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离骚》:品味屈原悲剧人生的三大矛盾,听一个悲剧灵魂的呐喊

《离骚》是的代表作,也是屈原政治理想的反映。屈原的这种理想是去改革楚国的现实政治,实行"美政",希望自己能成为像皋陶、伊尹那样的贤臣,通过整个楚国上下的努力,实现楚国的伟大复兴。

一、

屈原出身高贵,是楚国的宗室大臣,在楚国有着高贵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他生活的时代,以秦楚两国的实力最为强大,"纵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秦楚两国都有统一中国的可能。对于楚国来说,要么统一天下,要么被秦所吞并,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读《离骚》:品味屈原悲剧人生的三大矛盾,听一个悲剧灵魂的呐喊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国家实力不断增强,是有名的"虎狼之国",虽然强大,但是极其残暴,各国人民对秦国普遍反感。 楚国"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在屈原看来,如果治国有术,完全有机会统一天下。屈原正是带着复兴楚国的理想,登上了楚国的政治舞台。

当上"左徒"的屈原,多次向楚怀王直谏:"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他要求楚王安抚楚国民心士气,改革楚国政治法度,一度得到楚怀王的信任,并将起草楚国宪令的重任交给屈原。

但是屈原遭到了上官大夫等奸臣的嫉妒,他们在楚王面前说:"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 ,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昏庸的楚怀王从此疏远了屈原。


读《离骚》:品味屈原悲剧人生的三大矛盾,听一个悲剧灵魂的呐喊

政治上遭受了打击的屈原并没有气馁,他在《离骚》中说:"既替余以蕙兮,又申之以揽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亲自实现,他便将目光放到下一代身上,"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不遗余力的为楚国培养新的人才,想通过这些人去改革楚国的弊政。 让屈原痛心的是,这些人中的大多数都经不起政治风浪的考验,都抛弃了自己的理想,屈原这才唱出了"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绝唱。

二、

屈原也曾想过独善其身,但与生俱来的忠君爱国思想使他在对楚国的国事都忍不住去积极参与,他也因此而屡受打击。他曾三次出使齐国,每次都不辱使命;每到楚国的危急关头,他都极力进谏,然而终不被用。在矛盾与痛苦中,他寄予厚望的楚国两代君王使他跌入失望的深渊,他只得选择殉道而死。

屈原在《橘颂》中写道:"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他也曾对忠君思想产生过怀疑:"君可思而不可恃",但又不忍离去。楚怀王十六年屈原出使齐国时,秦惠王假意罢免张仪,张仪到楚国以归还六百里商於之地为诱饵,骗怀王与齐断交。愚蠢的怀王最后发现自己上当受骗后,贸易与秦交兵,与秦战丹阳,秦大败楚军,斩甲士八万。 屈原为了楚国的存亡,不得不直言劝谏怀王,怀王却一意孤行,将屈原赶出政治中心,贬为三闾大夫。

读《离骚》:品味屈原悲剧人生的三大矛盾,听一个悲剧灵魂的呐喊


怀王三十年,楚怀王被秦国骗去软禁起来,屈原为了楚国,再赴齐国迎回太子,拥立为顷襄王。但是这个顷襄王竟只知寻欢作乐,屈原向其进谏,又再遭流放。 屈原叹道:"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结微情以陈词兮, 矫以遗夫美人。"

屈原一生中的多次直言进谏以及他的诗作,都表现他对祖国的爱和忠诚。他虽然在楚国不得重用,被迫忍受屈辱却不忍弃楚国而去,虽身在汉北仍念念不忘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他在《天问》中用一连串的问题,向丑恶的现实发出了强烈的质疑:"圜则九重,孰营度之?顺欲成功,帝何刑焉? 永遇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

在这些质问中,诗人的内心如岩浆般炽热翻滚,他孤独的心在 发出痛苦的呼喊:" 忧心不遂,斯言谁告兮?"他把君主比作美人,自己好像在害着单相思,既想赌气远离这个"美人",又不忍彻底割舍。他始终不肯离开楚国,怀着"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的故土之恋, 承受着内心的煎熬。正是这激烈的内心冲突成就了屈原诗歌的辉煌。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离, 别也;骚, 愁也。"屈原的死是这种忧愤心情之下的必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屈原用投江这个举动,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

读《离骚》:品味屈原悲剧人生的三大矛盾,听一个悲剧灵魂的呐喊

三、

屈原的人生是一出悲剧性,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他的悲剧呢?

