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哪些朝代不是漢人統治的?都是怎樣的?

程泉走天涯vlog


三國之前的朝代都是由漢人統治的,但三國以後的很多朝代都是由少數民族建立並統治的。

一、十六國時期。東晉時期,北方地區,五胡亂華,匈奴、鮮卑、羯、氐、羌分別建立了自己的割劇政權,有冉魏、北燕、大夏、西涼等前前後後十六個左右的割據政權,咎其原因,是因為後漢及魏晉時期,為了便於管理邊疆少數,大量少遷少數民族人口,這些人口大部分分佈在河北及山西北部、關中地區西北部、與漢人雜居,再加上西晉自身統治力較弱,為耗嚴重(八王之亂),因此造成後來五胡亂華之局面,西晉政權也被迫南遷。

二、北朝時期。4世紀末,鮮卑族拓拔氏逐漸強大,消滅十六國政權,建立北魏政權,遷都洛陽,開啟了漢化之旅,併為之推行強有力的漢化改革,重用漢族士大夫,從語言、服飾、婚姻、姓氏、制度等方面全面漢化,向先進文明融合。

魏晉南北朝時候是中華民族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高潮。

三、五代十國時期。唐代覆滅,天下大亂,由於受唐代藩鎮割據的影響,中華大地出現了十個割據政權,其中有一部分為少數民族所創建,從而開啟第二次民族大融合。

四、遼朝。耶律阿保機創立遼國,並不斷南侵,吞併北宋幽雲十六州。從地質、氣候方面來看,宋、遼所處時代屬於小冰河期,北方草原乾枯,缺乏食物,因此造成北方民族不斷南侵,尋找更好的牧馬之地。遼屬於東北靺鞨族建立的渤海國的一支。

五,金國。金屬於女真族,其祖上也為渤海國的一支。北宋與金合作,滅亡遼國,誰知金國掉轉茅頭,把北宋也給滅亡了,並虜走了徽欽二帝。

六、西夏。西夏是西北党項族元昊所建立的政權,與北宋之間戰爭不斷,互有勝負,最後滅於蒙古人之手。

七、元朝。蒙古人征戰世界,在東亞地區先後滅掉金、西夏、南宋、大理,在新疆以及中亞地區建立察合臺汗國、在蒙古西北部建立窩闊臺汗國、在伊朗高原建立伊兒汗國,吞併莫斯克公國建立金帳汗國。從整個世界來看,中國只是蒙古人建立的一個汗國-元朝,從中國角度來看,是少數民族-蒙古政權吞併了華夏政權。八、清朝。滿族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是女真族的後裔,通過削三藩、平臺灣、滅葛爾丹等措施建立了較為穩固的少數民族政權,同時也奠定如今中華版圖的基礎。

總之,無論是少數民族政權還是漢族政權,他們都是中華民族歷史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歷史進程以及民族大融合。


學得文武藝


縱觀中國歷史,少數民族實現完整統一的只有元代和清代。

元朝(1271年—1368年),是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都城為大都(今北京),開國皇帝為成吉思汗,經歷五世十一位皇帝,統治時間98年。蒙古鐵騎戰力強悍,所向披靡,最盛時疆域東起日本海、東海,西抵黑海、地中海地區,北跨西伯利亞,南臨波斯灣。元朝為維護蒙古貴族的特權和專制統治,採用“民分四等”的政策,把中國人分為四等:一等蒙古人,二等色目人,三等漢人,四等南人,這一政策造成了嚴重的階級和種族矛盾。隨著元朝中期皇位繼承紊亂、政變頻繁,政治始終未上正軌,學習漢文化熱情不高,進度遲滯,發展不前。後期政治腐敗,權臣干政,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日益加劇,導致元末農民起義,最終於1368年,被朱元璋所滅。

成吉思汗

清朝(1636-1912年),由滿族建立,是中國歷史上繼元代以後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都城建在北京,經歷十二位皇帝,關外二帝,入關後傳十帝,統治268年。清朝的人口數達到封建王朝頂峰,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紀後期,已達到三億左右,清末時達到四億以上。清代經歷康乾盛世以後開始衰敗,至末期統治者輕視科技和閉關鎖國,導致中國看不到世界發展,錯過第一次工業革命,嚴重落後於西方。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清政府締結了多達343份的不平等條約,開啟了中國百年屈辱歷史,中國的主權受到嚴重損害,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最終1912年2月12日,袁世凱迫使末代皇帝溥儀頒佈了清帝退位詔書,清朝從此結束。

