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爾維亞旅遊:從貝爾格萊德到尼什(圖)

在這次全球抗擊新冠病毒的戰役中,塞爾維亞是接受中國援助的眾多國家之一,為此,塞爾維亞總統武契齊激動地表達了:“唯一會向塞爾維亞伸出援助之手的只有中國。”的感激之情。其實在塞爾維亞,中國是每個人都知道的兄弟國家。它是歐洲第一個對華免籤的國家,民眾對華好感度排世界第二,僅次於我們的老鐵巴基斯坦。

塞爾維亞旅遊:從貝爾格萊德到尼什(圖)

塞爾維亞尼什街景(攝影:馮贛勇)

記者曾經去過這個對中國友好的國家,2018年7月記者的一次巴爾幹半島的採風之旅,就是隨著從匈牙利布達佩斯啟程前往塞爾維亞,而真正拉開的帷幕。2018.07.01塞爾維亞時間8點半,記者一行離開頭天下午從布達佩斯驅車378抵達的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M酒店,開啟了當日的行程。

塞爾維亞旅遊:從貝爾格萊德到尼什(圖)

聖薩瓦教堂(攝影:馮贛勇)

當天在貝爾格萊德的行程是先後參觀聖薩瓦教堂、卡萊梅格丹“城堡”;接著,前往瞻仰1999年遭美國轟炸的前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舊址和拜謁鐵托元帥墓及紀念鐵托元帥博物館。之後,驅車兩小時左右抵達拿雲力卡修道院參觀。最後,再前往塞爾維亞第三大城市尼什觀光優蘭共和廣場、古堡及勝利柱後下榻。

塞爾維亞旅遊:從貝爾格萊德到尼什(圖)

國家圖書館(攝影:馮贛勇)

貝爾格萊德是塞爾維亞共和國的首都,地處巴爾幹半島核心位置,坐落在多瑙河與薩瓦河的交匯處,北接多瑙河中游平原即伏伊伏丁那平原,南接老山山脈的延伸舒馬迪亞丘陵,居多瑙河和巴爾幹半島的水陸交通要道,是歐洲和近東的重要聯絡點,有很重要的戰略意義,被稱為巴爾幹之鑰。

塞爾維亞旅遊:從貝爾格萊德到尼什(圖)

導遊講解(攝影:馮贛勇)

貝爾格萊德的歷史街區和建築是最具吸引力的,包括塞爾維亞國家博物館、貝爾格萊德國家大劇院、澤蒙、尼古拉•帕希奇廣場、卡萊梅格丹城堡、塞爾維亞國會大廈、聖薩瓦教堂、約瑟普•布羅茲•鐵托墓等。貝爾格萊德擁有多種風格迥異的建築,從遍佈全市的東方建築到澤蒙市中心典型的中歐小鎮再到新貝爾格萊德的現代建築。

塞爾維亞旅遊:從貝爾格萊德到尼什(圖)

教堂正面(攝影:馮贛勇)

團隊在貝爾格萊德首個參觀的是始建於1935年的聖薩瓦教堂。這是一座非常大的東正教教堂,據說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所;也是貝爾格萊德最大的紀念性建築,總佔地3500平方米,採用了東正教常用的拜占庭式設計。不過由於財政問題,至今沒有建成。人們走進去逛一逛,可以感受其大穹頂的魅力。

塞爾維亞旅遊:從貝爾格萊德到尼什(圖)

門楣壁畫(攝影:馮贛勇)

聖薩瓦教堂通體以純白色大理石堆砌而成,晶瑩堅固的質地確保了教堂的穩固與高大,也象徵了教會的威嚴、聖潔和不可侵犯。拜占庭式建築的標誌性特徵是巨大舒展的穹頂,聖薩瓦教堂主頂被巨大的青銅穹頂覆蓋,4000噸重的穹頂連同12米高的十字架,全部在地面上整體完成。

塞爾維亞旅遊:從貝爾格萊德到尼什(圖)

教堂穹頂(攝影:馮贛勇)

