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员“颠纸活动”的背后,是身心合一的秘密

无聊成独卧,弹指韶光过。在抗疫的日子里,球员们和自己的足球情人分开,百无聊赖之际颠起了卫生纸。不得不感叹球星们资产雄厚,现在颠卫生纸和用钱点烟区别不大,颠纸的球员也比较“彻底”地反应了个人技术特点,比如卡拉格就持续翻车。

球员“颠纸活动”的背后,是身心合一的秘密

颠纸的动作特点与颠球相似,如果一名球员颠球水平足够好,是不是意味着他可以颠尽万物?球星们纷纷效仿的颠纸挑战,真的有那么简单吗?

颠纸表现的是球性不是球感

随着足球训练的精细化,教练们对于球员和球之间的关系做了更准确的梳理,最基本的一点就是将球性这个概念从球感里面摘了出来。

球员“颠纸活动”的背后,是身心合一的秘密

颠球就是训练球性的一种方式。颠球种类多样,包括有落地颠球、手抛球颠球、前脚掌回拉球颠球以及行走回转颠球等。球员练习颠球动作中,会懂得触球时机、膝关节屈伸、颠球力道、关节触球角度等细节。足球颠球训练是身体肌肉、力量、角度有效协调,进而使球员训练其他技术动作时有一定的基础。

不过,颠球这个动作很少服务于实战,而是作为球员了解足球的一种渠道。通过颠球,球员慢慢地去感受皮球的大小、轻重、质地等物理性质,同时体会足球在上升下落过程中的速度、力量、落点等运动状态。颠球训练得越久,球员掌握皮球越全面,人球结合的流畅度就会提升。

球感就比较玄学了,属于老天爷赏饭吃,以小罗为例,巴西人踢球天马行空而且实战效果绝佳,皮球就像他身体的外部器官,想怎么用就怎么用,这就是球感,也是天赋。

球员“颠纸活动”的背后,是身心合一的秘密

球感是指小孩第一次用脚触球时的感受,这种感受会通过不断训练加强,加图索退休以前都可以当米兰中场核心。尽管如此,架不住有些人起跑线太靠前。你以为糙哥们是训练不积极?人家这方面天赋真的有限;为什么很多技术球员越老越妖?人球感已经到了一种登峰造极的地步。对比球性,球感是一个很不公平的技能,普通人1级起步,经验一点一点的增长,天赋者10级起步,经验翻倍,你找谁说理去?

为什么会讨论球性和球感,因为颠纸过程中,运用这两项技能最多。卫生纸筒,质地较软、具备弹性、整体呈圆柱形、有光滑曲面,这些特点都与皮球接近,最重要的是他们都受物理(重力)影响,所以球星们颠起来才比较得心应手,强如梅西,能够颠的东西也是与足球接近的,颠香蕉的时候照样翻车。

球感和球性的背后是完美的身心合一

美国运动心理学第一人、网球教练提摩西-加尔韦就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一个概念:人的内在可以分为自我1与自我2,当二者有效融合时,身心合一的状态就出现了。自我1代表大脑,下达指令者,指挥我们打开钉钉听课;自我2代表身体,动作执行者,协调人体做许多复杂的动作。

当我们颠球时,足球下落的一刻,你会想什么?绷直脚背?锁死脚踝?不会又踢呲吧?过多的思绪和复杂的指令是自我1在发挥作用,指挥者总是担心执行者不会按自己想法去做,殊不知自我1根本没办法去控制自我2。

球员“颠纸活动”的背后,是身心合一的秘密

(图)卢卡-东契奇的翻车现场

注意他的支撑脚,当卫生纸筒离开自己所控范围,他的左脚牢牢站死了不动,而是要求右脚拼命伸长。典型的自我1要求自我2,由于肌肉记忆空缺和过于长的传递时间,最后动作走形。

球员“颠纸活动”的背后,是身心合一的秘密

(图)布斯克茨的颠纸

同样是颠得时候稍微出现偏差,布斯克茨调整迅速,支撑脚不管是方向还是具体位置都有改变。因为自我2太过于强大,根本不用自我1去下达指令,自身就会协调做出最佳动作来完成颠纸。

颠球失败与否就体现出了自我1和自我2的矛盾,我们不断告诉自己的脚踝,一定要锁死啊,企图控制脚踝完成要求的动作。可颠球这个动作不只是脚踝,它囊括人体能够调动的肌肉和骨骼,大脑所能控制的只有锁死脚踝这么一项。