努爾哈赤


一雙公子爹vigor1030


北魏、東魏、西魏和北周是鮮卑人所建立;後唐、後晉、後周為沙陀人所建立;遼為契丹人所建立;西夏為党項人所建立;元為蒙古人所建立;金和清為女真人所建立。

北魏(386年—534年),是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權,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386年拓跋珪趁前秦四分五裂之際在牛川自稱代王,重建代國,定都盛樂(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同年四月,改稱魏王。398年六月,正式定國號為“魏” ,史稱“北魏”。398年七月,道武帝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稱帝。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493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改革。永熙三年(534年),分裂為東魏與西魏。東魏武定八年(550年),高洋接受孝靜帝禪讓,建立北齊。 西魏恭帝三年(557年)禪位於宇文覺,北周建立,元魏(拓跋魏)宣告結束。 從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國至534年分裂為止,共歷20帝(列入正史本紀者12位),享國148年。

東魏(公元534年―公元550年)北朝割據政權之一,從北魏分裂出來的政權。建都鄴(河北邯鄲臨漳西南),以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為別都,高歡坐鎮晉陽遙控朝廷。國土包括今河南汝南、江蘇徐州以北,河南洛陽以東的原北魏統治的東部地區,東魏歷時十七年。北魏政權在魏末各族人民的起義打擊下搖搖欲墜,統治階級內部展開了激烈的權利爭奪。爾朱榮發動河陰之變,控制了北魏中央政權。公元534年,權臣高歡所立的皇帝北魏孝武帝元修不願做傀儡皇帝,被迫投奔關隴軍閥宇文泰。高歡暫時擁立元亶主持朝政,但回京後以輩分錯亂為由廢除元亶的權力,改擁立元亶的世子,年僅十一歲元善見為帝,即魏孝靜帝,東魏開始。高歡掌權期間土地兼併情況嚴重,社會矛盾與民族矛盾尖銳,且屢敗於勁敵西魏宇文泰。公元550年,孝靜帝禪位於高歡之子高洋,東魏覆滅。

西魏(535年―556年),南北朝時期由北魏分裂出來的地方王朝。 由宇文泰擁立魏孝文帝的孫子元寶炬為帝,國號“魏”。與高歡所掌控的東魏和南朝梁對立,建都長安(今西安漢長安城遺址),政權實由宇文泰掌握。至557年被北周取代,經歷兩代三帝,歷時二十二年。 535年宇文泰毒死魏孝武帝元修後,擁立魏孝文帝的孫子南陽王元寶炬為帝,改元大統。551年,元寶炬死,長子元欽嗣位。554年元欽被宇文泰所廢,不久被毒死。元寶炬四子元廓即位,為了迎合宇文泰胡化運動而被迫改複姓拓跋。魏恭帝三年(556年),宇文泰病死,由侄宇文護承繼。557年宇文護迫使魏恭帝禪讓於宇文覺,西魏覆滅。 西魏統治時期一直都由權臣宇文泰和宇文護控制著政權,宇文泰任用蘇綽等人改革,採用和北攻南策,使西魏進一步強盛。北方經濟逐漸恢復,且在三次戰役中大敗東魏大軍,奠定北周統一中國北方和隋朝統一中國的基礎。 西魏期間,社會較為安定,國力日趨強盛,有效地抗擊了東魏的多次進攻,而且於廢帝二年(553年)取得南朝梁的蜀地,次年又奪得江陵。557年初,宇文覺廢魏恭帝自立為帝,即孝閔帝,建立北周。

