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你還記得嗎?

懷念1984年!

1984年4月,美國總統里根訪華前夕,《時代》雜誌做了期這樣的封面:

1984年,你還記得嗎?

“中國的新面貌——里根將看到什麼?”大標題下,一個穿著軍大衣的年輕人站在長城上,手裡拿著瓶可口可樂。

那一年,國門剛剛洞開不久,絕大多數的國人都沒聽過這本雜誌,也喝不起可口可樂,但他們能享受到的精神食糧一點都不比現在差。

第一次到中國的里根應該很難一下子注意到,那些藏在中國日常生活裡的細微變化。

那一年,廣場上,穿著喇叭褲跳霹靂舞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理髮店裡,燙髮的話永遠都要排隊。

從《一個美國飛行員》到《高山下的花環》,電影一個比一個好看,春晚可以連看四個小時都不帶打瞌睡的。

1984年,你還記得嗎?

那是一個以夢為馬的年代,就連河水都是清澈的。

1984年,你還記得嗎?

1980年代的上海青浦。

那一年,24歲的餘華迎來棄醫從文後的第一個創作高峰,僅僅在《北京文學》上,他就一口氣發了《星星》《竹女》《甜甜的葡萄》好幾個小說。

1984年,你還記得嗎?

解放軍文藝學院文學系的學生莫言用三天寫出了他的成名作《透明的紅蘿蔔》。

1984年,你還記得嗎?

32歲的王小波打算去美國找妻子李銀河,他辦完簽證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買身新衣服。

但因為個太高買不到,最後在一家體育品商店買了身運動服。

1984年,你還記得嗎?

那一年,北島赴西歐講學。

1984年,你還記得嗎?

(左起)舒婷、李爽、北島

查海生第一次使用海子的筆名發表了《亞洲銅》。

1984年,你還記得嗎?

顧城在《有時》中寫道:有時祖國只是一個/巨大的鳥巢/疏鬆的北方枝條/把我環繞。

1984年,你還記得嗎?

那一年,有個外省女孩從美國留學返臺,她發現臺灣人對不公不義總是麻木地忍受,於是投書《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標題簡單粗暴,《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

這個人叫龍應臺。

1984年,你還記得嗎?

那一年,李敖創辦的反蔣雜誌《千秋評論》被臺灣警備司令部吊銷執照。

1984年,你還記得嗎?

《蔣經國傳》作者江南在舊金山寓所被竹聯幫分子暗殺。

1984年,你還記得嗎?

柏楊在美國愛荷華大學發表演講,主題叫做《醜陋的中國人》。

1984年,你還記得嗎?

那一年,一份對開4版的週報在廣州大道中289號創刊,創始主編左方說,有可以不說的真話,但絕不說假話。

這份報紙叫南方週末。

1984年,你還記得嗎?

細心的讀者發現,在創刊號上有篇《陳沖美國來鴻》的文章,文中,正在美國跑龍套的陳沖表達了對故土的思念。

這個陳沖正是那個18歲就手捧百花獎的掛曆女神。

1984年,你還記得嗎?

那一年,19歲的濟南二中學生鞏俐第二次高考失利,她一邊在山東省出版社當臨時工,一邊複習準備參加第三次高考。

多年後,當鞏俐回首這段往事時一定會感慨萬千,要是沒有當初的堅持,也就沒有三年後《暑假裡的故事》中那個叛逆的家庭教師,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鞏俐。

1984年,你還記得嗎?

29歲的重慶妹子劉曉慶此時已經紅透半邊天,出訪新加坡的時候,當地媒體稱她是“億分之一”的美人。

1984年,你還記得嗎?

那一年,蘋果推出了一個足以影響半個世紀的廣告《1984》。

耐克決定簽下NBA新秀邁克爾·喬丹,為他生產一款球鞋AJ1。

1984年,你還記得嗎?

李寧還只是一個奧運冠軍的名字。

1984年,你還記得嗎?

中國女排穿著回力牌球鞋拿下洛杉磯奧運會冠軍。

1984年,你還記得嗎?

那一年,梁朝偉和劉德華已經是TVB的當紅炸子雞。

在《鹿鼎記》裡,一個演韋小寶,一個演康熙。

1984年,你還記得嗎?