教堂的圓屋頂高70米,教堂的主體採用了四邊基本等長的正十字形狀,東西91米,南北81米,這就使得教堂從任何角度看去均顯方正整齊,宏偉異常。與此同時,無論從任何一個方向進入貝爾格萊德,都可以看到其威武的身姿。

塞爾維亞旅遊:從貝爾格萊德到尼什(圖)

地下宮殿(攝影:馮贛勇)

教堂的四座鐘樓均勻鑲嵌於十字形的四個直角處,與教堂主建築合為一體,甚是壯觀。為了突出正面效果,南方的兩座鐘樓略高於北部,其上共掛銅鐘49口,每當鐘鳴時分,四座鐘樓一齊發動,悠揚悅耳的鐘聲傳遍整座貝爾格萊德城。

塞爾維亞旅遊:從貝爾格萊德到尼什(圖)

地下宮殿壁畫(攝影:馮贛勇)

雖然教堂主大廳還沒建完,但是進入教堂已經裝修完工的地下室,卻頓時令人眼前一亮,只見富麗堂皇的祈禱大廳出現在人們面前,映入人們眼簾的是四周牆壁與頂部都是一幅幅數不勝數,色彩鮮明,異常精美的宗教壁畫,上面的眾多人物個個可謂是栩栩如生,異常生動。

塞爾維亞旅遊:從貝爾格萊德到尼什(圖)

宮殿留影(攝影:王珏)

沈陳煒介紹說,這座教堂供奉的是聖薩瓦大主教,塞爾維亞東正教的創始人。聖薩瓦本是歷史上第一個塞爾維亞王國開國君主的三子,為了增強塞爾維亞民族的凝聚力而創建了塞爾維亞東正教,這也成為塞爾維亞民族的一個重要節點。

塞爾維亞旅遊:從貝爾格萊德到尼什(圖)

宮殿畫作(攝影:馮贛勇)

從此,無論是獨立,還是被他族統治,塞爾維亞人都沒有喪失信仰,丟棄自己的文化,在世界民族之林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所以聖薩瓦雖然沒有做過國王,但是他的貢獻是劃時代且受到人民尊崇的,故為他修建了這座最大的教堂。

塞爾維亞旅遊:從貝爾格萊德到尼什(圖)

街景(攝影:馮贛勇)

結束了聖薩瓦教堂的參觀,團隊來到坐落於貝爾格萊德老城區著名名勝古蹟之一的卡萊梅格丹,這裡既是一座城堡,也是一個公園,它是歷史的最好見證,也是貝爾格萊德標誌性的遊覽景點與休閒場所。

塞爾維亞旅遊:從貝爾格萊德到尼什(圖)

城堡前合影(攝影:馮贛勇)

卡萊梅格丹城堡,始建於17世紀,是貝爾格萊德的標誌性景點。卡萊梅格丹的意思是“戰地城堡”,因城堡以白色為主,所以斯拉夫人便稱之為“貝爾格萊德”即白色之城,整個貝爾格萊德城也因此得名。

塞爾維亞旅遊:從貝爾格萊德到尼什(圖)

城堡公園(攝影:馮贛勇)

本地最早的居民就在卡萊梅格丹城堡內居住,所以可說卡萊梅格丹城堡的歷史就是貝爾格萊德的歷史。團隊在沈陳煒與許海燕的引領下走進景區。記者看到,眼前的卡萊梅格丹城堡現在確實是一個公園,它背靠貝爾格萊德老城,面向多瑙河與薩瓦河的交匯處,雄踞在山坡上。兩河交匯處的島嶼被命名為“大戰島”。

塞爾維亞旅遊:從貝爾格萊德到尼什(圖)

城堡內武器(攝影:馮贛勇)

沈陳煒說,由於這裡其絕佳的地理位置,在古代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所以才被修建成戰爭堡壘。直到如今仍可見到各種軍事建築遺蹟。城堡老城城牆的上下均陳列著許多一戰和二戰時期的各種武器裝備,其是軍事博物館的一部分,讓人們想起那段不堪回首的歲月。從一個側面體現了歷經風霜雨雪,鐵與血的戰爭。