北周(557年—581年)是中國歷史上南北朝的北朝之一,又稱後周(唐宋以後鮮用),宇文周。由西魏權臣宇文泰奠定國基,由其子宇文覺在其侄子宇文護的擁立下正式建立。歷五帝,共二十四年。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實際掌握西魏政權的宇文泰死後,第三子宇文覺正式即位稱天王,自稱周公。次年初,他廢西魏恭帝自立,國號周,建都於長安(今西安漢長安城遺址),史稱北周。北周孝閔帝宇文覺年幼,大權掌握在堂兄宇文護手中。九月,宇文護殺孝閔帝,立宇文毓為帝。武成二年(560年),宇文護又毒死宇文毓,立宇文邕為帝,史稱北周武帝。建德元年(572年),周武帝宇文邕智誅權臣宇文護,親掌朝政,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577年,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581年,楊堅受禪代周稱帝,改國號為隋,北周亡。

後唐(923年—936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由沙陀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定都洛陽(今河南洛陽),傳二世四帝,歷時一十四年。[1]

後唐是五代十國時期統治疆域最廣的朝代。“五代領域,無盛於此者”。“時梁晉吳蜀四分天下,後唐以一滅二,天下四分已得三分”。891年河東節度使李克用被封晉王,建立前晉,從此割據河東。907年朱全忠篡唐,建立後梁,晉國成為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期間晉國視梁朝為閏朝,仍奉唐朝正朔。909年李克用去世,子李存勖即晉王位。923年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南安陽)稱帝,改元同光,沿用“唐”國號,升魏州為東京興唐府。同年底李存勖滅後梁,定都洛陽,史稱後唐;926年滅前蜀王衍;928年南平高從誨內附;930年南楚馬希聲內附;936年石敬瑭以燕雲十六州為代價,借遼兵攻入洛陽,稱帝建立後晉,後唐滅亡。937年,李昪在江南建立南唐,延續大唐正統,南唐也是十國當中版圖最大的王朝。後唐疆域廣闊,主要控制著中國北方地區,東接海濱,西括隴右、川蜀,北帶長城,南越江漢;925年至933年,南方諸國除南吳、南漢外皆奉後唐正朔;930年,後唐控制國土到達極盛;有今豫、魯、晉、冀、湘、渝諸省,陝、川、鄂之大部,寧、甘、黔各一部分,以及蘇、皖淮北等地。五代十國,天下分崩,中原五朝更迭。歷來皆以中原梁、唐、晉、漢、周為正統一脈相承。然五代末及宋初,皆視後梁為閏,究其原因,是因後唐以中興唐祚為號召,用唐天佑年號,復唐立國,且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皆出自河東集團。

後晉(936——947)是五代第三個政權,從公元936年後晉高祖石敬瑭滅後唐開國,到契丹947年滅後晉,一共經歷了兩帝,11年,初定都洛陽,後遷都開封。後唐清泰三年(公元936年)夏,太原留守、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勾結契丹,認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為父,並以幽雲十六州為代價,在契丹扶持下於太原登基稱帝,國號為晉,史稱後晉。不久攻入洛陽,滅後唐,石敬瑭割地稱兒的做法受到許多人的反對,包括他自己過去的親信。石敬瑭死時,立侄石重貴為繼承人。登基後,石重貴決定漸漸脫離對契丹的依附,他首先宣稱對耶律德光稱孫,但不稱臣。公元944年契丹伐晉,雙方在澶州(今河南濮陽南)交戰,互有勝負。公元945年契丹再次南征,石重貴親征,再次打敗契丹。947年,契丹第三次南下,後晉重臣杜重威降契丹,這樣後晉的主力就喪失了。石重貴被迫投降,全家被俘虜到契丹。後晉覆滅。後晉亡後,河東節度使北平王劉知遠在太原稱帝,建立後漢。

後周(951年—960年)是五代的最後一箇中原王朝,從951年正月後周太祖郭威滅後漢建國,定都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至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北宋,共計歷經三帝,享國10年。周太祖郭威是後漢的開國功臣,受漢高祖劉知遠重任。郭威是劉知遠臨死時指定的顧命大臣之一,他奉漢隱帝劉承祐命,多次平定藩鎮叛亂。郭威登基後開始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減輕和免除了許多徭役,同時整頓軍紀和管理機構內部的腐敗。柴榮御極不久抵禦北漢的進攻。在高平之戰中他親臨戰場,在出師不利、己方右翼潰退的情況下扭轉戰勢,擊敗北漢軍隊,並乘勝追擊,兵峰直指北漢京都太原。從955年到958年他三次南伐南唐,迫使南唐取消皇帝之號,稱江南國主,幾乎將所有長江以北地區割給周朝。959年柴榮再次北伐遼朝,軍隊在兩個月的時間裡幾乎攻到幽州。不久柴榮駕崩,其幼子柴宗訓登基。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結鎮、定二州將謊報說遼國和北漢聯合進犯,領兵到陳橋驛發動陳橋兵變,篡奪後周,建立北宋。