同期出道的周星馳還在主持一個默默無聞的兒童節目——《四三零穿梭機》。

1984年,你還記得嗎?

他不服輸,每天看好萊塢電影揣摩角色,鑽研《演員的自我修養》,窮盡所能地搞笑,卻始終出不了頭。

節目半溫不火,偶爾被調到周潤發劉德華主演的片子裡跑龍套,常常連句臺詞都沒有。

很多朋友為他惋惜,他也覺得很受打擊,直到六年後,他主演的《賭聖》《賭俠》拿下當年香港票房冠亞軍,他才突然明白,人生不管順境還是逆境,其實每一步都算數。

“喜劇之王就是我自己的寫照,我時刻都在準備著,準備好,機會一來,立刻發力。”

1984年,你還記得嗎?

那一年,李連杰主演的《少林小子》大賣2200萬港幣,拿下香港票房季軍,儘管他每天的工資只有2塊錢。

1984年,你還記得嗎?

成龍主演的《快餐車》票房雖然屈居第五,但他已然是當時最炙手可熱的功夫巨星。

1984年,你還記得嗎?

21歲的古典鋼琴高手甄子丹被導演袁和平發現,主演了人生第一部電影《笑太極》。

1984年,你還記得嗎?

10歲的吳京剛剛拿下北京武術比賽拳術冠軍。

1984年,你還記得嗎?

那一年,25歲的陳凱歌導演了他的處女作《黃土地》。

1984年,你還記得嗎?

攝影師是來自廣西電影製片廠的職工張藝謀。

1984年,你還記得嗎?

14歲的山西汾陽少年賈樟柯看完《黃土地》對自己說,我以後就幹這行了。

又一個14年,他拍出了處女作《小武》。

1984年,你還記得嗎?

《小武》片場,賈樟柯給主演王宏偉說戲。

那一年,26歲的王朔在《當代》雜誌發表了他的成名作《空中小姐》。

1984年,你還記得嗎?

馮小剛因為整天跟在王朔的好兄弟鄭曉龍後邊混,終於從一個國企宣傳幹事華麗轉身為一個劇組美工,但是直到兩年後才在鄭曉龍監製的《凱旋在子夜裡》裡客串了個小反派。

1984年,你還記得嗎?

21歲的姜文整天中央戲劇學院小禮堂排練畢業大戲《家庭大事》,戲裡,姜文演一個工人家庭大家長,呂麗萍演他老伴。

1984年,你還記得嗎?

27歲的話劇龍套葛優偶然被選中在《盛夏和她的未婚夫》裡扮演一個小角色,葛優的名字才第一次上了演員表。

1984年,你還記得嗎?

那一年,陳佩斯和朱時茂在春晚演了《吃麵條》。

1984年,你還記得嗎?

身兼春晚串場主持人的馬季演了個單口相聲《宇宙牌香菸》。

大部分時間,他都是站到觀眾中間演,就跟在自己家嘮嗑一樣,賣著賣著,他還真的點了根菸,抽了起來。

1984年,你還記得嗎?

東北二人轉趙本山還沒機會登上這個最高舞臺,但卻被伯樂李忠堂發現,主演了他人生第一部電視戲曲片《摔三絃》。

1984年,你還記得嗎?

那一年,16歲的李彥宏已經成為全國計算機大賽獲獎的天才少年。

1984年,你還記得嗎?

10歲的劉強東因為第一次見到電燈而心潮澎湃。

1984年,你還記得嗎?

13歲的馬化騰舉家搬到深圳,很快他就有了自己的個人電腦。

1984年,你還記得嗎?

20歲的馬雲不顧家人反對,第三次參加高考,終於跌跌撞撞地考入了杭州師範大學外語系。

1984年,你還記得嗎?

那一年,拿著賣雞飼料掙來的300多萬,王石在深圳創辦了萬科。

1984年,你還記得嗎?

還在山東一家小五金廠擔任副廠長的張瑞敏被派到青島日用電器廠,他上任後乾的第一件事就是砸掉有瑕疵的76臺冰箱。

1984年,你還記得嗎?

中科院計算所的研究員柳傳志在所裡一間12平的傳達室裡創辦了聯想。

1984年,你還記得嗎?

