募家政保潔、家電維修、生活料理、文體娛樂等具有一技之長的“服務達人”95名,建立“服務達人庫”,不斷滿足居民多樣化服務需求。通過黨員+“達人”,共同搞服務,逐步形成在“服務達人”中培養髮展黨員,“黨員達人”引領社區服務的工作模式,推動了社區自我服務能力提升。

抓住“兒子”保證“票子”。讓年輕人在城市立足,就業是關鍵,只有讓年輕人就業,才能保證這個家的“票子”。通過技能培訓、引導就業、關心關懷等,讓他們適應新環境,並在這個城市建功立業。社區青年邢義海,因家庭困難高中畢業後在家待業,關工委幫助其申請創業貸款8萬元,在開發大道開超市。近幾年,棲鳳社區關工委為類似邢義海這樣家庭困難的40名青年,先後幫助申請創業貸款328萬元,還組織開展電腦、廚師、家政服務等培訓共5期200人,培訓後推薦就業率95%以上,在棲鳳社區關工委的努力下,社區裡一批青年走上了創業致富路。

育好“孫子”培育“苗子”。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希望,搬出大山,就是為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使他們茁壯成長。通過開展關愛留守兒童、假期輔導等活動,讓他們的父母越來越安心在這個小區。

棲鳳社區地處安龍縣西城區的棲鳳街道,常住人口4699戶20000餘人。轄區內有職校、特殊教育學校各1所,小學、幼兒園各2所,在校學生2104人,“留守兒童”116人。“留守兒童”一直是各地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為了照料“留守兒童”,2013年9月,社區成立了“四點半學校”,又創辦了“假期心聯心學校”,即“學校放假,社區開學”,利用課外活動時間,即下午4點半到5點半分別開設二胡、月琴、笛子3個興趣班,並聘請具有民樂專長的退休老同志當義務老師。6歲的李文軍因父母長期外出務工,與爺爺奶奶住,2016年8月,爺爺突然生病住院,奶奶要照顧爺爺,無法看管孫子,正著急時,鄰居告訴她社區裡有一所不收費的“假期學校”。這個消息讓李奶奶緊鎖的眉頭舒展開了,忙把孫子送到棲鳳社區“假期心聯心學校”。“假期學校”第一期就受到社區群眾的普遍好評,30多名義務老師,都在社區內居住,隨叫隨到,在安龍縣城引起了極大反響。“假期學校”的成立,讓社區外出務工的父母放心了許多,也讓留守的爺爺奶奶們省了很多心,4個學期下來,孩子們從第一期的15人增加到第四期的32人。

(州委老幹局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