遼國(916年—1125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朝代,共傳九帝,享國二百零九年。

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成為契丹部落聯盟首領,916年始建年號,建國號“契丹”,定都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947年,遼太宗率軍南下中原,攻佔汴京(今河南開封),耶律德光於汴京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大遼”,改年號為“大同”。983年復更名“大契丹”。1007年遼聖宗遷都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1066年遼道宗耶律洪基復國號“遼”。1125年被金國所滅。

遼末,貴族耶律淳建立北遼,與西夏共同抗金,後被金滅[11]。遼朝宗室耶律留哥與其弟耶律廝不分別建立了東遼和後遼,最後東遼滅後遼,東遼被蒙古所滅。遼國亡後,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建立西遼,定都虎思斡耳朵,1218年被蒙古所滅。1222年西遼貴族在今伊朗建立了小政權後西遼,後又被蒙古所滅。

遼強盛時期疆域東到日本海,西至阿爾泰山,北到額爾古納河、外興安嶺一帶,南到河北中部的白溝河。契丹族本是遊牧民族。遼國將重心放在民族發展,為了保持民族性將遊牧民族與農業民族分開統制,主張因俗而治,開創出兩院制的政治體制。並且創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國、五代、宋朝、西夏以及西域各國的文化,有效地促進遼國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發展。遼國的軍事力量與影響力涵蓋西域地區,因此在唐朝滅亡後中亞、西亞與東歐等地區一度將遼國(契丹)視為中國的代表稱謂

金朝(1115年-1234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統治中國北方和東北地區的封建王朝,完顏阿骨打所建。西與西夏、蒙古等接壤,南與南宋對峙。共傳十帝,享國119年。

天慶四年(1114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統一女真諸部後起兵反遼。於翌年在上京會寧府(今黑龍江哈爾濱阿城)立國,國號“大金”,建元“收國”。並於天會三年(1125年)滅遼朝,天會五年(1127年)又發動靖康之變滅北宋。天會八年(1130年),宋高宗趙構向金帝上降表稱臣,南宋成為金朝屬國。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完顏亮遷都中都(今北京)。金世宗、金章宗統治時期政治文化達到巔峰,金章宗在位後期急劇由盛轉衰。金宣宗繼位後,內部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外受大蒙古國南侵,被迫遷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天興三年(1234年),金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夾擊下覆亡於蔡州。

西夏(1038年—1227年),是中國歷史上由党項人在中國西北部建立的一個政權,自稱邦泥定國或白高大夏國、西朝。因其在西方,宋人稱之為西夏。前期和遼、北宋,後期與金朝並立。歷經十帝,享國189年。從881年李思恭任定難軍節度使起,李氏政權共計346年。

西夏的祖先党項族原居四川松潘高原,唐末因平定黃巢農民起義有功被封為定難軍節度使,先後臣服於唐朝、五代與宋朝。夏州政權被北宋併吞後,李繼遷不願投降宋朝而出走創業,陸續佔領河西走廊地區。1038年,李元昊稱帝建國。西夏在宋夏戰爭與遼夏戰爭中獲勝,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夏毅宗到崇宗時期,大權掌握在皇帝的太后與母黨手中。西夏因為皇黨與母黨的對峙而內亂。

金朝崛起後,西夏改臣服金朝。夏仁宗期間發生天災與任得敬分國事件,但經過改革後,到天盛年間出現盛世。漠北的大蒙古國崛起,西夏最後於西夏保義二年(1227)亡於蒙古。

西夏疆域範圍在今寧夏、甘肅、青海東北部、內蒙古西部以及陝西北部地區,佔地兩萬餘里。對外關係上,表面對遼宋金稱臣,實則對內獨立稱帝。前期與遼和北宋經常發生戰事,保持三國鼎立的局面,後期與金並立,末期受蒙古的威脅。