所以当球员们拿起卫生纸筒时,就像拿起自己最熟悉的皮球,他们完成动作时的潇洒,其实就是信任自我2,通过肌肉记忆像颠球一样去颠纸。不过,他们也有自我1参与的时候,比如说想秀骚操作的帕瓦尔。

球员“颠纸活动”的背后,是身心合一的秘密

(图)帕瓦尔玩环绕地球后,他刻意等待了一下。其实就是自我1下令后,为了自我2重新掌握主动而调整节奏

这就是自我1与自我2的关系,我们的大脑能够处理海量的信息,但面对包含几十万亿个细胞的身体,大脑那点容量真的不够用。自我1总是想掌握一切,因为不信任自我2,我大脑都没有指令,你身体怎么可能会完成动作?

不只是颠球,前锋获得了单刀,为啥会突然思考人生?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自我1主导的体现:“我要用右脚推个远角,快,右脚,推啊。”从大脑发出指令,具体到身体的某一个部位完成动作,所需要的时间比我们想象的多。而自我2主导时,我们身体内在反应是:“我感觉可以打远角“,随后就完成了破门。

球员“颠纸活动”的背后,是身心合一的秘密

弄清自我1和自我2以后,再去看颠球为什么找不到当初感觉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自我1在干预。我们告诉自己要找到上次的感觉,实际将这种感觉和成功画上等号,这也就意味着你哪怕有别的方式能颠很多下,但你还是去复制上次的感觉,因为你认为没有复制感觉就是失败。

提摩西-加尔韦也将这种自我1和自我2的矛盾运用到实战中,破坏对方的身心合一状态,比如在对手打出成功的一局后,悄悄在他耳边夸一句:“你这把打得真棒”,对手下一局基本会找不到状态,因为他在复制之前成功的感觉。不过,有违体育道德,用不用看自己。

什么才是身心合一的状态?

在提摩西-加尔韦看来,运动员要想达到身心合一的状态,需在放松的心态下保持专注,让自我1充分信任自我2,顺其自然。

球员“颠纸活动”的背后,是身心合一的秘密

(图)登贝莱亮相时的颠球

看看图中登贝莱的状态,尤其是第一脚踢空后,球员跑去找球的这几步,是不是看上去很僵硬?根据肌肉解刨学研究,肌肉要么全部放松,要么全部紧张,不存在部分紧张部分放松的情况。身体僵硬是动用了多余的肌肉,让其紧张起来参与到身体运动过程中,画蛇添足。第一次在诺坎普亮相的法国人已经紧张得有点不知所云了。

进入身心合一状态,需让自我1信任自我2,由自我2储备完善的肌肉记忆自行发挥,大脑则是保持专注,让身体这台精密的机器不要神游赛场。某玄幻篮球有一个开挂的概念叫zone,心理学上叫做“心流”,现实中是存在的。乔丹、詹姆斯、科比接受采访时都表示自己进入过zone。

球员的心绪保持在比赛中,他们不会去下达指令,而是抛开繁琐的想法,将注意力放在球场上、得分上、对手身上,不是去想刚刚的过人真漂亮或者真糟糕。要想做到这样的身心合一状态需要记住以下3点。

球员“颠纸活动”的背后,是身心合一的秘密

不要评价自己,再客观的评价都会影响内心想法。踢球时出现失误很正常,但为失误贴上一个“差劲”的标签影响就很可怕的。

通过图像模仿而不是被教导,看录像不断地让大脑记住图像信息,从而促进身体去模仿。模仿失败?很正常啊,别人通过数以千计的训练做出的动作,你看一遍就想完全学会?

不要下过多的指令。没有肌肉记忆的指令下达后,你的身体会很疑惑,当然做不出你预想得动作。甚至会让人开始思考,既然指令是对的,那就是我本人不对,陷入自我怀疑和自责中。

球员“颠纸活动”的背后,是身心合一的秘密

身体要比大脑更加了解这些动作,我们练习时常常忽略肌肉记忆带来的反馈,而让大脑去掌控。就像机器人的操作模式一样,大脑下指令,身体肌肉再去执行,所以机器人硬直而且不能承担过于复杂的动作。

结语:身心合一不是传功

这种将自我1和自我2区分并加以融合的运动心理学,可以广泛运用在各个阶段。不过,这也不是成功,知道了就一下子起飞了。身心合一是为了让训练时提升效率,比赛中更能发挥水平,学习时更加容易上手,但根基还是在自我1和自我2。只有身体的肌肉记忆足够富足时,大脑才会毫无保留地信任身体,才能爆发出身心合一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