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獨立,我更想讓孩子啃老"七十歲老人的話,讓現在的年輕人深思

李玫瑾老師說:你長期對孩子吼時最有可能出現這樣的情況,孩子當時不會表現出來的膽怯或者暴躁,但是等青春期時,所有的問題爆發出來了,就是你長期吼叫種下的果。

“比起獨立,我更願意孩子啃老”7旬老人的話,理由讓我們很意外

“獨立”是一個人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在缺愛中成長的孩子,也更早會學會獨立,但是這種狀態下形成的獨立生活不穩定的。

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養成獨立的好習慣,但是在缺愛比較明顯的情況下,讓孩子脫離父母,獨自承受生活是對他的摧殘。當你孩子認為他還小的時候,他的心智已經超越了你的。

“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多溫暖的畫面。但現實是“我陪你長大,你卻離我而去。”

故事中七十歲的大爺有一個兒子,大學畢業後因為工作壓力,就辭職回家了。在家附近找了一個收入不高的工作,在家吃住,有時候還要父母救濟。老人反而過得很開心。

人老了以後自己的無力讓自己失去了價值感,兒女也不再需要自己,對生活失去了熱情。這就是一個空巢老人。反而希望孩子“啃老”。

古人說:“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馬雲說過自己最後悔的就是建立了阿里巴巴。因為每日工作繁忙,根本就沒有時間陪伴家人。她的妻子也曾說他,你並不是我的,你是屬於阿里巴巴的。

在很多人眼中掙錢永遠比家庭重要,為了多掙點錢背井離鄉,一年甚至更長時間都不回來一次。父母逐漸在衰老,他們沒有了勞動力,這個時候他們更需要子女的陪伴和照顧。

也許這個時候反而“啃老”能讓他們找回生活的希望,讓他們找到了自己的價值。但是“啃老”只是老人希望我們能留在身邊的一個逼不得已的想法,年輕人還是要獨立,用自己的實力去陪伴和孝敬他們。

真正的獨立是心中有愛的,所以從小我們要正確的引導孩子如何去做。

第一,讓孩子學會真正的獨立

獨立要生活上獨立,經濟上獨立,還要精神上獨立。這樣的你才有能證明自己的實力,在你擁有了實力後,才有能力去照顧你的父母,就像我們小的時候需要陪伴和照顧一樣,當他們老了同樣需要陪伴和照顧,我們既要做到不啃老,還要有獨立能力為他們盡孝。

第二,就是心存感恩

讓孩子懂得感恩很重要,一個 擁有感恩的心的孩子性格,家教都很好,學習也不會差。當然也不會壓抑,追求自己的愛好,善於結交朋友。

同時讓孩子學會感恩,他們也更懂得父母的養育之恩,也會體諒父母,從孩子小時候就應該正確的引導孩子,懂得感恩。

美國在感恩教育中非常注重兩個方面:“感謝Thanks和給予Give”,從這兩方面入手,不但能讓孩子懂得感恩別人的付出,也學會了怎麼去回饋。

家長要以身作則,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多陪孩子做運動,讓孩子感受父母的愛,孩子自然不會去手機裡尋找被愛的感覺。


家長還可以利用一些代表性的繪本來引導,繪本中的圖畫也是非常適合孩子看的,因為孩子對圖畫還是非常敏感的。好的習慣決定好的未來,這套行為習慣培養繪本應該可以幫到忙。

李玫瑾教授推薦一套《兒童情商培養繪本》,一套共有30冊,繪本包含《行為管理和性格培養繪本》(10冊)《情緒管理和人格培養》(10冊)《安全早知道》(10冊)。

這30冊繪本分別從安全、情商、行為三個大方向重要介紹,父母可以給孩子當睡前故事讀,通過故事正確的引導孩子,充滿童趣的手繪畫面,鮮豔的色彩,能夠抓住孩子的注意力;生動有趣的故事,能夠帶給孩子很強的代入感,故事中人物的做法,也會深刻的印在孩子的腦海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行為,這比家長講道理管用得多。

在3歲之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做睡前故事書。在3-6歲當做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能成什麼樣的人完全取決於父母,所以父母要抓住孩子慣養成的關鍵期,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才能讓孩子走的更遠。

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的:“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樹去搖動另一棵樹,用一朵雲去推動另一朵雲,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

家長的點擊下方圖片,從現在開始改變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