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了!百年食客掠影

吃飯了!百年食客掠影

民以食為天。食物與人類共同發展,也見證著人們每個不同時期的吃飯姿態。此次截取二十世紀初至今一百年來的吃飯瞬間。向你展示這一段“吃飯史”。這一時期的人們經歷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世界性大規模經濟危機,經歷了災難性的世界大戰,經歷了經濟的迅速發展。照片中的吃飯姿態也展現了從物質匱乏到極大豐富的轉變。

1、查爾斯·艾柏茲:摩天大樓頂端的午餐,紐約,1932年,正處於經濟危機中最蕭條的一年。在這幅照片中,11位建築工人正在愜意地享用午餐,而他們此刻所處的位置卻是位於曼哈頓街區上空69層摩天樓在建的建築橫樑上。這幅拍攝於1932年9月20日的作品,最初被刊登於1932年10月2日的《紐約先驅論壇報》,很好地詮釋了上世紀30年代真正的紐約精神——樂觀向上。

吃飯了!百年食客掠影

吃飯了!百年食客掠影

2、羅伯特·卡帕:中國,廣州,1938年。攝影師作為抗日戰爭中唯一能在中國戰區採訪的盟軍戰地記者,從1938年2月中旬抵達到9月底離開,卡帕在中國工作了7個多月,所拍攝的臺兒莊大戰,“4·29’,漢口大空戰,漢口保衛戰,花園口水難,國共兩黨高層蔣介石、周恩來等的活動以及關於當時中國杜會生活的報道,發表於美國《生活》和法國《觀察》等雜誌,非常及時地向國際社會傳遞著幾乎與世界處於隔絕狀態的中國的信息,戰爭狀態下的普通人也被卡帕的鏡頭記錄下來。儘管烽火不斷,普通人的生活也要圍繞著衣食住行。這些拿著飯碗吃飯的戰爭難民也給我展示了另一種姿態。

吃飯了!百年食客掠影

吃飯了!百年食客掠影

3、佈列松:北京,1948年。12月初,佈列松作為《生活》雜誌特派攝影記者飛抵北平。。他的攝影集《FROM ONE CHINA TO THE OTHER》1954年出版,書名譯成中文《從一箇中國到另一箇中國》,蘊含“轉折”之意。1948年12月,北平,城外被解放軍包圍。佈列松在北平停留了十二天,趕在解放軍包圍之前乘飛機飛赴上海。照片展示的是國民黨軍隊撤退和人民解放軍到來的大約八天前,北平的生活是平靜的。人們還是穿著傳統的清朝服飾,曬著太陽吃著飯。

吃飯了!百年食客掠影

4、馬克·呂布:中國,遼寧,1957年。二十世紀50年代首位獲准進入中國拍攝的西方攝影師。馬克·呂布用徠卡M6相機所抓拍的眾多黑白照片,已經成為鉅變中的中國的一份歷史檔案。1957年馬克·呂布發表了他對中國報道的第一張圖片。從那以後,馬克·呂布先後來過中國20多次,他的鏡頭下不乏像毛澤東、周恩來這樣的大人物,但更多的是無數普通中國人,礦工,鋼鐵工人,農民,學生,士兵,縴夫,江湖藝人等。

吃飯了!百年食客掠影

5、朱憲民:民以食為天,河南,1980年。要表現一個時代、一個社會的常態,什麼才是最基本也最有說服力的內容?朱憲民說,是85%的普通人生活。拍攝黃河兩岸普通人的生活,他堅持了三十年。

吃飯了!百年食客掠影

6、張乾琦:紐約,1998年。美籍華人攝影師張乾琦的作品往往以人之與間的隔閡與聯繫紐帶為主題。這張照片中的華人坐在救生通道上吃著中式麵條,底下是車水馬龍的大街。顯得他與繁華的紐約格格不入。這也暗示了90年代的新移民無法迅速的融入美國社會,整個照片所顯示的孤獨感也反映了一代移民的內心。

吃飯了!百年食客掠影

7、張乾琦:臺南,人體壽司,2000年。二十一世紀出的臺灣,在經歷了經濟迅速發展的一段時期之後,各種各樣的娛樂活動也隨之興起。這種以人為托盤,盛放壽司的“物化”行為不僅在今天的大陸,同樣也出現在曾經的臺灣。

吃飯了!百年食客掠影

8、呂楠:西藏,1996年。 呂楠前後共花了15年時間,拍攝了《被人遺忘的人》、《在路上》、《四季》三個部分的系列作品,其中七年時間,拍攝了這組反映西藏農民生活的《四季》,從春播到秋收的場景,從吃飯到家庭親情,囊括了西藏農民生活的很多細節和方方面面。

吃飯了!百年食客掠影

9、馬丁·帕爾:洛杉磯,2000年。馬丁·帕爾活躍於攝影界,通過作品對現代生活進行著批判。照片中人們毫不節制的狂歡,各種豐富的食物已經和之前的照片產生了巨大的區別。而這種“毫不節制”正是攝影師的諷刺。人類經歷的漫長的“飢餓”年代,但卻在發達的今天立馬忘記了這個事實。

吃飯了!百年食客掠影

10、陳曉卿:《舌尖上的中國》2012。中國知名度最高的紀錄片,美食為名,實則是食物背後的情懷。中國人總是對食物有特殊的感情,家人的團聚也常用食物來代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到處都是紛紛擾擾,也只有家裡的一頓飯能讓人們靜下來真正的享受。

吃飯了!百年食客掠影

吃飯,作為人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不論是在動盪的戰爭年代還是今天,都是生活環節中的重要一環。而人類同樣隨著食物的豐富程度而展現著不同的吃飯姿態。我們看到的是人們吃飯的動作越來越隨意,也是百年來人類所付出的努力和奮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