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無聲處:小生的重頭戲《轅門射戟》(下)

於無聲處:小生的重頭戲《轅門射戟》(下)

小生的重頭戲《轅門射戟》(下)

戟,是古代的一種兵器,把一個近似於長方形的槍尖,鑲嵌在長柄上,可以用來殺傷人。為了美麗,在長方形槍尖上,常加以彩繪,因此又稱為畫戟。坐下的赤兔馬和手中的方畫戟,是呂布的護身法寶,離開這兩樣,他就只能被擒身亡。射戟,只是一瞬間的事情,然而到了京劇舞臺上,卻變成了唱、做、念、舞的佳作,通過演員一層層地推進,讓我們看到了呂布的心理狀態和行為脈絡。呂布把《轅門射戟》,看成是自己非常得意的一件事,全劇共設計了三段主要的“西皮”唱腔,來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第一段“導板”轉“原板”只有6句,是呂布心裡活動的描寫,他在為袁術、劉備說和的酒宴上,仔細地觀察袁術的大將紀靈和劉備、張飛的表情,決定勸他們“從今後二家罷息刀槍”。這一段,要平穩,不是與別人的對話,而是內心的獨白,有一種從容不迫的感覺。因為呂布是個比較剛愎自用、自以為是的人,所以他認為他一言既出,其餘兩家都會乖乖買他的帳,搭他的情,所以他開始顯得充滿信心、極有把握,可是看看紀靈和張飛雙方似乎又都不買賬、都不肯善罷甘休,所以才有了下面的唱段。


  第二、三段,就不同了,那是呂布在給雙方做工作,是他對別人講的話。剛開口是剋制自己,所以第二段“散板”起唱,然後轉“二六”,這種和緩的、剋制的態度主要是對紀靈的,把劉備放在一邊,勸紀靈不要逞剛強,表現了一種苦口婆心又不可一世的勁頭。在“散板”和“二六”裡,連續有六個“剛強”,在每個“剛強”的“強”演員都十分注意用腔,絕對不能六個都唱的一個樣,演唱中葉盛蘭在節奏上加以變化,音量上予以調節,聽來不僅尺寸得當,輕重合適,聲音飽滿富有層次感,而且,同時也唱出呂布軟中有硬,骨子裡那股盛氣凌人的傲勁兒。呂布認為憑著自己的本事,天下沒有對手,誰敢不聽他的?他還抱著紀靈能夠服從自己的希望。


  接下來的第三段,呂布見他的勸說不那麼奏效,就有些不耐煩了,說話的速度也快了,唱腔改成全部是“西皮快板”。這段“快板”共24句,也很有區別,因為是在對紀靈說話時是還夾有他自己內心的表述,所以唱詞中這兩者相互交叉,直到最後10句,從“謀家有戈憑天講”起,才把決定用轅門射戟的方法來說服雙方罷兵的話全部講完。這樣,呂布就終於達到了替別人作說和而實際保存自己實力的目的。我們聽藝術家的演唱,分明能夠體會到呂布的情感是絲絲入扣的,葉盛蘭把人物的感情抓的十分準確和到位。

  《轅門射戟》一劇中,我們不僅能看清呂布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而且,也領略了葉盛蘭精湛的演唱藝術。只可惜這位著名的表演藝術家,由於政治命運的坎坷,使他在年富力強而又技藝嫻熟時,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被埋沒,乃至被迫害,當撥亂反正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時,竟與世永別了。真可謂惜哉!痛哉!讓我們永遠不要忘記這些吧,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