李經緯的“東方魔水”健力寶甫一推出就暢銷全國。

這個具有民族情懷的企業家二話不說,砸了20萬給中國奧運代表團出征洛杉磯,但公司賬上當時一共才28萬。

1984年,你還記得嗎?

那一年,剛從北大英語系畢業的俞敏洪決定留校任教,擔任一名英文講師。

1984年,你還記得嗎?

擔任北大藝術團指導老師的徐小平,因為看到天安門前那天“小平你好”的橫幅而熱血沸騰,連夜採訪寫了篇報道發在了隔天的《人民日報》上。

1984年,你還記得嗎?

徐小平(前排右二)組織同學秋遊

那一年,15歲的雷軍考上了當地最好的高中;

21歲的李書福搞了個冰箱配件廠,挖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受過國家領導人親自表彰的“技術尖兵”任正非放棄了部隊的錦繡前程南下深圳。

1984年,你還記得嗎?

那一年,張國榮憑藉《monica》贏得了人生第一首中文金曲。

1984年,你還記得嗎?

這首歌被收錄進他的同名專輯《LESLIE》中,唱片封面頗具幾份科幻色彩,哥哥舉著一個螺旋槳在海底遨遊。

2006年,哥哥走後第三年,伴侶唐鶴德收到一件T恤,印花正是模仿自這張唱片封面,上邊的臺詞換成了THANKS MONICA。

1984年,你還記得嗎?

那一年,梅豔芳憑藉《緣份》喜提金像獎最佳女配角。

1984年,你還記得嗎?

張曼玉演了她的大熒幕處女作《青蛙王子》。

1984年,你還記得嗎?

劉嘉玲主演了她人生第一部電視劇《新紮師兄》。

1984年,你還記得嗎?

那一年,金庸的小說還未被引入內地,但盜版在民間橫行。

如果在大學校園路燈下看到有人熬夜在看書,他們多半看的是笑傲江湖或者射鵰英雄傳。

1984年,你還記得嗎?

1984年,周潤發版的《笑傲江湖》。

那一年,曾因唱了《鄉戀》被視為“黃色歌女”的李谷一,登上了春晚的舞臺,一連唱了好幾首歌,包括那首經典的《難忘今宵》,以及湖南花鼓戲《劉海砍礁》。

1984年,你還記得嗎?

鄧麗君的歌,雖然仍被視為洪水猛獸,但《何日君再來》的旋律,已經由“敵臺”傳遍大街小巷。

1984年,你還記得嗎?

那一年,悄然流行的還有一首叫《萬里長城永不倒》的粵語歌,這全賴《霍元甲》的熱播所賜。

校園裡,男生們哼著“昏睡百年......”,女生們夢想能嫁給主演黃元申。

那一年,Beyond在香港剛剛嶄露頭角,臧天朔和一幫文工團子弟在北京成立了中國第一支搖滾樂隊“不倒翁”。

1984年,你還記得嗎?

樂隊成員包括後來黑豹樂隊的主唱丁武。

有人說,如果當年沒有臧天朔,就沒有後來的不倒翁,沒有不倒翁,丁武的人生軌跡可能會改寫,丁武一改變,有沒有黑豹還是未知數,沒有黑豹,也就沒有現在的竇唯。

1984年,你還記得嗎?

竇唯很快跟臧天朔就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

他們一起演出,一起演張元的電影《北京雜種》。去年臧天朔去世第十天,竇唯在豆瓣上發了首歌悼念。

1984年,你還記得嗎?

那一年,北京歌舞團的小號演奏員崔健和六個同事組建了七合板樂隊,寓意七個人永遠粘一塊。

但因為單位的反對,成立不到一年就解散了。兩年後,這個未來的搖滾教父在北京工體唱出了《一無所有》。

那一年,宮崎駿推出了《風之谷》。

1984年,你還記得嗎?

米蘭·昆德拉創作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1984年,你還記得嗎?

那一年,距離蘇聯解體還有7年。

1984年,你還記得嗎?

1990年4月,蘇聯解體前夕,蘇聯對立陶宛經濟制裁第十天,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的一家商店,人們在搶購。

距離柏林牆倒塌還有5年。

1984年,你還記得嗎?

