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考試,沒有圍牆,我們怎麼上課?

我們的孩子小時候怎麼被對待我,長大後他們就知道怎麼對待別人。

教育是把學生帶到高速路口,進入高速路之後,學生需要怎樣做才能高效通過,目標達成後,高速出口又在哪裡,抱著在前方等你的美好願景。

《他鄉的童年》第二集,我們來到了芬蘭,沒有考試,沒有圍牆,學生怎麼上課呢。

沒有考試,沒有圍牆,我們怎麼上課?

一、在自然中尋找生命

眾所周知,森林是人類居住的首塊陸地。現在我們可能很少有機會帶孩子們去戶外上課,很少接觸自然,自然的很少讓“自然的力量”為我們所用。自然是一座生命的寶庫,芬蘭的課堂教育卻一直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

我把它稱為在森林裡上生命課。老師與學生一起走進自然,拒絕喧囂浮華,迴歸自然本來的面目。

  1. 尋找氣味。孩子們可以在自然裡自由尋找各種味道的植物、土壤、動物等等,尋找你遇到的氣味,並用語言描述出來。有孩子說蘋果的味道、燒焦的味道…自圓其說,說出自己的“味道”與“感覺”很重要。
  2. 尋找顏色。每個人的視角觀感不同,在色卡上找出相對應顏色的事物的能力也不同,這是一個很神奇的過程,你會發現孩子們的觀察力真的很強大,琳琅滿目的“自然”被孩子們展示在眼前。我們以前可能認為森林只有綠色,在孩子們的生命之旅中,他們深刻體驗到了森林的“五顏六色”。
  3. 給樹取名。用你的體驗與感受,用你的偏愛與溫柔給樹起名字,沒有固定答案,沒有統一標準,只要你喜歡,發揮孩子們的想象力便可以給樹命名。有孩子給樹命名為自然、生命、可愛…

森林裡的生命課,孩子遇見了活脫脫的生命啊,孩子們觸摸、感受、親吻、擁抱、奔跑、傾聽,充分地與自然產生鏈接,讓自己與自然發生聯繫,這就是生活與生命的本質意義。生命課,讓孩子們學會了愛惜與保護自然。

坂本龍一在他的紀錄片《坂本龍一:終曲》中提到,他對音樂的靈感皆來自森林。沒有創作素材時,他走進森林感受動植物發出的微弱、細碎的聲響。森林聲音的魅力不僅迷住了音樂家,也激發了畫家、雕塑家、設計家的創作靈感。

伊麗莎白的小說《萬物的簽名》提出了一個很有趣的理論,她說上帝在世界上每一朵花、每一片葉子、每一顆果實和每一棵樹的設計中隱藏著改善人類的線索。

孩子們可能現在還不知道我們身體器官內部的結構、形狀和線條可以在大自然的部分植物上找到相似的構造和圖案,但是他們中的很多人可能會在森林裡找到藝術。

沒有考試,沒有圍牆,我們怎麼上課?

二、在融合中遇見豐富

面對包容萬象的社會大環境,萬事萬物皆有聯繫,打破學科間森嚴的壁壘是教育發展的趨勢,學科界限慢慢被淡化。

多彩教育,課程校本化融合,能夠發揮不同知識領域的教育功能和培養思維,我們的教育理念有所發展,注重知識內容與已有經驗的結合、動手與動腦結合、知識學習與實踐活動結合、瞭解自然與解決問題相結合。

未來的課堂沒有邊界。數學課可能是科學課也可能是美術課,學科的融合需要更多的知識與資源,對教師的要求更高,對學生的發展越有利。

課堂提倡並不是老師在教而是學生在學,充分發展學生的創造力與想象力,在實踐中學習,用自己的體驗來思考、理解與欣賞。

沒有考試,沒有圍牆,我們怎麼上課?

三、在規則中掌握平衡

孩子被看作是未來最可貴的資源,大量的資源投資在家庭與教育。

在學校與家庭教育中都極其強調平等,任何暴力語言動作都不允許。在學校校長沒有特權與孩子共用一個食堂,和孩子吃一樣的食物,要學會規則,學會排隊等候。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和孩子有邊界感,孩子從14歲開始就可以外出工作,自食其力。孩子與父母的關係不僅僅是服從與被服從,不是控制與被控制,而是相互理解與尊重,相愛與相知。

曾經一個6分鐘短片刷爆了朋友圈,看哭了無數父母。視頻講述了三個故事,從一張成績單引出的矛盾。

第一個故事開著早餐店起早貪黑的父親面對成績糟糕的孩子,他非打即罵,用“廢物”形容孩子;

第二個故事職場女強人的母親看著兒子的成績單,恨鐵不成鋼,兒子成了她口中一無是處的笨蛋;

第三個故事全職太太,女兒對母親屏蔽朋友圈,瞞著家人開始早戀,母親不惜跟蹤孩子。

與其說這是三個家庭的故事,不如說這是當下中國式家庭的縮影。

不管是孩子還是家長都應該在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把握家庭成員人際交往的尺度,學會正確的溝通方式與交流能力。

培根說過:“幸福的家庭,父母靠慈愛當家,孩子也是出於對父母的愛而順從大人。”

沒有考試,沒有圍牆,我們怎麼上課?

四、在修煉中發現真諦

芬蘭對教師的要求極高,他們要進行心理學面試。如在句子中填詞,能顯示出面試者是什麼樣的人,心理學家從而判斷你是不是一個愛家庭的人,關心他人的人。

教師不隨意標籤學生,不貶低學生,不輕易跟學生說“不”!在我們的教師生活中經常會不經意間給學生貼標籤與分類,影響了學生對自己的判斷,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自信。

印象深刻與我自身教育很難克服的一點,學會個人化的定製教育!芬蘭教育在這方面可謂很成功。

一位老師的自述:一個孩子討厭數學,我們要思考我們教孩子的方式出了問題,我們不會認為那個孩子有問題,更多的是檢查我們的方法。

如果孩子學習數學困難,我們可以把興趣引進孩子們感興趣的是事物裡,從而數學就會變成擅長之物,因為我們足夠相信他們本來就擅長數學,這便是定製個人化的教育理念。

沒有圍牆,沒有考試我們怎麼上課,讓孩子懂得為自己的生活而學習,瞭解自己是誰更重要,孩子的未來從來不是一個樣子。

沒有考試,沒有圍牆,我們怎麼上課?

全文2075字,第12篇原創,未完待續️️,關注與支持 ,聽怦然心動的教育故事,用溫暖滋養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