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易中天那个讲三国的人!


余秋雨:易中天那个讲三国的人!

余秋雨,易中天,目前中国文化领域最当红和炙手可热的两位文化名嘴、学者明星,他们的一言一行经常被放大。关于他们俩的“交恶”真相一直以来也是扑朔迷离。易中天“暗讽”余秋雨、易中天质疑余秋雨,一直以来,余秋雨的态度是不闻不问,不搭理。最后没办法选择时机回应。

易中天对余秋雨的“想法”由来已久,直接导火索是一篇关于质疑余秋雨汶川“诈捐”的文章将两人的关系白热化。也通过此次事件揭开了两位文化名流的恩怨情仇。

文人相轻


余秋雨当年凭借一本《文化苦旅》红遍天下的时候,易中天正是最贫困潦倒的时候。当年江湖谁人不识余秋雨?正所谓名满天下,谤亦随之,当年余秋雨一本《文化苦旅》洛阳纸贵,这个时候的易中天连三万块的房费都拿不出来。这个时候,作为学校的一名教师对余秋雨在课堂上有想法纯属正常。易中天对余秋雨的不屑一顾,可能跟很多高校教师不喜余的原因差不多。

易中天揶揄余秋雨


后来易中天在很多场合,都点名不点名地表达过对余秋雨的嘲讽、揶揄。比如他在《帝国的惆怅》一书中,借着夸奖别人,又不点名地贬了余秋雨一次,“前两天重读了夏坚勇先生《湮没的辉煌》一书。我一直认为,夏先生的历史大散文,无论气度还是识见,都在某先生的文化大散文之上,但影响和销量不可同日而语。这不公平。”

余秋雨:易中天那个讲三国的人!


易中天质疑余秋雨


当年余秋雨“诈捐门”爆发之时,易中天站出来发了多篇文章质疑余秋雨的捐款,更指出余秋雨的问题不在于捐没有捐,在于撒没撒谎...... 不过由于余秋雨的不直接回应使得该事件不了了之。其后余秋雨通过公司表态,由于灾后重建客观条件限制,用于修建希望小学的20万元调整为为三所学校捐建秋雨图书馆。

易中天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余秋雨的捐款就如魔术一般,一会儿说捐建学校,一会儿又变成图书;信誓旦旦说“钱已到账,别人在花”,结果又变成“秋后算账”;明明房子是人家盖的,却又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暗指余秋雨将公众当成傻子,其实就是“天下第一傻”。

余秋雨:易中天那个讲三国的人!

旗鼓相当


后来易中天登上《百家讲坛》,因其白话式的幽默分析,受到追捧,名气大增。他成了大家口中的“学术超男”、“超级教授”,并已有了庞大的“易粉”群。这个时候,可以说两人的知名度和人气旗鼓相当:二人都是电视名人、都是畅销书作家、都是富豪榜上的常客、都有着一流的口才和独特的个性,这种性格要吗惺惺相惜、互相借鉴,要吗文人相轻,同行是冤家。在余秋雨易中天这里成了“互撕”的一对网络话题。

余秋雨回应易中天


有网友说,这么多年从未见余秋雨攻击过别人,顶多是为自身辫护。确实,与“愤青”易中天相比,余秋雨很少公开场合去评价别人,去攻击诋毁别人。

关于“诈捐”风波,时过境迁,多年以后,余秋雨对此作出了书面解答,“之所以没有走中国红十字会的捐款之路,倒不是不信任他们,而是觉得他们太忙,不可能抽时间来为图书馆选书。那书,要我自己一本本地去选购。”而让余秋雨感到奇怪的是,“一个在电视上讲《三国》故事讲得不错的文人,渐渐成了这一事件的主角。”

余秋雨:易中天那个讲三国的人!


余秋雨说,正是这位讲《三国》故事的文人发起进攻,快速推高了全国性的诽谤大潮。

很多气不过的年轻朋友想“教训”一下那个讲《三国》故事的人。比如通过网络,把三个图书馆的明细账目和购物发票发送给他,请他慢慢核对;又如,由接受捐建的几所学校轮番隆重邀请他参观新建的图书馆等。这些做法余秋雨都没有同意,并竭力阻止事态扩大。他倒不是不想恢复名誉,而是担心对这位“文人”产生巨大压力,“在我看来,为了自己的名誉去稍稍伤害一个曾经严重伤害自己的人,也不能。”

不仅如此,由于这位文人在讲历史故事时,过多地宣扬“术”,而忽视了“道”,书中“文笔远不如口才”,余秋雨曾托人建议这位文人通过训练克服技术上的几点障碍。

何以风波恶?


现在无从知晓两个人之间是否见过面,但是二人最早的“合作”应该是凤凰卫视。当时余秋雨是凤凰卫视的总策划,而易中天是凤凰卫视一档栏目所请的嘉宾。这个时候二人不知道私下有没有交恶。如果有的话应该是结下了梁子。

余秋雨:易中天那个讲三国的人!


有网友撰文说《易中天盯死余秋雨是为于丹出头》,文中说:香港文汇报曾以一整版的篇幅发表过一篇专访文章,在这篇专访中,余秋雨对于丹有所微词。记者问余秋雨怎么看待于丹在百家讲坛作品。余秋雨的回答是:“这个又有点不一样,于丹的不是作品;如果不是作品,再讨论又有点意义不大。”余秋雨的这句答话让于丹的好友易中天不爽,所以大打出手。

结语


写得角度不同,余秋雨主要从文化角度思考,易中天则从历史角度阐释。余秋雨的历史文化大散文体现了中华文字之美,文化之灿烂。而易中天是拿着医学检查设备去检视中华历史的是是非非,并往现代民主文明政治上引。没有必要比个谁高谁低。两人都是大枷。各写各的,互不侵犯,读者自有选择,互撕只能自降身份。但长远来说,余的文字会长久些。

本文是“科夫”原创文章,在百家号首发。其他平台署名“科夫”的均为本文作者授权发布文章,特此说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