1989年,11月12日,波茨坦廣場一處倒塌的柏林牆,東西德的警察一起組成人牆阻止市民湧入。

距離臺灣解嚴還有3年。

1984年,你還記得嗎?

1987年,浙江舟山,一位72的臺灣退伍老兵回大陸探親,眼前那個老婦不是他的母親,而是他當年的愛人。

距離奧威爾出版政治預言小說《1984》過去了35年。

1984年,你還記得嗎?

牆上寫著的是《1984》裡的一句臺詞,老大哥在看著你。蘋果當年的那個《1984》的廣告靈感就來自這本書。

人這一生,永遠只猜到開頭,卻預料不到結局。

高考失敗兩次的馬雲,一定不會料到他有一天會成為首富。同樣落榜好幾次的鞏俐,也一定不會料到有一天會登上威尼斯電影節的領獎臺。

被冷落四年的周星馳,一定不會料到他那些看似無用的鑽研,會成為他的一個秘密武器,讓他的周氏無厘頭喜劇一火就是30年。

與其說那是歲月給今天埋下的彩蛋,不如說是他們身上始終有股勁兒在不斷給自己以及這個時代創造一個又一個驚喜。

那個勁兒究竟是什麼呢?

我想可能是耐得住寂寞,是不服輸,是不隨大流,是堅持做對的但可能不太容易的事。而這些也正是1984那一年的精神內核所在。

其實那一年,人們內心的苦悶並不比今天少。

那一年,要想成名比登天還難,沒有流量明星,連個流量都沒有,黑白電視比房子還貴,有一臺鳳凰自行車不亞於現在有一臺法拉利,能吃上冰棒的都算大戶人家。

可是,不也挺過來了嗎?突然想起海子的那首《以夢為馬》:

萬人都要將火熄滅

我一人獨將此火高高舉起

此火為大

開花落英於神聖的祖國

和所有以夢為馬的詩人一樣

我藉此火得度一生的茫茫黑夜

八十年代:讓我們深深地懷念!!

與枯燥沉悶壓抑的氛圍相比,從十年浩劫中甦醒,從混沌迷茫中迴歸人性,迎來百花齊放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堪比諸子百家的先秦與大師輩出的珉國。

雖然短暫如曇花一現,但留給人們美好的記憶和永遠的懷念。

因為短暫,所以今天的人們每每念及,無不唏噓慨嘆。

1984年,你還記得嗎?

八十年代,那是一個煙火與詩情迸發的年代,是一個開放包容,充滿情懷的年代,一個思想自油百花爭豔的年代。

如果用三個詞來形容八十年代,這三個比較合適:年輕、真誠、單純。

八十年代的激情、浪漫、理想主義,成為知識分子及普眾心中的烏托邦。

八十年代,猶如朱自清先生在三十年代寫下的《春》: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那時的生活是慢的,人們的要求是簡單的,笑容是真實的,愛情是美好的。

那是一個許下諾言就會銘記一生的年代,那是我們永遠都回不去的歲月深處。

1984年,你還記得嗎?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是以文化精英作為主要驅動力的年代。

在那個時代文化精英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眼界比較開闊的一批人,一方面將很多國外的哲學思想、文化思潮、文學寫作方式引領進來。

另一方面也是從中國漫長曆史中尋找可以與外國抗衡的寫作資源、尋找自己文化歷史的再敘述。

所以毫無疑問八十年代是文化界起到領頭羊的作用,文化精英則是文化界中的領頭羊。

1984年,你還記得嗎?

八十年代,對於文學創作而言是不可複製的美好時代,在開放包容的大潮中,湧現了一大批作家、詩人和學者。

那是一個有真正文學的時代。

八十年代的文學顯示了眼花繚亂的風格。儘管如此,許多批評家還是共同認為,啟蒙主題是八十年代文學的切入點。

無論是朦朧詩、“傷痕文學”還是再現改革開放帶來的種種戲劇性情節,包含了打破傳統的神話與解放思想的衝擊。

“文明與愚昧的衝突”成為八十年代文學的一個眾所周知的概括。有趣的是,八十年代文學想象的主體包含了多種性質迥異的理論資源。

儘管這些理論資源譜系各異,甚至彼此衝突,但是八十年代文學一律照單全收,無疑是長期封閉形成的文化飢渴強烈所致。

從傷痕文學、反思文學到改革文學,湧現了王蒙、張賢亮、路遙、劉心武、賈平凹、張承志、諶容、叢維熙、餘華、蘇童、方方、陸文夫、韓少功、馮驥才、儲福金、王安憶、張抗抗、史鐵生,等等一大批著名作家。