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統治者為蒙古孛兒只斤氏。定都大都(今北京),傳五世十一帝,從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始為162年,從忽必烈定國號元開始歷時98年。[1]元朝退出中原後的北元政權一直持續到1402年。

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國。先後攻滅西遼、西夏、花剌子模、金朝等政權。蒙哥汗去世後,引發了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的汗位之爭,促使大蒙古國分裂。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統”。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1279年,徹底滅亡南宋流亡政權,結束了自唐末以來長期的混亂局面。之後元朝持續對外擴張,進攻日本、緬甸、越南、爪哇等,但均遭失敗。元朝中期皇位繼承紊亂、政變頻繁,政治始終未上正軌,而且漢化遲滯,發展不前。後期政治腐敗,權臣干政,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日益加劇,導致元末農民起義。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隨後北伐驅逐元廷攻佔大都。此後元廷退居漠北,史稱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奪政權建立韃靼,北元滅亡。

元朝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疆域超越歷代。元朝廢除尚書省和門下省,保留中書省與樞密院、御史臺分掌政、軍、監察三權,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開中國行省制度之先河。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共傳十二帝,統治者為滿洲愛新覺羅氏。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起,總計296年。從皇太極改國號為清起,國祚276年。從清兵入關,建立全國性政權算起為268年。

1616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多爾袞率領清兵入關,至1659年平定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後又平定三藩之亂、統一臺灣,完成全國統一。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間,中國的傳統社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成就。清初人口增殖,土地增墾,物產盈豐,邊境無事,小農經濟的社會生活繁榮穩定,綜合國力遠勝於漢唐。鴉片戰爭後多遭列強入侵,中國人民進行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等近代化的探索和改革。1912年2月12日,北洋大臣袁世凱誘使清帝溥儀遜位,頒佈了清帝退位詔書,清朝從此結束。

清朝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清朝統治者統一蒙古諸部,將新疆和西藏納入版圖,積極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乾隆年間,中國作為統一的多民族世界大國的格局最終確定。極盛時期的清朝,西抵蔥嶺和巴爾喀什湖,西北包括唐努烏梁海,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亞,東到太平洋(包括庫頁島),南達南沙群島。包括50多個民族,國家空前統一。











鴟夷子皮君


直說時間比較長的吧,北魏,鮮卑族。遼國,契丹族。金國,女真族。元朝,蒙古族。清朝,滿族。周天子來源於古羌族,也就是說漢族的前身也是遊牧民族。中原是塊寶地,漢族人先搶到了就說中原是漢人的,你們夷狄老老實實在北方待著不許過來搶我土地糧食。然後鮮卑人趁著漢人內亂入主中原,宣佈中原是鮮卑人和漢人的土地,留在北方的鮮卑同胞被稱為柔然,也是夷狄不許踏入中原。後來鮮卑人變成了漢人的一部分。契丹人入主中原後也成了新的漢人,跟老漢人,鮮卑人一起抵禦新的夷狄女真人。女真人又和漢人一起抵禦蒙古人。蒙古施行落後的農奴制度,激起了老漢人,新漢人,契丹人,女真人所有民族的反抗,最後被朱元璋趕回了蒙古草原。朱元璋是乞丐出身,可能是窮怕了。用國家政策設計給所有朱氏子孫優厚待遇。偏偏他們又特別能生孩子,明朝末年朱氏子孫已經上百萬,國家財政養不活啊,普通百姓民不聊生就發動起義。起義軍攻下了北京城,崇禎煤山上吊。起義軍和明軍兩敗俱傷,滿洲軍趁虛而入主中原。滿洲羅有滿八旗,漢八旗,蒙八旗等於是聯合了三個民族的武力,打敗了不得人心的朱明王朝。到了清朝末年,慈禧毒死光緒皇帝,喪權辱國,只顧自己享福失去了包括滿族在內的所有中華民族的民心。武昌起義100多個士兵就把清朝推倒了!日本後來強大了,眼紅中國這塊肥肉,悍然全面侵華。激起了所有中華兒女的共同抵抗,八年抗戰最後日本投降。經歷血與火的考驗的中華民族更加團結了,抗美援朝打敗美國在內的16個國家的軍隊。


