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角度解析:文人墨客為何能寫出佳作?看他們的生活經歷就知道

文化角度解析:文人墨客為何能寫出佳作?看他們的生活經歷就知道

我是大夫覺成,喜歡中國傳統文化。歡迎關注,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文化角度解析:文人墨客為何能寫出佳作?看他們的生活經歷就知道

01豐富的生活體驗是寫出佳作的基礎

有句話叫"創作的靈感來源於生活",從古至今有無數文人墨客證明了這一點。

那些文人墨客為什麼能寫出流傳至今的佳作?無一不是與他們的生活經歷有關。

只有置身於生活的土壤才能結出"佳作"的果實。

02佳作來源於生活,這種案例不勝枚舉

一、辛棄疾的人生經歷,讓他寫出的詩詞,充滿悲壯與無奈。

  • 1.辛棄疾的生平簡介

辛棄疾生於今天的山東省,當時山東省已經被金人統治,辛棄疾毅然投奔南宋,抗擊金國。

以驅趕金人,收復中原宋朝統治為志。

但是,南宋皇室得過且過,貪圖享受,無心收復失地。

辛棄疾二十一歲參加抗擊金人的戰鬥,曾孤身一人衝入敵陣,斬殺叛徒,成為著名愛國將領。

後來受到奸人陷害,被朝廷閒置不用,一生不得志,受盡排擠,壯志難酬。

辛棄疾一生寫下了許多流傳千古的名篇,成為著名的南宋豪放派詞人,與蘇軾並稱為"蘇辛",與李清照並稱為"濟南二安"。

  • 2.辛棄疾的作品分析

1、《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辛棄疾自己得不到朝廷任用,無法上戰場殺敵,只能送友人上戰場,心中感懷頗多。

想到自己年歲逐年變大,一直盼不來朝廷啟用的命令,眼看自己已經添上白髮,時不待人。

那種想為君王做事,卻報國無門的心境,透紙而出。

那種悲壯,那種無奈,生不逢時的苦悶、寂寞之情,溢於言表,令人讀之心碎。

這個時期的作品,充分反映出了辛棄疾壯志難酬,青春不在的悲傷心情。

這首詞能夠流傳千古,就是來源於作者心路歷程的真實反映,是能引起與讀者共鳴的根本原因。

2、《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辛棄疾晚年,又獲朝廷重新啟用。

但此時辛棄疾已經身患重病,進入遲暮之年,無法帶兵征戰沙場。

想起當年拍胯下之馬,揮刀孤身衝入敵營的豪邁之氣,不禁感慨萬千,揮筆寫下了這篇流傳千古的名篇。

那種"刀未生鏽,人已老矣"的悲壯之情躍然紙上!怎不讓人讀之欣然淚下!

這首詞還是辛棄疾生活的記錄與昇華,從詩詞的字裡行間就能看出作者曾經的過往經歷,也才能引發讀者的心靈震撼,使之成為流傳千古的佳作。

3、《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辛棄疾一生,可說是一個"愁"字了得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無法收復失地之愁。

