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為何偏愛女性,尤其是女醫生?


猝死!為何偏愛女性,尤其是女醫生?

聶寧,白小涓,韓璐璐,等.北方地區女醫生心血管病危險因素及其發生高血壓的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20,23(9):1105-1111.

單位: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盛京醫院老年病科

原文請點擊官網:www.chinagp.net


2017年我國心血管疾病(CVD)患病人數達2.9億,死亡率達40%以上,已成為我國最為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CVD是我國女性死亡的首位原因。有研究顯示,女性比男性有更高的抑鬱率和心肌梗死後死亡率。且《中國女性心血管疾病預防專家共識》指出,女性CVD需要特別關注。


近年來,不斷有醫務人員過勞猝死的報道,醫生的身心健康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女醫生面臨著來自工作、家庭及社會的多重壓力,可能有更高的CVD患病風險,而針對女醫生這種高危職業CVD危險因素暴露情況尚不明確。因此,聶寧等通過積極參與中華心血管病學會女性健康學組的公益課題,對北方地區女醫生的CVD危險因素進行調查,並與社區健康女性進行比較,分析並探討了北方地區女醫生CVD危險因素的暴露情況及特點,旨在填補該類研究的空白。


01研究結論


北方地區女醫生應注意的CVD危險因素主要為生活方式,包括運動缺乏、飲茶史、飲咖啡史、睡眠缺乏。女醫生患高血壓的危險因素包括年齡、睡眠缺乏、肥胖/超重、低密度脂蛋白增高,應重視上述早期預警指標,做好CVD的一級預防。

02研究人群


女醫生(n=681)來源於2016年中華心血管病學會女性健康學組公益項目“女醫生心血管病危險因素隊列研究”中的北方地區女醫生亞組人群,社區健康女性(n=334)來源於本研究團隊前期進行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項目課題“心腎交互作用影響老年內臟多器官功能減退的機制及干預研究(2013CB530804)”中的健康女性亞組人群。

03數據支持


35~45歲年齡段,女醫生研究生以上學歷佔比、心腦血管病家族史佔比、飲茶史佔比、飲咖啡史佔比、睡眠缺乏佔比、三酰甘油高於社區健康女性,血糖低於社區健康女性(P<0.05);46~55歲年齡段,女醫生研究生以上學歷佔比、心腦血管病家族史佔比、運動缺乏佔比、飲茶史佔比、飲咖啡史佔比、睡眠缺乏佔比、激素服用史佔比、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於社區健康女性,已絕經佔比低於社區健康女性(P<0.05);56~65歲年齡段,女醫生研究生以上學歷佔比、心腦血管病家族史佔比、運動缺乏佔比、飲茶史佔比、飲咖啡史佔比、飲酒史佔比、睡眠缺乏佔比、血糖、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於社區健康女性(P<0.05)。46~55歲女醫生研究生以上學歷佔比、運動缺乏佔比、飲咖啡史佔比、高密度脂蛋白低於35~45歲,心腦血管病家族史佔比、已絕經佔比、激素服用史佔比、血糖、三酰甘油、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於35~45歲(P<0.05);56~65歲女醫生研究生以上學歷佔比低於35~45歲、46~55歲,超重/肥胖佔比、已絕經佔比、血糖、三酰甘油、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於35~45歲、46~55歲(P<0.05);56~65歲女醫生運動缺乏佔比低於35~45歲(P<0.05)。多因素Logistic迴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OR=1.110,95%CI(1.063,1.158)〕、睡眠缺乏〔OR=2.273,95%CI(1.085,4.762)〕、肥胖/超重〔OR=5.491,95%CI(2.995,10.067)〕、低密度脂蛋白增高〔OR=2.975,95%CI(1.371,6.457)〕是女醫生患高血壓的影響因素(P<0.05)。


傳統的CVD一級預防常注重對血壓、血脂、血糖等實驗室指標的控制,但忽略了職業、生活方式對血壓、血脂、血糖等的不利影響,進而增加CVD發病風險。2019年在第68屆美國心臟病學會科學年會發布的《2019 ACC/AHA心血管疾病一級預防指南》強調包括運動、飲食、體質量控制等的生活方式危險因素的改善對CVD一級預防具有重要意義。因而針對女醫生CVD危險因素提前暴露的現狀,應該提高女醫生對自身CVD高危狀態的認知度,特別是高齡女醫生更應重視CVD早期預警,主動養成規律運動、高質量睡眠、平衡膳食、保持健康體質量等生活方式。此外,也殷切希望能夠逐步改善女醫生的工作強度,完善適宜的作息規章、建立舒緩壓力的保護措施、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在醫院的定期體檢中應重視生活方式的調查,並給出針對性的健康指導,以促進女醫生整體的健康狀態,更好地為其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使醫患關係和諧發展。

05 侷限性

女醫生和社區健康女性的地域並不完全匹配,且其數據均為橫斷面調查所得,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倚,因此需要進一步行CVD的縱向觀察研究加以驗證。


猝死!為何偏愛女性,尤其是女醫生?


猝死!為何偏愛女性,尤其是女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