廁紙搶購回蕩靈魂拷問,為什麼?疫情到了現在如何應對?

日本、澳洲、英國、美國......隨著新冠病毒引發的疫情在各地蔓延,超市掃貨備戰場景也在各地次第上演。口罩手套、米麵飲水、杯具洗具,各取所需。可是唯有一類貨品每次被狂掃都會受到靈魂拷問?

為什麼?這神物就是廁紙。

搶購百態

日本人在藥妝店排起長龍搶廁紙,澳大利亞人因搶廁紙發生鬥毆,買不到廁紙的美國人甚至報警求助……,各路媒體上反映的場景已經刷爆了眼球,為什麼同樣被搶的空空蕩蕩的貨架,人們就對廁紙相關的新聞這麼關注?

廁紙搶購回蕩靈魂拷問,為什麼?疫情到了現在如何應對?

廁紙搶購回蕩靈魂拷問,為什麼?疫情到了現在如何應對?

澳大利亞伍爾沃思超市兩女士為搶廁紙大打出手

我感覺,這傢伙個大,是泡貨,你裝一購物車巧克力看上去沒什麼視覺衝擊,而且能把你卡刷爆;而這紙卷,一張票子估計能手拎肩扛的營造出一種滿載而歸的假象,視覺衝擊強烈,而且有種莫名的~喜感。

各地政府為了安撫民眾,也真是操碎了心。應對措施也讓人不由感慨真是拼了。限購只是基本操作,澳大利亞估計搶購最徹底,所以解決手段也更有創意,不僅派保安巡邏,當地的報紙還貼心的出了八版空白頁以備讀者不時之需,「買房送廁紙」的營銷都來了;英國則有遊戲廳老闆把娃娃機改成了抓廁紙機;日本給公廁的廁紙上鎖……

人們一邊買一邊問,為什麼為什麼?這個問題實在是頻率太高了,現在是時候一次系徹底解決了!

客觀因素

1.不可替代性的剛需:米沒了吃麵,洗手液沒了用肥皂,飲料沒了喝水,廁紙沒了......,給你3秒鐘想出來替代品,能嗎?夠嗆吧。

2.歷史傳統:

論到傳統,日本是最鍾愛廁紙的,本次搶購風潮最早也起於日本,雖然有疫情傳播路線的因素,但其力度和熟練程度,也非東鄰莫屬。究其原因,日本人自己總結了3個,都和歷史記憶有關:

廁紙搶購回蕩靈魂拷問,為什麼?疫情到了現在如何應對?

1)、阪神大地震時最苦惱災民的不是吃穿,而是廁所和衛生用品不足。

2)、東日本大地震造成了全國的廁紙短缺。

3)、東南沿海的靜岡縣是全日本四成廁紙的產地,此次感染人數多會給廁紙供應帶來重創。

瞧瞧,一朝用樹葉,十年搶廁紙。這個傳統已經傳承已久了,日本是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歷次災難發生時,瘋搶和囤積廁紙都會發生。而他們的行為,很難說沒對其他國家的人們產生影響。

3.倉儲物流特性決定:

任何一家超市都要有儲貨倉庫以備日常銷售後的補充。正常情況下,根據保質期和銷售週期決定儲存的數量,這都是由超市經理經過日常統計和經驗來決定的。

廁紙搶購回蕩靈魂拷問,為什麼?疫情到了現在如何應對?

換了你是超市經理,同樣一平方的倉庫和貨架,你得算帳啊,比如同樣作為必需品:一堆廁紙和一箱牛排。

牛排保質期短、價格高、消耗快、人們一頓就幹完了;廁紙放不壞、單價低、除了集體拉肚子,沒個十天半個月用不完。

所以無論是倉庫留存還是貨架擺放,廁紙都不會得到太顯眼和更多的位置。可一旦遭到哄搶,第一時間就會消耗一空,而庫存也絕不會有多少存貨來補充,這就形成了搶購~短缺~搶購的循環。

4.廁紙是最容易保存的物品:廁紙的保存除了防潮、防火,幾乎沒有什麼要求。即便買多也不怕壞和過期,曾經有日本網友分享,奶奶在60年前石油危機期間搶購的廁紙,到現在還沒用完,為此還哭了一鼻子。這古董廁紙,真拿出來有人收藏也不一定,即使沒有,用起來還有些歷史感。

5.謠言造成的影響:

超市搶購囤貨風潮啟動後,謠言四起,經過互聯網飛速傳播。在日本,流傳最廣泛的就是:日本紙製品原材料大多來自中國,中國疫情爆發後木材都拿去做口罩了,沒法解決日本的後顧之憂了......