空懷大志,身有將帥之才,報國無門之愁。

民族受到欺辱,無法振興民族大業,有民族命運之愁。

這是描寫辛棄疾心理活動的一部作品,是作者生活體驗的真實記錄。

  • 3.辛棄疾作品與生活體驗關係的總結

辛棄疾的這種生活經歷,心理體驗,使他成為一代偉大的愛國詞人。

寫出的詩詞,流傳千古,至今讀之令人心中難受至極,有流淚的衝動,這就是辛棄疾詩詞的魅力。

這種魅力,就來源於辛棄疾對生活的感悟。

如果辛棄疾沒有這種感悟,無病呻吟,他是絕對不會寫出這種能引起讀者共鳴的詩詞的,這就是"創作的靈感來源於生活"的真實寫照。

二、李清照的詩詞就是她一生的真實寫照,是作品來源於生活的最好證明。

  • 1.李清照的生平簡介

李清照是今天的山東省濟南市人士,是著名的南宋女詞人。

小時候家境良好,出嫁前幾年與丈夫趙明誠還算和睦,後來因為,丈夫趙明誠不抵抗金人,棄城而逃,心裡瞧不起丈夫,從而感情出現了裂痕。

幾年後,丈夫趙明誠去世。再嫁趙汝舟,因揭露丈夫貪腐,與丈夫一同入獄。

後離婚,一人孤老致死。一生寫下了許多悲涼的詩詞。

  • 2.李清照的作品分析

1、《如夢令•昨夜雨疏風聚》

"昨夜雨疏風聚,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首詞是李清照少女時代的代表作,短短几十個字,就將夜間風吹雨打,海棠花依然如故,酒後睡眼迷離的少女形態描繪的活靈活現。

特別是"綠肥紅瘦",更是成為形容少女的千古名句,也反映了李清照少女時代的生活十分悠閒、寫意,生活優越。

這一時期的許多作品,就充分反映了李清照作為少女的那份嬌羞,生活無憂無慮,心懷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少女的青春萌動之情,令人歡喜不已。

這都是李清照少女時代的心理體驗,作者只是將這種體驗用優美的文字功底展現了出來,也證明了好作品離不開生活,是生活的昇華。

2、《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在逃難途中,聽到丈夫放棄抵抗,棄城逃走,心中羞愧,也對丈夫產生了反感,感情出現了裂痕,直到丈夫病死,都一直未再見過丈夫。

這首氣吞山河的著名詩詞,就是在這種環境下寫成的。

表現出了李清照身為女兒身,卻懷有上戰場抗擊外侵的英雄氣概,展現了作者擁有的大丈夫心性,可謂女中豪傑!

這首詞,再次證明了,要想寫出與讀者產生心靈共振的作品,就要有生活體驗的事實。

3、《聲聲慢•尋尋覓覓》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寫這首詞的時候,李清照已經經歷了國破家亡,丈夫病死,再婚離異。

一個人孤苦伶仃生活在南方一個小鎮,無人問津,獨守空房,面對窗外黑漆漆的夜晚,回憶過去,追思過去的美好時光,看看現在,無法入眠,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晚年悽苦,形單影隻,生活沒有著落。這一段時期的作品,充分記錄了作者晚年的生活場景,寫的令人讀之落淚。

  • 3.李清照作品與生活體驗關係的總結

李清照的生活過往,讓她從少女的嬌羞,到身為女兒身無法上沙場報效國家的無奈,再到晚年孤苦伶仃的悲苦,衝紙而出,令人產生強烈的心靈共鳴。

李清照的人生,起伏變化之大,導致她的作品風格大變,從多愁善感,到悲憤難當,再到孤苦落寞,都在作品中盡顯無疑,是作品與生活體驗有密切關係的最佳證明。

沒有作者感受至深的生活體驗,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些流傳千古的詩詞的,這再次證明了文化作品來源於生活的觀點。