既有反思過去,思索當下,還有展望未來,可謂朗朗星空,星斗燦爛,熠熠生輝,令人驚歎。

八十年代,那是一個有充滿感性情懷和理性批判的詩歌年代。

在萬物復甦大地回春之際,面對充滿希望的明天,那些沉寂的詩人開始思考人生和憧憬理想。

詩人的夢都在八十年代,關於理想,關於愛情,還有讀詩的時候,身邊嫵媚的眼神。

在九十年代物質化沒有到來之前,一壺燒酒可以結識一輩子的朋友。

1984年,你還記得嗎?

北島的冷峻《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看吧,在鍍金的天空中, 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

舒婷的豐富細膩和清純明淨《致橡樹》: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觸在雲裡。

顧城的矛盾和希望《一代人》:黑暗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但我卻採用他尋找光明。

芒克的純粹真實《天空》:太陽昇起來,天空血淋淋的,猶如一塊盾牌。日子像囚徒一樣被放逐,沒有人來問我,沒有人寬恕我。

海子的浪漫和靈性《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餵馬、劈柴,周遊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隨著物質化時代的到來,詩人們的理想國被世俗橫流淹沒。

北島在《波蘭來客》感嘆:

那時我們有夢,關於文學,關於愛情,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們深夜飲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海子的理想幻滅,臥軌自殺;顧城的天空塌陷,與愛人自盡;芒克幹起了畫畫的營生....

詩人已經遠走,詩歌已經死亡。

後來,是一個浮躁與喧囂的時代,一個光怪陸離的時代。

八十時代,人們掙脫枷鎖百廢待興,對外張開懷抱,擁抱一切新鮮的空氣和陽光。

那個時代既有佳麗柔情萬種的愛情故事,也有俠客仗劍天涯幹氣雲霄的江湖傳說。

有瓊瑤亦舒的愛情演義,三毛的流浪情節,有金庸梁羽生古龍三劍客縱橫江湖的俠肝義膽快意恩仇。

瓊瑤的白紗裙隨風搖曳,筆下花前月下你儂我儂、海枯石爛永不變心的愛情,曾讓人如痴如醉,人們在現實世界尋找著純情故事裡的浪漫情節。

瓊瑤很多小說都被拍成了觀眾熱捧的電視劇,劇中演員多是帥哥美女,如秦漢林青霞。

而且劇中很多主題曲傳唱很廣,成為經典。

1984年,你還記得嗎?


1984年,你還記得嗎?

亦舒的開司米毛衣,總是那麼獨立小資,筆下男女在故事裡海誓山盟蕩氣迴腸,卻又無可奈何。

三毛穿著大朵碎花的長裙站在沙漠的風沙裡,黑髮飛揚,帶著吉普賽女人般的流浪氣息在四海為家裡尋找愛情的歸依。

與大鬍子荷西的那段漫長生死戀,曾令多少在愛中百轉千回的人唏噓不已,也曾喚醒多少人夢中的花開花落和詩與遠方。

1984年,你還記得嗎?

《橄欖樹》也許正是她的文字和傳奇一生的寫照。

相比柔情似水的愛情故事,一代大俠金庸先生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為我們留下有了另一個江湖。

1984年,你還記得嗎?

有人說,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小說。

金庸的作品,寫透了人生,那些故事人物,某種意義上成為了我們最樸素的正義觀、愛情觀。許多中國人最樸素的俠義觀,來自於金庸。

他的作品能給整個華人世界的讀者帶來了獨一無二的生命體驗。金庸的武俠不止是英雄俠客夢,也是人間種種況味。

有人曾問金庸:“人生應如何度過?”金庸答:“大鬧一場,悄然離去。”

金庸自己說:大俠我不敢當,但我喜歡那些英雄。英雄代表了人間的正氣和擔當。

八十年代,影視劇同樣泛著理想與人性的光芒。

電視劇《上海灘》以快意情仇的江湖復仇故事打動觀眾,造就了萬人空巷的轟動效應。

香港無線電視舉辦“八十年代十大電視劇集”評選,《上海灘》名列第一位,當之無愧成為那個時代的經典。

1984年,你還記得嗎?