  • 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是屈原人生悲剧的本质。

屈原所追求的政治理想是改革楚国的现实政治 ,实行"美政"。这是屈原的政治理想,又是他的人生理想。他心中的"美政"有三个内容,一是"德治"和"法治"相结合,既要"道之以德",又要修明法度;二是"举贤授能",使具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能得到重用;三是楚王能励精图治,实现君臣之间的合力,达到民富国强 的目的。

令人遗憾的是,屈原的政治理想在楚国是不可能实现的。屈原生活的时代,楚怀王昏聩懦弱 ,楚国被一些毫无政治远见、只知苟安享乐的腐朽贵族集团把持。面对暴秦,他们丝毫不察觉到忧惧,反而"日康娱而自忘";不仅不采取有效的办法增强国家实力,反而"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冯不厌乎求索",把一个好端端的楚国弄得"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虽有富大之名而实空虚,其卒虽多,然不能坚战。"屈原在这种腐朽黑暗的政治环境中,执着地追求他的理想,只能是悲剧性的结局。

读《离骚》:品味屈原悲剧人生的三大矛盾,听一个悲剧灵魂的呐喊

  • "致君尧舜"与"昏王"的现实是屈原悲剧的重要原因。

屈原仅仅是楚国的一个臣子,楚王才是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的那个人。屈原要实践他的政治理想,必须得到楚王的支持。 这种西周以来由宗法制所形成的君主特权,屈原是不可能超越的。

屈原自己也很清楚楚王对于自己实现政治理想的的作用。他十分希望"致君尧舜",把楚王改造成一个像"尧舜"一样贤明的君主。他曾说过: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这些诗都清楚地表明了屈原对楚王的期望。他希望楚王能像从前的"三后"那样德行纯美;像尧舜那样光明正直,像禹汤那样对国事小心谨慎,像周文王那样"举贤授能" 。 可惜楚怀王只是个昏庸之主,是绝不可能做到上述贤明君主一样的。 屈原的一片赤诚不仅没有给他带来君臣之间真诚与共的合作,却招来楚王疑忌、排斥、打击与迫害。

尽管如此,屈原仍然没有放弃。可是无论屈原怎样"指九天以为证兮,夫唯灵修之故也",楚王就是不再信任他;无论怎样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乎民心",楚王就是冷落他。屈原的努力,换来的只有不断的打击和迫害和无尽的哀怨悲伤。

读《离骚》:品味屈原悲剧人生的三大矛盾,听一个悲剧灵魂的呐喊

  • 对理想的坚持使屈原主动选择的悲剧人生

如果屈原与那些贵族同流合污,他不仅不会死,还能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但是屈原是一个坚持自己理想的人,他"宁溘死以流亡",也决不放弃他的政治理想。他在《离骚》中明确的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对理想的执着的追求,是屈原悲剧命运不可改变的直接原因。

屈原也曾彷徨过,他也想过归隐田园,过一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的悠闲生活,但最终却没有这样去做。他身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他不可能放弃自己的追求,他的悲剧也就不可能避免。

四、

屈原的朋友也曾劝导过他:"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他们建议屈原离开楚国,去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战国是一个人才可以自由流动的时代,很多人在自己的母国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纷纷去其他国家成为客卿,一样不愁用武之地,这也是屡见不鲜的常事,并不涉及个人道德。

