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艦船的甲板,需要了解這些常識!


關於艦船的甲板,需要了解這些常識!

人類最早發明獨木舟時,還沒有甲板這一說的。因為獨木舟是在一塊大木頭上人工摳出一個空間當船艙,然後可以載人和載物漂浮,只有船殼而沒有甲板。同樣,竹筏和吹氣皮筏雖然可能有一個浮在水上的平面,但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船甲板。真正出現船甲板,應該是距今3000年之內的事情。古人發現可以在木船的上表面再加上一層防水的木板,這樣就可以防止湧浪和雨水灌入船身,不必再隨時人工往外排水。特別是在海船上增加這種上層甲板的作用非常明顯。於是就有了貫穿大船上層的貫通甲板。甚至逐步出現了多層甲板。上層甲板把大船的內部合併成一個大體封閉的浮力空間,只留下少量的出入口,上下人員和裝載物品。這樣就有了船甲板這個概念。船舶的主體部分一般至少設有一層或幾層全通甲板。

小型艦船僅有上表面一層甲板,而大型船舶根據使用要求,往往設置二層或多層貫通全船的連續甲板。也有不貫穿整船的非連續甲板。多設置在船頭和船尾部分,以及突出上甲板的艦橋位置。特別注意!對於有多層甲板的海船,包括所有木質船舶和當代的鋼鐵船舶。甲板的編號順序,都是由上到下。也就是最上面的貫通甲板叫做上甲板,也叫1甲板;再往下叫第二甲板,簡稱2甲板;再往下是第三甲板;更多層的甲板以此類推,像大型航母有8到10層之多的甲板。這個順序是從大航海時代就已經習慣了的約定俗成。一般要求甲板是縱向連續的,而平臺甲板是局部間斷的,僅設於部分艙室中。對大多數艦船來說,上甲板的厚度最厚,包括木質大海船時代開始就是這種設計。強度較大的上甲板會和大型船舶的側面和底面船殼,以及內部的支撐肋骨和橫樑結構,合圍一圈。


關於艦船的甲板,需要了解這些常識!

這樣就形成一個全船強度最大的外殼結構,有利於抵抗海上狂風巨浪的衝擊,也可以直接在堅硬的甲板上載貨物,或者安裝重量很大的武器系統。木質大船上甲板的木材厚度較大,還有在熱帶和寒帶海區隔熱保溫的作用。二戰以前已經採用鋼鐵外殼的戰列艦,還要專門在上甲板上鋪設一層十釐米左右厚度的高檔木材,具備裝飾防滑消音的作用,更大的作用其實就是隔熱保溫。由於高檔木材價格太貴,比戰列艦低一檔的巡洋艦隻能在上甲板上佈設便宜的油氈布隔熱保溫。至於更低檔的驅逐艦和輔助艦艇,則最多在鋼鐵的甲板上刷點油漆對付了。當代艦船的甲板由大量切割成型後的鋼板併合焊接而成,鋼板的長邊通常沿船長方向佈置。沿甲板外緣與舷側鄰接的一列甲板為甲板邊板。對當代的大型艦船,特別是航母和兩棲攻擊艦這些航空大型艦艇來說,上甲板其實就是飛行甲板。瀚海狼山(匈奴狼山)認為,這些飛行甲板的鋼板厚度、採用的鋼材強度以及耐火性,甚至比本艦艦體的側面和底面的船殼鋼板的綜合質量要求還高,更顯示出上甲板對全艦的重要性。


關於艦船的甲板,需要了解這些常識!

大型艦船具備的多層甲板,與艦體的外殼,以及縱、橫向的艙壁和圍壁,共同將艦體分隔成數百個蜂窩一樣的小艙室。這樣會大大增加全船的結構強度,同時形成大量的水密小艙結構,增加全艦的抗沉性。在實彈打靶中甚至會出現全艦被大當量爆炸衝擊一劈兩半,但是仍然各自長時間漂浮的現象。這就是採用多層甲板設計的優勢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