實際經過了解,日本雖然是個資源短缺國,但也是個發達的再生資源國,廁紙作為製品的下游產品已經能做到98%的自給率。而日本用於紙製品製造的木材主要來自美國、澳洲和越南,中國早就不是此類資源輸出國了,我們也要青山綠水大森林啊。

6.智能馬桶蓋的尷尬問答:前兩年,中國人到日本搶回了國產智能馬桶蓋的梗,被我們嘲笑了好久。但有一個印象還是深刻的,那就是日本馬桶蓋質量好,而且在日本是標配。所以,有了這個神器,至於那麼拼命搶廁紙嗎?由於作者家中沒有這麼高級的衛生用品,所以經歷了幾次尷尬問答後,得到了一個猶抱琵琶的答案:吹不幹~~~

廁紙搶購回蕩靈魂拷問,為什麼?疫情到了現在如何應對?

7.發達國家的消耗量很猛:我們的不理解,很大程度也來自於生活方式的不同。中國雖然也逐漸富裕起來了,可勤儉的作風仍然保持,家裡做清潔抹布、手絹是必不可少的,可以洗洗涮涮重複使用。可在歐美國家,除了專業的清潔人員,一般簡單的清潔全都是用一次性的紙製品。這也導致相關的紙製品消費量比我們大的多。

心理原因

1.視覺效果造成:廁紙佔地大的特點,容易形成較強的視覺衝擊,這麼一大片都空了,給人的感覺被搶空了的恐慌更強,再看見就絕不留情了。

2.深度心理分析: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臨床心理學家史蒂文·泰勒(Steven Taylor)指出,

當人們聽到新冠病毒的風險和如何應對的信息相互矛盾時,往往傾向於訴諸極端。「人們被告知危險即將來臨,但要做的卻是洗洗手,這種行動似乎與面臨的危機不相稱,特殊的危機需要特殊的預防措施。」

史密斯學院(Smith College)的心理學教授蘭迪·弗羅斯特(Randy O. Frost)將囤積者的動機分為三類:

情感依戀、美學鑑賞和效用,而囤廁紙屬於第三類。「效用的潛在特徵之一是不能容忍不確定性,人們需要絕對且完全確定不會發生某種負面效果。」


疫情後續階段的正確應對

現在疫情已經過了蔓延的初期階段,進入不斷升級的累加階段。昨天,世界除中國外確診人口超過50萬,預計世界範圍內最終確認感染人數不會少於1000萬,死亡人數可能百萬以上。


廁紙搶購回蕩靈魂拷問,為什麼?疫情到了現在如何應對?

單從數字看就足夠慘烈了,而在海外似乎還只是開始。作為較早大規模爆發而且很短時間就得到有效控制的中國,我們每個人除了慶幸、感恩,還有對仍在佛系抗疫的國外心大者的擔憂。數字背後畢竟是一條條生命,雖然搶購大潮開始時,他們在搶廁紙,華人在搶口罩,並因此而長期受到歧視與嘲笑,生氣歸生氣,但面對蠢萌者付出的更加巨大的代價,我們也輕鬆不起來。

疫情雖已大面得到控制,但仍不可掉以輕心,至少幾個習慣是要長期堅持,可能是老調重彈,但有益無害:

1.口罩隨身帶,人少時可以摘下透氣,人多時習慣性防護,對人對己均負責。

2.洗手要勤,車裡包裡放上便攜式淨手液,一天多次消毒。

3.謹防感冒,由於症狀比較接近,感冒成為特別敏感的事情,為了儘量減少對他人、家人的驚擾,做好防護。

4.由於世界範圍的疫情無法預料前景,哈薩克斯坦、越南、泰國等糧食淨輸出國已終止了糧食輸出,國際生產、貿易鏈也千瘡百孔,今年國際糧食生產受到了蝗災一定影響......我國有18億畝耕地底線,餓不著肚子,但依賴進口的一些副食品和加工品可能會迅速短缺,如果為了解饞可以去買一點塞冰箱裡。

5.進口商品的生產可能不像之前那麼順暢供應,需要找替代品。

6.外貿行業的朋友要做好持久苦日子的準備了,尤其是非民生類的產品,很長一階段的需求無法恢復。

7.在海外疫情沒有明顯探底之前,雖然健康威脅已經降到最低,但對我們經濟、生活的衝擊不會停止。

大災之下,沒有一個人能完全獨善其身,作為目前世界唯一淨土的中國,我們受到的後續衝擊和損失可能反而會最小,無論是天佑還是國運,我們務必珍惜,接受這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到來。


我是【玄同商道】商業地產二十年運營,頭部金融企業合夥人

嚴肅財商、有趣分享。歡迎關注、共同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