塞爾維亞旅遊:從貝爾格萊德到尼什(圖)

兩河交匯(攝影:馮贛勇)

進入公園,迎面是一座名為“法國媽媽”的雕塑,據說是為了紀念一戰時法國幫助塞爾維亞復國而建造的,有點飄逸,又有點怪怪的感覺。漫步來到卡萊梅格丹城堡最高點的高坡上俯瞰,只見多瑙河與薩瓦河交匯處的秀美風光盡收眼底。遠眺新貝爾格萊德,還可以遙遙的看到澤蒙小鎮的塔樓。

塞爾維亞旅遊:從貝爾格萊德到尼什(圖)

勝利者雕像(攝影:馮贛勇)

在面對著兩河交匯處的一隅,豎立著一座雕像,名為“勝利者”,一個健壯的裸體男子,左手託著和平鴿,右手拄著長劍,站立在高高的立柱頂端,據說是為了紀念一戰勝利。原來這個雕像並不在這個位置,而是在著名的莫斯科飯店前面,後來才遷移到這裡。和平與戰爭總是不離不棄、難解難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然而不久後爆發的二戰,卻打破了人們虛幻的美夢。

塞爾維亞旅遊:從貝爾格萊德到尼什(圖)

古堡城牆遺蹟(攝影:馮贛勇)

卡萊梅格丹其內部也有一些中世紀的大門、伊斯蘭風格的墳墓和土耳其浴室。卡萊梅格丹分為四個部分,即下城區、上城區、小卡萊梅格丹和大卡萊梅格丹,每個部分都各具特色,都很具有觀賞價值。卡萊梅格丹“城堡”,由巨大的石塊建成,該城堡歷史上曾經過多次修繕和擴建,至今仍可見古羅馬、奧匈帝國的建築遺風。

塞爾維亞旅遊:從貝爾格萊德到尼什(圖)

尼什古城留影(攝影:王珏)

與此同時,作為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最著名的公園,因其蜿蜒曲折的小路、綠蔭下的長椅、風景如畫的戶外噴泉、逼真的雕像和波瀾壯闊的歷史建築而聞名於世,每年都會吸引無數遊客來此參觀,一方面可以瞭解其歷史,另一方面可放鬆身心、融入自然。

塞爾維亞旅遊:從貝爾格萊德到尼什(圖)

墓碑前合影(攝影:馮贛勇)

團隊離開卡萊梅格丹城堡的參觀,驅車來到貝爾格萊德市區中的中國駐前南斯拉夫使館,到此憑弔當年因“五八事件”在此犧牲的三位中國烈士。團友們並在墓碑前留下了一張難忘的合影。

塞爾維亞旅遊:從貝爾格萊德到尼什(圖)

使館前墓碑(攝影:馮贛勇)

1999年5月7日(北京時間5月8日),北約的美國B-2轟炸機發射使用三枚精確制導炸彈或聯合直接攻擊彈藥(DAM)擊中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南斯拉夫聯盟大使館,當場炸死三名中國記者邵雲環、許杏虎和朱穎,炸傷數十人,造成大使館建築的嚴重損毀。

塞爾維亞旅遊:從貝爾格萊德到尼什(圖)

歷史紀念館(攝影:馮贛勇)

團隊在貝爾格萊德最後的行程來到鐵托墓拜謁。鐵托墓前面是南斯拉夫歷史紀念館。鐵托墓也叫做“花房”,是南聯邦著名的領導人鐵托的墓地,之所以叫做“花房”,是因為墓的周邊一直被鮮花環繞著,然而現在,在墓的旁邊圍繞著的是卻是白色的岩石。鐵托的全名約瑟普?布羅茲?鐵托,1892年5月25日生於克羅地亞的庫姆羅韋茨村。

塞爾維亞旅遊:從貝爾格萊德到尼什(圖)

鐵托墓小道(攝影:馮贛勇)

