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報》報道為何惹爭議 外防輸入需要注意啥?

前天,南京日報第3版報道了當地仙林街道的暖心服務。可就是這樣的暖心服務引起了輿論的軒然大波。原來啊,仙林街道是南京市最大外籍居民聚集地。按理來說,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本就是街道社區的本職工作,為居民提高一些幫助無可厚非。可是從公開報道來看,可不是提供一些幫助那麼簡單。

我們先來看一下字面上的東西,新聞報道標題一上來就說”為了684個‘老外’的安康“,這說話的口吻多少讓人覺得有點沾沾自喜,邀功請賞的味道。就好像有一種為了咱們階級好兄弟一樣,內心深處還是有一種高眼看老外的潛意識作怪。另外,”安康“一詞總聽聽怪怪的,難道入境人員採取隔離的措施,僅僅是為了老外的健康著想,不應該是為了所有的市民的安康著想嗎?難道南京市幾百萬市民的健康,還抵不過684個老外的健康?


《南京日報》報道為何惹爭議 外防輸入需要注意啥?

南京日報的報道


在這件事情中,《南京日報》作為當地主流媒體,就更不能將這種事情大肆宣傳了。理論角度來講,新聞報道講究新聞價值,新聞價值有重要性、顯著性、接近性這樣的要素。而對於街道日常的工作來說,這也很平常的事情。有什麼新聞價值可報道呢,這就是社區日常的工作呢,值得大書特書嗎?根本來說,還是有一些新聞記者、編輯的思想還將外國人作為特殊的群體,社區這樣很有新聞價值。另外,現有輿論本就對超國民待遇十分敏感,編輯在把關上也沒有考慮到這樣的因素。

再來看報道的具體內容,報道提到對每個從境外回到南京的外籍人士,仙林街道都建一個專門的微信群,群裡有社區工作人員、醫生等,自願居家隔離生活有街道負責。這種認真負責的工作作風,我們當然得讚揚。但如果但是需要問的是生活服務的費用是誰出呢?那如果不自願隔離就不管了嗎?街道那麼大,建立這麼多微信群,工作人員忙得過來嗎,平常街道那些事務怎麼辦?

報道中提到的事例讓人看了更加不解,老外只吃新鮮麵包、一天幫拿20個快遞、買個大件物品,街道專門派兩個人物幫忙抬到家裡面去。山人就想問,如果這些都換成咱們自己的老百姓,會不會又有這樣的耐心去服務工作呢?山人也相信,每個街道辦的工作人員都很辛苦,但辛苦並不是建立在這樣提供超級待遇的服務之上的。事實上,基層工作的同志是時候放下這樣的包袱了,所有人都應該一視同仁,提供幫助是職責,但過度服務、差別對待就傷了老百姓的心了,也增加了你們自己的工作量。

要知道這樣的事情已經不是一件兩件了,前有上海洋女婿事件,後有外國人喝礦泉水事件;以及以往外國人丟了東西,出動多少警力去找尋;外國留學生在中國可獲得很高獎學金等等這類事件數不勝數。正是這樣一件件事情讓國內的輿論面對老外時,有種排斥和牴觸情緒。中國已經全面和世界接軌,來到中國的外國人也越來越多,開放的中國需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去面對老外。

《南京日報》報道為何惹爭議 外防輸入需要注意啥?

而不是,什麼時候都給老外提供一種特殊的照顧。事實上,老外在面對這樣的照顧,非但沒有去換位思考社區工作人員的辛苦,還變本加厲地提各種要求,要吃新鮮麵包、一天非得瘋狂購物,把社區工作人員當成自家的保姆一樣,更加助長了他們的優越感。要我說,你要求這麼多幹嘛要在疫情嚴重期間,跑來中國呢!

無論是網絡上、還是現實生活中,超國民待遇一直都是大家所深惡痛絕的,又常常見諸報端,像是人們心中的一根刺,每一次這一類的事件都會扎一下我們的心。前不久外國人永久居留條例意見徵求稿的熱議,根本原因還是因為抵制超國民待遇。好客、待人友好是我們的優秀傳統,但是待客之道是建立在彼此平等的基礎上。

當前,正值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階段,國外疫情日益惡化,入境的人數越來越多,我們在外防輸入之時,一定得一碗水端平,既要做好日常工作,又要一視同仁對待所有的人員。這樣才不能傷了大家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