由周潤發和趙雅芝扮演的主要人物許文強和馮程程更是成為一個時代的標誌。

黑帽、風衣、白手套的經典“許文強”造型以及梳著兩個麻花辮的“馮程程”髮型更是成為觀眾對於那個純真年代的集體回憶。

趙雅芝塑造的馮程程,少女嬌羞中帶著俏皮, 敢愛敢恨,清純如水,堅強善良,演出了大家閨秀的魅力。周潤發傳神的表演使得許文強的悲劇氣質和悲劇結局激發了觀眾的同情。

演員們的敬業,一顰一蹙,一回眸,一低首,百轉千回皆是戲;一個動作一個眼神,都能演繹出餘音繞樑之味。

葉麗儀演唱的那首迴腸蕩氣的主題歌,更使得《上海灘》成為以劇情和表演取勝的典範之作。

電視劇1987版《紅樓夢》得到了大眾的一致好評,被譽為“中國電視史上的絕妙篇章”和“不可逾越的經典”。

1984年,你還記得嗎?

導演心無旁騖、潛心創作;演員形神兼備,過目難忘;歌曲渾然天成,哀怨動人;色調明快亮麗,賞心悅目;造型博採眾長,深入人心;經典無須爭辯,歷久彌新。

1987版《紅樓夢》電視劇,在王扶林導演團隊的精心合作下,完美地再現了這部鴻篇鉅著,讓普通人一睹其芳華。

他們對藝術的兢兢業業和精益求精,讓這部華麗名著錦上添花。陳曉旭、歐陽奮強、鄧婕等演員精湛投入的表演,至今無人超越。

1987版《紅樓夢》的音樂更被認為無法超越,由具有深厚傳統文化底蘊的大家王立平先生作曲,歌手陳力傳神演唱的很多歌曲,成為經典。

透過歌曲,靜坐傾聽,人們眼前呈現的彷彿是那個時代大觀園的亭臺樓榭、飛簷鬥角的瑰麗堂皇,以及金陵十二釵的幻生幻滅,蕩氣迴腸。

把林黛玉演繹得入木三分的才女陳曉旭,後曾剃度出家,早早香隕人間;半道出家的歌手陳力,夢幻般的天籟之音,將紅樓夢樂曲演唱得蕩氣迴腸,後遠走美國。

他們的人生故事, 是不是冥冥之中無意暗合了這部鉅著的情結?

1986版《西遊記》一經播出,轟動全國,老少皆宜,獲得了極高評價。該劇屢次重播,百看不厭,成為一部公認的無法超越的經典。

1984年,你還記得嗎?

《西遊記》是國產電視劇的精品,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神劇”。

這部電視劇給一代又一代人帶去童年歡樂,最終沉澱成為中國人的集體記憶。《西遊記》代表著那個生機勃勃、踏平坎坷的1980年代。

《魯冰花》是臺灣高仕影業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兒童題材電影,影片改編自鍾肇政於1960年出版的同名小說,講述一位有著繪畫天賦的鄉村少年,不被周圍環境理解,不幸染病早夭的悽美故事。

電影《魯冰花》感人至深,影片中殘缺的家庭、破碎的夢想,已然伴隨著無數的淚水和唏噓感嘆,打動了整整一代人的心。

同名主題曲《魯冰花》也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風靡一時,成為流行歌曲中歌頌母愛的經典名曲。

《媽媽再愛我一次》是臺灣獨立製片富祥公司出品的臺灣倫理悲劇片,影片改編自臺灣民間故事《瘋女十八年》,以倒敘方式進行,描寫精神病醫生林志強尋找失蹤18年的母親秋霞的故事。

《媽媽再愛我一次》在大陸一經播放引起巨大轟動,獲得普遍共鳴。在上世紀80年代不僅僅是一部電影的成功,更反映出當時的文化現象。

或許是因為母愛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題材,或許是因為那個時代還不像現在這樣喧囂,或許是因為它給了善良的人們一個宣洩感情的端口。

拍攝於70年代的日本經典電視劇《血凝》,1984年引進中國大陸,這部電視曾經影響了好幾代人,而《血凝》也成了50後、60後、70後、甚至80初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這部電視劇曾經紅透了整個亞洲,在中國更是萬人空巷,不遜色於港劇《大俠霍元甲》《上海灘》《射鵰英雄傳》這三部香江影像文化史上最著名的電視劇。

1984年,你還記得嗎?