從某種角度來說,其實塞爾維亞對於中國人來說不太熟悉,但是南斯拉夫對於70年代之前出生的國人來說還是耳熟能詳的。南斯拉夫的名字歷史稍長,但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只存在了四十多年,而在這段時間,鐵托基本都是南斯拉夫國家的最高領導人。鐵托去世後,雖然名字還保留了十多年,但是內爭不斷,遠沒有鐵托當政時的風光。

塞爾維亞旅遊:從貝爾格萊德到尼什(圖)

鐵托墓像(攝影:馮贛勇)

在瞻仰鐵托墓的過程中,沈陳煒介紹說:鐵托其實生於現在的克羅地亞,一戰時被奧匈帝國徵召入伍,但在與俄羅斯的戰爭中被俘,因而到了俄國,讓他親身經歷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接觸了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回國後,鐵托就加入了南斯拉夫共產黨,投身於共產主義事業。

塞爾維亞旅遊:從貝爾格萊德到尼什(圖)

鐵托墓園(攝影:馮贛勇)

讓鐵托走上巔峰的是二次世界大戰,當時南斯拉夫因被軸心國入侵而解體已經習以為常了,鐵托在蘇聯的支持下率領抵抗組織進行了頑強的鬥爭,最終二戰結束後復國成功,鐵托也成為了民族英雄,收穫了巨大的聲望。

塞爾維亞旅遊:從貝爾格萊德到尼什(圖)

鐵托墓(攝影:馮贛勇)

鐵托在戰爭期間採用的是游擊戰術,最初的隊伍也被稱作“游擊隊”,後來因為蘇聯想在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控制南斯拉夫,導致蘇南關係破裂;但這卻讓南斯拉夫選擇了不同的發展道路,按照現在的說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成為當時最富有的社會主義國家。

塞爾維亞旅遊:從貝爾格萊德到尼什(圖)

鐵托坐像(攝影:馮贛勇)

鐵托還有一項功績是值得銘記於史冊的,他發起和領導了“不結盟運動”,在美蘇爭霸的時代大格局下,與印度、埃及等國家一起,為第三世界國家指出了可以有另外一條道路可走,堅持獨立、平等、互不干涉和民主的國際關係原則,成為一名接觸的國際政治人物。至今,塞爾維亞都未曾加入歐盟,不知道能夠堅持多久。

塞爾維亞旅遊:從貝爾格萊德到尼什(圖)

陳列展品(攝影:馮贛勇)

鐵托生前喜歡花,所以去世後就葬在了總統官邸的花房中。花房面積不是很大,墳墓由白色大理石砌成,旁邊是其夫人的墓。環繞鐵托墓外是一圈走廊,裡面通過一系列實物、歷史圖片文獻資料展示著鐵托的一生事蹟。塞爾維亞族是南斯拉夫佔大多數的主要民族,而鐵托是克羅地亞人,所以在政策上力圖體現民族平等,實質上就是壓制一直處於優勢的塞爾維亞族。因為有著巨大的聲望,這在鐵托生前不成問題,一旦鐵托去世,內部民族之間的矛盾就再也無法調和。

塞爾維亞旅遊:從貝爾格萊德到尼什(圖)

陳列的歷史圖片

甚至當政者為了控制局勢,鐵托的遺孀曾也被軟禁了20多年,以降低鐵托身後的影響。在國外勢力各懷心機的暗中鼓動下,最終南斯拉夫解體成六個國家,統一的南斯拉夫不再存在,國小力微,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一日不如一日。

塞爾維亞旅遊:從貝爾格萊德到尼什(圖)

遠觀修道院(攝影:馮贛勇)

結束了貝爾格萊德的觀光,團隊在前往塞爾維亞第三大城市尼什途中,首先驅車兩個多小時來到拿雲力卡修道院。那座修道院裡存放了為推廣宗教而放棄王權的一位塞爾維亞老國王的遺棺而聞名。他的遺骸(木乃伊)只在每週日向附近的教徒開放,以供朝拜,因此平常來只能看到棺木。修道院裡還收養著100多名殘疾兒童。

塞爾維亞旅遊:從貝爾格萊德到尼什(圖)

修道院鐘樓(攝影:馮贛勇)