白謹赫單眼皮國字臉


大一統的朝代有元(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清(努爾哈赤建立後金,皇太極建立清),非大一統的朝代很多,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時期有很多。比如南北朝時期的北魏,開國皇帝鮮卑族拓跋燾,比如五代十國時期的後漢開國皇帝劉知遠,是沙陀族。

非漢人統治中原,失敗者如元朝統治者,雖入主中原,卻依然視自己為中原的掠奪者,而不是擁有者,想搶就搶,想拿就拿,把人分為四等也就不奇怪了。

成功者如清,利用各種手段把漢人培養成了天生的奴隸,養成奴性,若不是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衝擊和大炮,清朝只怕還會堅挺更久。


歷史喵歷史喵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但漢家江山也只是穿插在中國歷史中,是其重要的構成部分。

首先,來看看漢族的由來。

漢族,即廣義的漢人,“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雲:“維天有漢”。華夏族稱為“漢人”,始於漢朝。就史料記載漢族是起源於中國北方的遠古的華夏部落,為當代中國主要民族。\r

在歷史上, 中國上古史學專家許倬雲認為,華夏部落經殷商周秦等等原位處中原邊緣的夷人他者,在諸夏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國”本部, 於漢朝形成自稱為漢人的“文化共同體”。

由此可見,漢人並不是單一部落血統的後代,更像是同一文化的傳承者。

而今認為的漢人,則始於漢代。以漢代為時間節點,之前的人們以周天子分封的封國自稱,比如秦人,燕人,齊人……漢以後,這些人統一稱漢人。而漢以後加入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則成為少數民族。

——————————

下面來看看,有哪些朝代為非漢人統治。

其實,有很多,這裡需要注意,中國歷史並不是一直都是大統一的,經常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因此,大統一的朝代很清楚,非漢人統治的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

1.大統一的非漢人朝代只有兩個:元朝和清朝,分別為蒙古族和滿族統治。

2.非大統一,形成與漢家江山對峙的,則有不少。如,宋朝時的西夏(党項族)、金(女真族)、遼(契丹族)、大理(白族)……再如南北朝時期的北魏(鮮卑族)……

3.總體來看,中國歷史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其他民族統治,多出現在分治時期。主要提現在兩個階段:

(1)漢亡之後的幾百年間,直到隋再次一統天下。雖然這期間也出現了三國,更出現了晉一統天下。但晉是羸弱的,更沒有形成強力的中央集權,遂導致國家並不強大,很快出現了五胡亂華的歷史階段。這一時期,非常混亂,北方文明受到極大破壞。但各民族最終也被逐漸漢化,形成漢文化圈的一份子。

(2)第二個時期是唐亡以後,直至宋亡。這一階段先是出現了五代十國的局面,隨後很多少數民族也不再受唐節制,紛紛自立為王。比如回紇汗國、契丹、吐蕃、南詔等等。

這一時期形成的分治王朝,並沒有隨著宋的建立而瓦解,反而與宋形成了分治局面。

非常有意思,可以把這兩個時期進行對比。

漢-三國-晉與各民族分治;

唐-五代十國-宋與各民族分治。

按照唐崛起的套路,似乎應該在宋之後有個類似隋的王朝崛起,為再次的大統一鋪路。然而,出現了一代雄主成吉思汗,一統歐亞。但結果,元在中原也並沒有持續多長時間,就被明所滅,似乎也有點類似秦漢、隋唐的一短一長配合。

明朝滅亡,在中國歷史上是比較特殊的。因為明朝的政治體制,很像現代英國、日本這種君主立憲制,皇帝基本不管事,靠首輔團隊來維持國家的運作。但是很不巧,明朝遇上了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小冰期,氣候偏冷,造成災害不斷,政府疲於奔命。即便是出現了崇禎這樣勵精圖治的明君,在位17年,仍無法挽狂瀾於既倒,最終只能自掛景山明志。

清朝的出現就跟明朝的覆滅一樣,歷史的偶然,又確實是事實。你想想,十萬鐵騎就可以進關統治上億漢人,多麼不可思議的事,偏偏就這樣發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