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患“大肥依赖症”,到底如何减量?

农户患“大肥依赖症”,到底如何减量?

开春以来,战疫情保春耕由南向北推进。肥料销售与使用有哪些新变化?农户“大肥依赖症”是否有改变?来了解一下辽宁市场情况。

农民患“大肥依赖症”

据辽宁锦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公司总经理魏广介绍,辽宁省玉米面积约为3600万亩,位于辽南的海城市年播种玉米近100万亩。粮食产量一年一个台阶,这与农民对大肥的依赖分不开。尽管国家提倡使用有机-无机复合肥、生物肥,但农民在实际农业生产中,以追求高产为目的,并没有减少大肥使用量。

海城市种粮大户谢太中已经备好今年所需的100余吨肥。“我计划种植苞米、水稻各70垧地(一垧折15亩),每垧地大肥用量1600斤左右,但每垧还要增加300斤左右的生物菌肥。而前些年一垧地大肥用量也就是1300左右。现在不仅大肥没减,还增加了新肥。”种粮大户刘宝强也表示,这几年一亩地大肥投入量都超过100斤,较过去亩增加三四十斤,否则就感觉粮食要减产,心里不踏实。

海城市奥丰农资销售总监张斌表示,种地规模越大,越敢投入大肥。现在土地规模经营,主要靠大肥提高产量,规模种植户比散户用肥量亩高出至少5%左右。经销商李永生认为,现在密植品种增多,为保证产量,大肥使用量每年还要增加10%左右。

“现在农民种地就是靠大肥撑着,他们也知道大肥多了会伤地。”海城市农化专家高凯祥说。大化肥对粮食增产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让部分农民患上“过度依赖症”,大肥使用量没有负增长迹象。

“一炮轰”利大于弊

高凯祥说,由于施肥方式落后,农民大量使用化肥产生的实际效益低,资源浪费严重。多数农民把整个生长期用肥都拿到播种期一次性施用,这种号称“一炮轰”式的施肥方式尽管有弊,但深受农民推崇,在辽宁占到70%以上。

据谢太中、刘宝强、郭春胜几位种粮大户介绍,目前他们主要采用“一炮轰”,虽浪费,但省工、省时,一方面有效地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能解决旱田施肥施不进去的问题。

大肥施用如何减量

水稻种植户郭春胜表示,有机肥投入量太大了,一公顷地要比现在的大肥用量多出将近一倍。如果大规模使用,施肥机械也得换,是一笔不小的投入。多数人认为,有机-无机相结合,虽能养地,但增加产量并不明显。“我们关心的是当年的投入产出比。”

海城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董福金介绍,分层施肥或分阶段施肥,可提高化肥利用率,从而减少化肥用量。但一些种粮大户表示,人力成本也会随之大大增加,现在人工费“高的怕人”。

魏广表示,目前,新型肥料发展迅速,但应用技术与施肥方案的创新远远落后于产品的创新,导致农民对“大肥过度依赖症”长期不能得到解决,企业农化服务工作重心应由推广产品转移到制定施肥方案上来,克服为卖肥而卖肥。

中国农科院区划所肥料专家张树清表示,只有掌握最佳施肥比例和施用量,才能做到化肥的精准投放,才能从本质上实现减施增效目标。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辛景树也认为,实现减肥增效与绿色发展,一方面要推进化肥精准减量,要探索建立不同地区的单位面积的施肥用量限量标准;另一方面调整化肥使用结构,调整产品比例、优化施肥方式。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