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那一抹天青色的烟雨

清代龚轼《陶歌》中称赞青花瓷“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乾隆皇帝也曾有诗曰:“玲珑剔透万般好,静中见动青山来”。而周杰伦的一曲《青花瓷》更是唱出了它妖娆多姿的美和渗透到灵魂里的清澈。


青花是有魂的,

那于蓝白交错间流露出的清灵高贵,

美得让人惊艳,美得让人浮想联翩。

如果有人说,

有一种美叫做中国风,

那么,

有一种中国风就叫做青花瓷!


等待那一抹天青色的烟雨

清乾隆 兽钮山水纹青花瓷壶


青花瓷又称白地蓝花,是蓝白色相间效果的釉下彩瓷器。是运用天然钴料在白泥上进行绘画装饰,再罩以透明釉,然后在高温下烧成,使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呈现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


等待那一抹天青色的烟雨


以中国水墨勾染皴擦的特殊晕染,营造出一个花草相亲、叶石相依、美人抚琴、栖鹤游凤、高人对弈、牧童弄笛的诗意世界,即使不说话,人们也能读懂她。


制作过程



1、揉泥


等待那一抹天青色的烟雨


揉泥,目的在于排空泥料中的气泡,使得泥料进一步紧致。缺少这一道工序,则容易出现坯体中含有气泡,坯体干燥烧制时容易破裂变形等情况。


2、拉坯


等待那一抹天青色的烟雨


景德镇传统圆器做坯,即是依据最终的器型作出大致相应的坯体,以供后期印坯时使用。


3、印坯


等待那一抹天青色的烟雨


印坯,是为了使手工成形的圆器在烧制后达到整齐划一。待手工拉坯的坯体自然阴干后,将半干的坯体置于土制磨具上以手按拍,使得坯体周正匀结。


4、利坯


等待那一抹天青色的烟雨


利坯,是将印好的坯精加工,使其进一步光整圆润。


5、上釉


等待那一抹天青色的烟雨


若是器内没有装饰的,则需要先上里釉。器物外面的釉则是后期第二次的浸釉。陶瓷施釉的方法有:喷、吹、浸、浇、荡等方法。


6、画坯


等待那一抹天青色的烟雨


上好釉的坯,则可以进入画坯工序,即用青花色料在坯上画纹饰。画者画而不染,染者则染而不画。


等待那一抹天青色的烟雨

等待那一抹天青色的烟雨


7、施外釉


等待那一抹天青色的烟雨


绘制完成的瓷坯,需要进行第二次的施釉工序。此时,杯子的底足还未形成。浸釉法需要师傅对坯体、釉料以及瓷器的预期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


8、挖底足


等待那一抹天青色的烟雨


瓷坯外部施釉后,在釉面自然干燥后,就可以进入挖底足的工序了。在挖底足时需要留出底足最外圈的坯,且必须保持外圈的基本一致。


9、写底款、施底釉


等待那一抹天青色的烟雨


10、装釉足


等待那一抹天青色的烟雨


釉足,初始状态是在陶轮上手工制出的小圆泥饼。干燥后再次在陶轮上旋削出相应的造型,与每一个杯子一一对应。


11、满窑、烧窑


等待那一抹天青色的烟雨


将待烧的瓷坯合理的分布于窑体内,称之为满窑。满窑时需要依据窑体的结构大小以及所有待烧的坯体大小合理摆放,并留出合理的火道烟道。


12、开窑


等待那一抹天青色的烟雨


经过12-18小时的自然冷却,当窑体内温度降至常温时,就可以开窑了。这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激动人心的一刻。最后,还需要对烧制出窑的瓷器进行检验和底足的打磨。


经过千年窑烧的秘密,

等待那一抹天青色的烟雨,

在揉揉捏捏中,在高温烤炽里,

没有人知道它是

经受过怎样的煎熬,

才最终成就了如今的惊艳模样。


等待那一抹天青色的烟雨

清雍正 青花缠枝莲大碗


每一件手工陶瓷制品从揉泥到烧造完成,都经历着十几道工序,数十个技术关键点,凝聚着艺人几十年年累计的技艺。一揉一拉的打磨,一笔一划的绘制,使得出窑的每一只青花都拥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力。


等待那一抹天青色的烟雨

青花缠枝花卉菱口盘


而当青花遇上茶

历经千年窑烧、高温铸就的瓷中极品,

与空灵清雅的传统茶文化相结合,

在瓷与茶水的交融的那一刻,

紧紧相依,深深相恋。

便是再也分不开的了……


等待那一抹天青色的烟雨


用青花瓷做茶杯,装上满满的普洱,慢慢地边喝边看书;


等待那一抹天青色的烟雨


做盖碗,泡一壶嫩绿爽口的蒙顶甘露,闲坐树下,幻想一番隐士的潇洒;


等待那一抹天青色的烟雨


仔细端详手中茶盏,一朵青花莲枝在茶汤里摇曳,那种恬淡的东方式滋味,在舌尖上浅浅低徊回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