這是一座建於十五世紀的拜占庭式建築。很遠就能看到修道院金色的十字架,由於整座建築位於青山環繞中,故顯得分外神秘。拿雲力卡修道院的大鐵門一般是不開的,進入修道栓要先走一段下坡的道路,即可以到達修道院門前。

塞爾維亞旅遊:從貝爾格萊德到尼什(圖)

牆壁徽志(攝影:馮贛勇)

進入拿雲力卡修道院,只見修道院牆上是飽經滄桑的雕塑,說明了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地方。由於這裡是一處女修道院,女士必須用教堂裡的布圍成裙子,來此的女性遊客,按照規定,必須將膝蓋、肩膀、頭髮都要遮住,(除了孕婦外)方可入內。進入修道院必須保持安靜。

塞爾維亞旅遊:從貝爾格萊德到尼什(圖)

石窗(攝影:馮贛勇)

走進修道院的大殿內,可以看到牆壁與穹頂上的壁畫保護得十分完好,顯得金碧輝煌。傳說中的裝著老國王木乃伊的遺棺,就放置在聖壇前方,用紅絲絨覆蓋著,上方的神龕上,有一幅國王的肖像。大殿內不允許拍照。

塞爾維亞旅遊:從貝爾格萊德到尼什(圖)

工藝品(攝影:馮贛勇)

走出修道院大殿來到庭院,外面靠牆位置的幾間房舍中是紀念品商店,除了各式各樣的工藝品、紀念品,還有塞爾維亞的民族服裝。修道院還有古老的水井,大殿後麵粉色的樓房,應該是修女的宿舍。

塞爾維亞旅遊:從貝爾格萊德到尼什(圖)

與遊人交流(攝影:馮贛勇)

據沈陳煒介紹,每個週日,周圍的信徒們都會來朝拜老國王的遺骸(木乃伊)。而且還會有業餘的宗教文藝團體前來演出。演出時演員們身著色彩豔麗的民族服裝,唱詩班那動聽的旋律與翩翩起舞的歡快舞姿相結合,因為是在修道院為教徒演出,因此宗教色彩比較濃。儘管全部都是業餘演員,但演出的水平並不低。有時,觀眾們還會跟著演員們情不自禁地載歌載舞地唱起來,跳起來。場面十分熱烈。

塞爾維亞旅遊:從貝爾格萊德到尼什(圖)

尼什古城街景(攝影:馮贛勇)

2018.07.01塞爾維亞時間17:10,團隊離開拿雲力卡修道院,又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車程從貝爾格萊德抵達塞爾維亞尼什。尼什為塞爾維亞尼沙瓦州的首府,是僅次於首都貝爾格萊德、諾維薩德的第三大都市,同時也是塞爾維亞南部最大的城市。

塞爾維亞旅遊:從貝爾格萊德到尼什(圖)

尼什街頭花園(攝影:馮贛勇)

從歷史上講,它曾是它一度歸屬的不同國家的中心。該市古名納伊斯,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和康斯坦提烏斯三世出生在那裡。由於它具有戰略意義的地理位置,在古代就被認為是連接東西方世界的重要通道。不同民族對尼什文化遺產的影響,體現在當地建築多樣性、飲食、藝術、音樂和生活方式當中。

塞爾維亞旅遊:從貝爾格萊德到尼什(圖)

優蘭共和廣場(攝影:馮贛勇)

團隊抵達尼什後先後參觀了優蘭共和廣場、尼什古堡與勝利柱。在尼什的一條道路,還在古羅馬和拜占庭時代就已聞名於世了,當時叫做“大軍經過之道”,中世紀時則被稱為“君士坦丁堡大道”。由於它具有戰略意義的地理位置,也被稱作“東西方的門戶”。

塞爾維亞旅遊:從貝爾格萊德到尼什(圖)

古城牆塗鴉(攝影:馮贛勇)