文化角度解析:文人墨客為何能寫出佳作?看他們的生活經歷就知道

三、王勃的作品可以說就是生活體驗充分展現的代名詞。

  • 1.王勃的生平簡介

王勃生於唐朝,十四歲因才華橫溢,被朝廷破格錄用為"朝散郎",給沛王李賢伴讀。

某一日,沛王李賢與英王李顯鬥雞,王勃一時興起,寫了一篇檄文,《檄英王雞文》。

檄文是用來曉諭、徵召、聲討等格式的文體,是聲討敵人或者叛逆的文體形式。

唐高宗為此大怒,將王勃革官,逐出長安京城。

王勃離京在四川遊歷三年,寫出大量的詩文。

咸豐三年,王勃才名更盛,被任命為虢州參軍。

期間,王勃與一位官奴曹達相識,曹達後來犯死罪,王勃一時心軟,將其藏起來躲避。

但是,冷靜下來後,又擔心洩露連累自己與家人,於是,將曹達殺害。

此事被仇家洩露出去,王勃被判死刑。此事牽連王勃父親,被貶為交趾縣令。

王勃後遇皇帝大赦天下,幸得不死。

於是,去交趾縣看望父親,途中路遇朋友在滕王閣聚會,王勃有感於自己的經歷,心中悲憤難平,寫下了這篇流傳千古的《滕王閣序》。

遺憾的是,命運並沒有眷顧王勃。第二年,王勃從交趾縣返鄉途中,不幸落水驚悸而死,時年二十七歲。

王勃的另一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更是無人不知!可謂家喻戶曉。

王勃具有大才,命運坎坷,複雜的生活經歷使他感悟良多,這才是王勃能寫下如此名篇的原因。

  • 2.王勃的《滕王閣序》作品分析

1、《滕王閣序》寫作的背景

唐高宗上元二年的重陽節,王勃去交趾縣探望父親途徑南昌,正值洪州都督閻伯嶼重修滕王閣,剛剛建成。

閻伯嶼想捧女婿吳子章出名,就請了一群名人雅士來滕王閣聚會,併為滕王閣作序。

王勃途徑此地,本來沒有請他,但因王勃名氣很大,就被閻伯嶼請來為女婿長臉。

聚會中,閻伯嶼裝模作樣請人作序,本想無人答應,就順水推舟將女婿推出。

沒想到請到王勃之時,王勃也沒有客氣,當場臨時發揮,一揮而就,寫成了這篇驚世之作,獲得了在座賓客一致稱讚。

閻伯嶼讀後也稱讚不已,也就沒有讓女婿再寫。

2、《滕王閣序》的文體

《滕王閣序》是中國駢文體的名篇。

駢文體,是南北朝時期出現的一種文體,句式為四六句,講究用典、語言華美、平仄協調,讀起來極有韻律美。

《滕王閣序》開拓了駢文體新的境界,讀來朗朗上口,不由自主的就會被帶入到那種優美的境界,與作者產生強烈的感情共鳴,令人愛不釋手。

3、從藝術表現手法上看《滕王閣序》

在藝術表現手法上,《滕王閣序》充分展示了六朝時期抒情小賦的格調,達到了內容美與行文美的和諧統一。

《滕王閣序》講究對偶,具有鮮明的"四六文"特點。

《滕王閣序》講究平仄聲調配合,和諧優美。

《滕王閣序》引經據典,辭藻華麗。

《滕王閣序》講究抒情,感情表達細膩。

《滕王閣序》不惜筆墨,對景色變化的渲染,做到了極致,給人的感覺,美不勝收。

《滕王閣序》運用了虛實相襯、上下相應、遠近變化等多種寫作手法,可謂是環環相扣,字字珠璣,句句精美,一氣呵成,是作者匠心獨運之作。

4、《滕王閣序》之中的千古名句欣賞。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

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 3.《滕王閣序》與作者的生活經歷密切相關,是作者心理歷程的勃然噴發。

王勃的人生經歷決定了他寫作的情緒,這種感情色彩充滿全文,充分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空有遠大抱負,無法得以實現的憤懣之情。

作者的這種心理宣洩,引起了讀者強烈的思想共鳴,回味無窮,有意猶未盡之感。

王勃的生活經歷是寫出《滕王閣序》,並使之能成為千古佳作的關鍵與基礎。

03總結

中國的傳統文化豐富多彩,有著幾千年的文化傳承,文人墨客層出不窮,佳作更是車載斗量。

但是,所有佳作,無一不是作者生活體驗的昇華,也是文化積澱的再次展現。

佳作來源於生活,再加上寫作功底的積累、修飾,是成為佳作的基礎。

古往今來,這一點已經被無數文人墨客證明了無數次。

文化角度解析:文人墨客為何能寫出佳作?看他們的生活經歷就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