故事講述東都大學醫學院副教授大島茂的女兒大島幸子,是個17歲的善良美麗的姑娘。

有一次,在醫學院偶然發生的科研事故中,她受到了放射性鈷60的輻射感染,得了白血病,經常需要輸血治療。

醫學院學生相良光夫通過多次給幸子輸血,彼此逐漸產生了愛情。

多次發病,經過幾次手術,幸子意識到自己快將死亡,為了不讓親人們悲傷難過,她振作起精神與親人們一一地愉快地告別,讓他們留下美好的回憶。

最後,她與光夫一起乘著遊艇出海,在光夫的懷抱中安詳地離開人世。

透過這部電視劇,人們可以知道日本的人民富有教養,很有文化水平,也崇尚儒家的孝道和禮記。

一曲由山口演唱的《謝謝你》,哀婉動人,讓一代人記住了這永遠的旋律。一襲學生裝,淺淺的笑容,可愛的小虎牙,純情善良的大島幸子,讓山口百惠成為許多人心中的女神。

1984年,你還記得嗎?

她在紅透東南亞時選擇引退,遠離演藝界,從此相夫教子,這種淡然令人感嘆惋惜和懷念。

八十年代,人們開始認識自我,走向個性解放。

1984年,你還記得嗎?

以崔健為代表的天才音樂人喊出了個性解放的第一嗓,發出自己的聲音,追求個性價值。他開創了中國搖滾樂,啟發了音樂人群體意識覺醒。

作為中國搖滾樂教父的崔健,貢獻出多張殿堂級的經典專輯,其中有很多被後人視為經典而廣為傳唱的歌曲。

1984年,你還記得嗎?

1986年,崔健在北京工人體育館舞臺上《一無所有》的那聲嘶吼,標誌著中國搖滾樂一個時代的開啟。

一曲完畢,歡呼雷動。

從此,搖滾樂在中國不再“一無所有”,這首歌也成為中國搖滾史上不可磨滅的經典。崔健也成為了中國搖滾樂歷史上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

在崔健的所有歌曲中,《花房姑娘》稱得上是最為抒情的一首。正是這一點點柔情,激起了八十年代的人們對於表達愛情的渴望。

與當時流行的情歌不同,這首歌用詞簡單,但卻描述出愛情中人們內心的糾結與衝動,既婉轉又直接。

多年過去,歌曲依然廣為傳唱。崔健用搖滾樂這種有溫度的表現方式,將人們對於愛情的理解表達得更為直接、強烈,也更永久。

聽崔健的歌,常常被歌曲間隙靜默中的寂寞驚悚,不羈的他符號般地留在了過去,早已沒有人“問個不休”。

而今,愛情理想浪漫,基本上是物質的矯情,任何東西都抓住不放,卻什麼也抓不住。“我要給你我的追求,還有我的自由...”,奢侈得像恆遠的記憶。

中國搖滾經歷了30年的歷程,正如崔建曾說的:“搖滾精神就是一顆永不停歇滾動的蛋,現實這塊石頭雖然堅硬,可蛋才是生命。”

中國搖滾樂的另一面旗幟是黑豹樂隊,它成為一個時代的人們心中“搖滾”的代名詞。

自成立以來,用他們的音樂征服還不適應搖滾的中國人的耳朵,使得更多人接受並深入瞭解中國搖滾。其搖滾精神和音樂質量使得黑豹樂隊成為中國搖滾樂的一面旗幟 。

1984年,你還記得嗎?