读《离骚》:品味屈原悲剧人生的三大矛盾,听一个悲剧灵魂的呐喊

屈原也是人,他也曾动心过,产生过过"吾将远逝以自疏"的想法。他也幻想"驾飞龙,乘瑶车,神高驰之邈邈",去外国一展身手。但是他心中无法割舍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爱,就是在天马行空的幻想中,他也"忽临睨夫旧乡",这种对祖国深情的爱,让他宁原死也不离开楚国半步。屈原也因为对祖国的爱以及对个人安危和富贵的不顾,为后人树立了一个伟大的灵魂。

楚王是绝对不可能听自己的意见了,屈原心里很明白这点。他吟唱道:"吾闻作忠以造怨兮, 忽谓之过言。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而知其信然"。他是清醒的,也是绝望的,这种清醒中的绝望,才是最让人悲哀的。

屈原是一个品行高洁的文人,也是一个清高孤傲的诗人。他在诗中说:"安能以浩浩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他看到任何有损于楚国的事,都要去劝谏,但他的劝谏往往过于直白,使楚王难以接受。他不善于团结更多的人,取得他们的支持,所以他才在小人的阴陷害下,被排斥在楚国政治核心之外。但是屈原自己并没有认清这点,而是认为" 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他只知道单打独斗,看不起任何有瑕疵的人,有着过高的道德洁癖,将自己的高置于其他人之上,所以屈原的"清醒"是相对的,是有局限的。

读《离骚》:品味屈原悲剧人生的三大矛盾,听一个悲剧灵魂的呐喊

在理想破灭之时,他只能想到去死,不知道政治的最高境界是不局限于一国一君,而是着眼天下。屈原的人格是高洁的,高洁到只能用"死"这种极端的方式唤醒楚王,实在令人可惜。

五、

屈原的一生是不幸的,但正是这种不幸,让他给我们留下了《离骚》这样的巨著,他也因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离骚》是屈原的心灵之歌,通过对自己悲剧人生的叙述,倾吐了他赤诚的爱国信念和救国无门的极端痛苦和忧伤 ,深刻地反映出古代知识分子在经受悲剧人生考验时的复杂痛苦的灵魂,具有十分重要的悲剧审美价值。

读《离骚》:品味屈原悲剧人生的三大矛盾,听一个悲剧灵魂的呐喊

在《离骚》中,诗人既有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与黑暗势力的激烈矛盾,有"致君尧舜"的理想被排斥和迫害的矛盾,充满了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的激烈斗争。正义和光明在斗争中的失败,也是《离骚》悲剧审美价值的最好体现。《离骚》不仅表现了屈原对理想追求的失败,还表现了他在失败中的抗争,以及对楚国社会黑暗的深刻揭露和批判。屈原自觉捍卫真理、百折不挠地为理想而斗争的精神,无不闪耀着悲剧精神的光芒。

《离骚》充满了屈原的情感矛盾,全诗始终贯穿着悲剧性的情感冲突。在面对理想破灭、面对排斥与打击、面对围攻与迫害时,屈原并没有产生后退的想法,而是宁可遭受巨大痛苦甚至献出生命,也决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他清楚地看到楚国失败的必然性,发出了"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的慨叹,但他死也不离开国土半步。这两种情感的冲突是永远没有办法解决的,最后屈原只有自杀来摆脱这一矛盾这一条路可走。

解不开的情感冲突使《离骚》有着无比凝重的悲剧情调。《离骚》将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处处表现出现实生活的矛盾对立和诗人情感的激烈冲突,将诗人悲剧命运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

读《离骚》:品味屈原悲剧人生的三大矛盾,听一个悲剧灵魂的呐喊

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诗人不惜上叩天阍,下求佚女,上下求索,试图找到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但是任何努力都是徒劳的,在诗中,诗人情感的汹涌澎湃而又回旋往复,使得《离骚》也有了如九曲黄河般荡气回肠般的悲壮美。

《离骚》在创作中还采用了楚地的"哭调",我们在诗的时候,似乎看到了诗人面对日月星辰,诉说着自己的不幸、痛苦、的愤怒与不平,大大强化了诗歌的悲剧气氛 ,达到了更加凝重的悲剧效果。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使屈原从容走向死亡;但是他的纵身一跃,为我们留下了一具高洁的灵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