尼什的古名是納伊斯,君士坦丁大帝是羅馬第一位信仰基督教的皇帝。君士坦丁是歐洲史上最偉大的關鍵人物之一。他在《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的名次比亞歷山大大帝、拿破崙和希特勒更高些,儘管他們的名氣比他還要大,但是他的政策具有更為持久的影響。

塞爾維亞旅遊:從貝爾格萊德到尼什(圖)

街頭建築景觀(攝影:馮贛勇)

“就我們現今所知的基督教而言,創立者已不再是公元1世紀的耶穌基督,而是公元4世紀的君士坦丁大帝。”這是美國學者馬恩針對君士坦丁大帝重塑基督教的評論。早期的基督教主要在貧苦人之中傳播,創建四帝共治的羅馬皇帝戴克裡先帝王(284~305在位)瘋狂地迫害基督教。

塞爾維亞旅遊:從貝爾格萊德到尼什(圖)

米爾維亞橋(攝影:馮贛勇)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和東部皇帝李錫尼聯合頒佈了《米蘭敕令》,給予基督教以合法地位。在君土坦丁的鼓勵下基督教的勢力和影響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擴大,在不到100年的時間裡,基督教就從少數人的宗教,變成為地球上最大帝國里居支配地位的法定宗教。

塞爾維亞旅遊:從貝爾格萊德到尼什(圖)

解放紀念碑浮雕(攝影:馮贛勇)

位於優蘭共和廣場上的切加爾紀念碑,曾經是斯特凡•辛吉里奇總督及其將士們與土耳其人血戰的疆場。共和國廣場尼什市中尼什解放英雄紀念碑。紀念碑頂部的斯特凡•辛吉里奇總督的銅像。紀念碑底部四個方向是標註4個有歷史意義的年代。

塞爾維亞旅遊:從貝爾格萊德到尼什(圖)

君士坦丁紀念碑(攝影:馮贛勇)

在尼什通往古堡的米爾維亞橋有個碑。這是2012年在尼什建立的紀念碑,紀念君士坦丁大帝在公元312年的米爾維亞橋戰役中,據說在基督的佑護下擊敗了挑戰者馬克森提統一了西部羅馬帝國。今天的尼什地區有過動盪的歷史,在過去曾被特洛伊人、色雷斯人、伊利里亞人、凱爾特人、羅馬人、匈奴人、阿瓦爾人、拜占庭人、塞爾維亞人、保加利亞人、奧斯曼土耳其人、匈牙利人和奧地利人征服過。

塞爾維亞旅遊:從貝爾格萊德到尼什(圖)

尼什古堡(攝影:馮贛勇)

過了米爾維亞橋就是尼什古堡的入口。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古老城市,尼什所遺留的名勝古蹟和歷史遺址眾多,是探尋歷史的好去處。麥迪亞那是一處羅馬時代的莊園;尼什古堡為巴爾幹半島中部保存最完整的土耳其城堡,建於1723年,古堡下就是被湮沒的羅馬古城--那伊蘇斯。歷史上的土耳其人無論走到那裡就會把“浴池”帶到那裡,所以至今在這裡還能看到其遺蹟。

塞爾維亞旅遊:從貝爾格萊德到尼什(圖)

勝利柱(攝影:馮贛勇)

在尼什城堡內還有一個“勝利柱”,它是尼什解放英雄紀念碑,建於1937年,紀念為趕走奧斯曼帝國侵略者解放尼什而獻身的英雄們。古堡內還有清真寺。而尼什古堡內的老教堂和周圍的廢墟已經成為時尚商業活動的場地。

塞爾維亞旅遊:從貝爾格萊德到尼什(圖)

參差錯落樓舍(攝影:馮贛勇)

結束了塞爾維亞的全部行程後,當晚下榻在位於尼什山上的Tami Residence酒店。走進客房,來到陽臺,推開門眼前頓時出現了一派山城的壯觀景象。只見參差錯落,紅白相間的樓舍展現在人的面前,真是令人賞心悅目。剛好趕上當晚在下榻的酒店游泳池邊,一場歡騰熱烈的婚禮正在進行中,團友們與好客的新婚燕爾們紛紛留下了一張張難得的合影。(圖文:馮贛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