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章太炎問孫中山最佳定都之地在哪?孫的答案暴露野心

提要:首都乃是一個國家的心臟所在,這裡一般都是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首都的存與否對一個國家來說尤為重要。那麼,中國的五千年曆史裡,作為首都的城市有幾個呢?因為政權的繁多,北京、南京、洛陽、西安等等聞名的古都都坐過一國之都。等到時間進入民國時期,辛亥革命勝利後的孫中山先生想要將中華民國的首都定在哪裡呢?我們今天就來說說,孫中山對於首都戰略是如何計劃的,他的想法又包含了怎樣的“野心”。

辛亥革命前,章太炎問孫中山最佳定都之地在哪?孫的答案暴露野心

近代民主革命家章太炎先生和孫中山交流過首都問題,他在《訄書》中給後人們講述了談論的大致內容。辛亥革命勝利的十年前,孫中山和章太炎在交談中提到了中國曆代首都的問題,歷朝歷代定都的大概方法就是考慮到交通、資源和地勢等方面的因素。章太炎就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如果革命成功的話,中華民國應該定都於武昌。

辛亥革命前,章太炎問孫中山最佳定都之地在哪?孫的答案暴露野心

武昌揚靈大江,東控江浙,北望襄陽,振撫河洛,有鐵路交通之利,北達長城,南理兩粵,無往而不利。昔日舊都北京的勢力交錯複雜,民國政府在那裡安置難免會有頗多掣肘;南京的話在章太炎看來已經失去了作為首都的資格,太平天國時期洪秀全在這裡就沒能夠成大事;關中一帶的古都早就過時,自然環境大不如前,可塑程度較差。所以,新興城市武昌就是章太炎心目中的合格首都。

辛亥革命前,章太炎問孫中山最佳定都之地在哪?孫的答案暴露野心

孫中山怎麼看的呢?武昌雖好,對他來說太小了。武昌位於中國十八省的中心位置,從地理角度來說輻射全國綽綽有餘,但是交通上的限制對新疆、蒙古、西藏以及東三省控制而言難免有些捉襟見肘。所以,孫中山先生說了一番這樣的暢想:“若定都關中,制御蒙古新疆雖足,然若欲為亞洲共主,又嫌狹窄,當遷都伊犁。又說,從西漢以來,歷代王朝雖屢降西域,終因建都太遠,威靈不能久駐,是以西域屢得屢失,這是應當引以為戒的。”

辛亥革命前,章太炎問孫中山最佳定都之地在哪?孫的答案暴露野心

從這段話我們可以得知,孫中山不僅志在天下,他還要讓中國走上至少是亞洲霸主的地位。可是,最終民國政府還是先由袁世凱定都北京,後來又改組南京國民政府,對伊犁是不聞不問,沒有足夠的重視。這主要是因為伊犁在地理位置雖說是亞洲的中心,但是這座城市的資源不足以撐起首都的需求。伊犁周圍水源稀缺,中國的經濟重心也從來沒有接近過這裡,伊犁的各項基礎設施實在是落後了太多,如果強行定都於此,恐怕幾十年才能建設出一個大城市。而且,民國並沒有這樣的建設能力,它甚至還處於半殖民地社會。這樣看來,伊犁也就不可能成為首都之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