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陽: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古人的哲理受教了

王陽明有詩曰: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

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他認為,心是萬物的主宰。世間的萬事萬物的變化,都會順應心境而改變。任何時候,只要我心不動,一切便會豁然開朗。

王明陽: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古人的哲理受教了

王陽明一生坎坷,直言上書遭宦官劉瑾陷害,差點命喪當場,被貶至瘴毒之地又遭到當地鄉民的排擠,但他的心態一直都很好。正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王陽明在經歷生死之後看透了很多,他不斷思考,潛心研究,最終創辦了《心學》他的觀點是"心即理"。

王陽明一生的成就,多半出自涵養,小半出自學問。而他的涵養工夫,主要來自定心。

王明陽: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古人的哲理受教了

他說:"有意於求寧靜,是以愈不寧靜耳。"在尋常人眼中,生活是生活,修行是修行,二者無法混為一談。而在王陽明眼中,定心的功夫就在平時,就在閒來無事時。

《小窗幽記》中寫道:"獨坐禪房,瀟然無事,烹茶一壺,燒香一爐,看達摩面壁圖。垂簾少頃,不覺心靜神清,氣柔息定。"

有一次,一個學生向王陽明請教:"老師,我在安靜時修心,覺得心裡的意思還好;可是一遇到事心態便大不相同了,這該怎麼辦?"

王陽明回答他:"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沒有人生來就懂得如何靜心。必須要經受住世事的磨練,根基才更穩固。才能在有事時心能定,無事時心亦靜。學會按心兵於不動,就能如靜水般從容。無論周圍環境如何,我們都要學會靜心。

王明陽: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古人的哲理受教了

遇到失意之事能處之以忍,遇到快意之事能視之以淡,遇到榮寵之事能置之以讓,遇到憂憤之事能平之以穩。從容淡定,是一種活法,更是一種境界。

正如王明陽《王門四句教》中所說: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萬物共生共存,天地本沒有善惡之心。就像莊稼和雜草,本是一般無二的生物,天地沒有偏袒誰,也沒有厭惡誰。人心本來也是如此,無善無惡。但是,人要吃糧食,自然希望莊稼長的好,於是就有了善惡之分,剷除雜草,呵護莊稼。

王明陽: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古人的哲理受教了

我們天生看到別人恃強凌弱就會義憤填膺,這份天然的、自動產生的念頭就是我們的良知。良知是人與生俱來的直覺判斷,卻也是人的德行和智慧。但是人內心的良知總是受到外物的干擾,被貪念、慾望遮蔽,被社會的風氣帶偏。所以,要付諸實踐,格物致知。心學不是懸空的,只有把它和實踐相結合,常在事上磨鍊,才是它最好的歸宿。

王明陽: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古人的哲理受教了

在虔州的時候,陳九川和於中、鄒守益一塊陪伴著老師王陽明。王陽明說:"各人的胸中自有一個聖人,只因為信心不足,自己把聖人給埋沒了。"王陽明接著對於中說:"你的胸中原本是聖人。"

於中連忙站起來說:"不敢當,不敢當。"

王陽明說:"這是你自己所有的,為何要推辭?''於中還說:"不敢當,實在不敢當。"

王陽明說:"每個人都有,更何況你呢?你為什麼卻要謙讓?謙讓也要不得。"於中於是笑著接受了。

王陽明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獲知了這樣一個秘密,這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是神聖而偉大的,在內心中都有一個聖人般完美的自我,每個人都是天地間的一個奇蹟,只是由於我們不能相信自己,致使這個"真正自我"的智慧和能力被埋沒了。

王明陽: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古人的哲理受教了

當今社會,物慾橫流,被金錢所充斥著一切,不論貧窮與富貴,都覺得自己應該過的更好,所以拼命努力,努力工作,忙於生活。但是卻忽略了最真實的內心。

當所有人都在狂風暴雨中四散奔逃時,不妨做一個欣然在雨中漫步的人。排除心中的雜念,不為外物所累,方可追求心靈的自由。我們也去體會體會王明陽的心智。

如果這樣很抽樣,我們也可以來品讀一下王明陽的一生。

下面就是《傳習錄》和《知行合一》,兩本書中記載王明陽的智慧和有趣故事,在學習中感受心靈,做到心靈相通,豈不是很美妙的事情嗎?

王明陽: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古人的哲理受教了

現在購買2本智慧只需79元,讓我們感受到自己的內心,何樂而不為?

王明陽: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古人的哲理受教了

點擊下圖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