黑豹樂隊將自己美好的願望、富有個性的旋律、歌聲和節奏,音樂質樸有力,猶如閃電強烈地洞穿黑夜之中麻木的心靈,狂飆而又充滿激情。

在竇唯加入並擔任主唱後,黑豹樂隊步入輝煌頂峰 。

“西北風”,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歌壇的一個輝煌記錄。

改革開放讓人們的思想空前活躍,文藝創作勢頭蓬勃,全國上下充滿對精神產品的渴求。

被貧困生活束縛已久的人們,也急需要喊一嗓子發洩一下積悶,而“西北風”無疑成了一個最好的載體,個人情感的集體復甦,得到了淋漓盡致的揮發。

“西北風”是大陸原創歌曲前所未有的發展高峰,湧現了一批真正有代表性作品和實力歌手。作品風格多以西北地區傳統文化為根基,歌唱黃土情結。

一定程度上承襲了民族民間音樂的音調,直抒胸臆,情感真摯,易於上口,“西北風”將搖滾、民族、流行三種風格集於一身。

1984年,你還記得嗎?

“西北風”成為那個時代最為鮮明、最為強烈、最能代表廣大勞動人民情感和心聲的文化符號。

“西北風”的發端是由《信天游》開始的。

八十年代,大陸流行樂壇百花爭豔,湧現了毛阿敏、成方圓、杭天琪、韋唯、陳明、劉歡、那英,等等一大批重量級歌手,留下了許多經典歌曲。

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港臺的流行歌曲乘著東風吹遍內地的大街小巷,強烈地契合了年輕人追求個性的內心情緒,大江南北,手提式錄音機播放的流行音樂,讓人們如沐春風,如醉如痴。

那個時代,年輕人最時髦的標準形象,是一身牛仔或者喇叭褲,帶花的白襯衫,爆炸頭,一副太陽鏡,嘴裡哼著當時最流行的音樂。

影響最大的首推臺灣的鄧麗君,她是一位歌者,也是一個文化符號。

1984年,你還記得嗎?

鄧麗君是華語流行歌壇第一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歌手,是中國流行音樂界的里程碑。

聽鄧麗君的人換了一代又一代,但是依舊不減人們對她的想念,依舊不乏人們對那個年代的懷念。

鄧麗君的聲音如同一個個詩情畫意的音符,清麗婉轉又空靈柔美;她讓歌聲散發無窮的魅力,或柔或憂的低吟淺唱令人如痴如醉。

她的音樂結合了東西方音樂元素,融合了民族性與流行性,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演唱風格,影響了很多後世的著名歌手。

鄧麗君的詮釋總帶著憧憬式的想象力,所以她的歌曲總是帶著乾淨、真摯,甚至有些淡定的純愛情懷。

她的歌聲和微笑讓一個時代的音樂煥發著別樣的光亮,她的聲音遍佈世界的角落。

如今再聽她的歌,彷彿在歌聲裡又重回了那個年代,在斑駁的時光裡,追憶過往。

臺灣的音樂教父羅大佑,舉足輕重。

1984年,你還記得嗎?

羅大佑的歌曲,精神遠勝於歌曲演繹本身,對華人世界的影響不止於音樂。羅大佑將流行音樂做成了一種文化,一個時代的符號。

他的作品的批判和社會啟蒙意識、大時代感以及搖滾與東方美學的結合,堪稱華語樂壇的豐碑。

在羅大佑的歌裡,你能聽到思維的高度,心靈的深度,視野的廣度,和創作者的態度。

1984年,你還記得嗎?

流入內地的港臺流行音樂還有許多,一大批有名的歌手被內地人們記住,李宗盛、龍飄飄、鳳飛飛、林憶蓮、姜育恆、齊秦、庾澄慶、張雨生、齊豫、蘇芮、蔡琴、陳淑樺、孟庭葦、伍思凱、王傑、費翔、童安格、黃家駒、譚詠麟、張學友、劉德華,等等。

他們為內地流行樂壇增添了豐富的繽紛多彩,也讓人們見識到外面世界的精彩。

1984年,你還記得嗎?

如夢如幻的八十年代,雖不富裕,雖不完美,但很豐滿,內心富足。

雖然清平,但氣質不凡。

文學、音樂、影視、思想,等各個領域生機勃勃,海納百川,包羅萬象,從之前壓抑混亂的年代走過來,人們充滿希望,富有理想,飽含熱情,擁抱一切,造就了難得的欣欣向榮。

八十年代,一個覺醒的年代,一個朝氣蓬勃的年代,一個五彩斑斕的年代。

八十年代,一個珍貴的年代,簡單,理想,純粹,向上,令人懷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