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一线直到战“疫”大胜 厦门海关关员始终守好空中大门

坚守一线直到战“疫”大胜 厦门海关关员始终守好空中大门

厦门海关工作人员为入境旅客监测体温,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等。记者唐光峰摄

开栏语

厦门网讯 (海西晨报记者 白若雪 通讯员 谢臻)随着本地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厦门的复工、复产、复学等陆续进入正轨。

不可否认的是,疫情改变了厦门人。我们变得更严谨:许多抗“疫”人员依然坚守一线,多数人还戴着口罩,为了自己,也为了他人;我们变得更坚强,为顺利复工复产复学,探索出许多具有创造性的方案;我们变得更友爱,许多普通人站了出来,为公共利益而奔忙,展现了厦门人守望相助的优良传统。

今起,晨报开辟专栏,以记者亲历的形式,带读者感受城市复苏的气息。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持续蔓延,作为重要入境口岸,当前厦门高崎国际机场每日入境旅客数量也跃升至全国第三位。严防境外疫情输入,成为厦门境外人员入境管理的当务之急。厦门海关的关员通过“7×24”的专业执法,用忠诚与使命筑牢国门第一线,成为疫情防控的重要力量。

3月28日,记者来到厦门高崎国际机场T3航站楼,跟随厦门海关关员,了解了他们的工作流程。

分析轨迹提前研判

“飞机起飞后,舱单数据就会正式发送到我们手中。我们会利用大数据,对全部旅客进行行动轨迹分析,然后根据研判规则做好预判。”机场海关旅检二科副科长林晨毅介绍,全方位的数据会帮助海关关员提前判断,旅客是否到达或经过海关总署发布的重点防控的24个国家和口岸关注的35个重点国家(以下简称“24国和35国”),让他们能更精准地检疫,并针对不同类型旅客评估风险等级,让他们分流分拨下机。

3月28日,来自东京的NH935航班一落地高崎国际机场,身穿防护服的海关工作人员就上机检疫。

排查发现的确诊或疑似病例,体温超过37.3℃或有干咳、乏力等症状的旅客,以及上述人员的密切接触者,将直接被带下飞机,进入机坪的负压隔离室,然后由120救护车直接送往定点医院;顺利下机的旅客则走入境通道。从机舱门到坐上机场大巴前往隔离点,短短的几公里已成为无缝隙闭环管理的路线。

两次测温引导申报

在预审岗的旅客填写完健康声明后,终审岗的关员会对旅客进行确认和检查,确保声明完整、准确、真实。随后,来自24国和35国的旅客必须经过两道红外测温筛查,其他旅客则需要经过一道红外测温。红外测温正常的旅客需再经过一道人工额温枪测温,确认无恙后,即可进入流行病学调查区,而体温异常的旅客则需要进入排查室。

“有些旅客可能因为在飞机上穿得比较多,下飞机后又拖着行李走路,体温比较高。这就需要他们脱衣休息片刻后,重新测温。”林晨毅说。

逐一询问形成档案

流行病学调查区是大厅里最热闹的区域。并排坐着的关员逐一监测旅客体温,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引导旅客主动申报健康状况,并解答他们的各类疑惑。

做完流行病学调查的旅客还需进行最后的采样才能出关。“在飞机上劳累吗?”“这段时间有出去旅行吗?”……刚回国的旅客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恐慌和焦虑,海关关员以亲切的问候交谈,慢慢了解旅客的旅居史、暴露史和接触史,有助于排查形成完整的追溯档案。

做完流行病学调查的旅客,经过海关关员的引导进入专门区域进行核酸采样后,才能出关取行李,然后坐上专门的大巴前往隔离点。

特写

精兵强将奔一线守好第一道关口

你见过凌晨四五点的厦门吗?过去的两个多月,厦门海关关员们见过太多次,因为每天交接班的时间都在凌晨5点。连日来,多例经厦门高崎国际机场海关入境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被发现,都离不开厦门海关人的坚守。厦门海关多次选调精兵强将支援一线,一线的旅检人员从平时90人增加到两百多人,贡献出进出境口岸疫情防控的“硬核”力量。

“早饭煮好了,在锅里保温,起床了记得吃。今晚下班可能会有点迟,你先睡。”这是某日凌晨4点,机场海关旅检三科副科长陈元超在微信里给女儿的留言。坚守旅检工作20年的她,其实刚做完手术不久,每天5时上班、隔天清晨6时左右下班是她如今的工作常态。

而曾经参加过抗击“非典”“甲流”工作的机场海关旅检一科科长秦浩,作为机场海关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应急联络人,积极参与各项防控方案和规程的制定,还亲自参与现场流调与采样工作。疫情防控期间,他协助确诊甲型流感病例6例、乙型流感2例。

在流行病学调查区,海关关员常常穿着防护服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最多的时候,他们要面对2000多人次的入境大军;时间最长的一次,他们甚至一整天都坚守在此。

3月19日,林晨毅在岗位上从凌晨5时一直忙碌到第二天早上7时。“大家都是这样坚持下来的。航班有空隙时,我们就休整一下,然后继续投入下一场战斗。”林晨毅表示,守好这一道道关,就是守好国门、守好家门,是他们的本分。

他们都是海关关员的缩影。如今,国门卫士与病毒的拉锯战还在继续。海关人将继续坚守在厦门口岸严防疫情输入的第一道关口,直到战“疫”大胜。S0330030

体验

穿上密封防护服半小时全身冒汗

当日,记者体验了穿防护服的全过程。进行手部卫生清洁后,开始戴一次性工作帽、医用防护口罩、内层医用一次性乳胶手套,再穿上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将防护面屏戴在防护服外,再穿一次性靴套、戴外层手套,并确保手套覆盖袖口,整套穿戴流程下来需要十多分钟。

穿上防护服差不多五分钟后,记者呼吸就没有那么畅快了;不到半个小时,记者全身冒汗,防护面罩也出现了水雾。此外,由于防护服领口较高,还会顶到喉咙,令人不太舒服。

“这正说明你的防护服穿得好、密封性强。”林晨毅说,一开始大家都不太适应,但很快就克服了。“坚持下来就习惯了,毕竟这是工作的一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