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繁榮》:股市不是你以為的那樣


《非理性繁榮》:股市不是你以為的那樣

又是一本有關金融的書。

我不是多喜歡金融,只是多喜歡錢。

上一本《漫步華爾街》相對好懂一點,這一本就更深一點,尤其是我讀到第二部分,熬夜到兩點久久不能入睡。

理財就是要不斷進步不斷學習嘛。

一句話簡介

股市房市非理性,預測未來不可信;如果有人掙了錢,那是他的命夠硬。

閱讀推薦

本書的深度很深,作者又有西方作者的典型特點,講的很易懂,即使這樣,沒有基礎的人看著應該還會比較費力。

書的內容還在我腦子裡,但一團漿糊,很多思想對我還是有衝擊的,我需要好好消化一下。

就不獻醜了,以後想清楚了放在主系列裡說。

只推薦有點基礎的人,看看我的節選,視自己的感興趣程度,自行選擇看還是不看。

有基礎的標準是什麼?清楚市盈率的概念嗎?清楚就差不多,文章第一部分就有這些專業名稱了。

但是要看就一定要看完,私以為最後一部分拉低了平均水準,看看我們意見是否相同。

沒什麼基礎,看看節選,看看最後的私貨,有驚喜,看看我之前推薦的《漫步華爾街》。

經典節選

非理性繁榮(第2版)

希勒

21個筆記

第4章 放大機制:自然形成的蓬齊過程


以下摘自戴維·伊萊亞斯(David E-lias)1999年出版的《道瓊斯40000點》(Dow 40000)一書: 一個關於我朋友喬伊的故事。1982年當道瓊斯指數剛剛超過1000時,他打電話告訴我,他在尋找合適的時機進入市場。過了這麼多年,他仍在尋找一個絕佳時刻的反彈點。現在喬伊已經62 歲了,還把錢放在大額銀行存單中,他錯過了整個牛市及其數個“千點”里程碑。到現在喬伊還沒有意識到根本不存在所謂的絕佳時機——當股市從反彈點恢復之後,就會衝向新高。 這段文字表面上有一些說服力,尤其是將其與伊萊亞斯書中接下來的一段關於高回報率(如同近期的股市)下複利機制的論述結合起來,更能表明股市是真正的致富場所。這種敘述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如同一個關於駕車失誤而造成的車禍事故或某人要求老闆提薪的親身體驗一樣。 這樣的故事之所以會有相當的吸引力,一個原因是將成功的投資看做掌握自己內在衝動的過程,而不是在歷史環境中分析我們現在所處的情形,它使讀者忘記了就股市行情而言,什麼才是目前最需要關注的。普通人在控制自己的衝動時會考慮很多(如考慮使自己努力工作而不是放任自流,要保持體形不要發胖等),因此要求剋制的論述比那些對市盈率進行歷史分析的文章更能引起共鳴。伊萊亞斯論述的誘惑力在於,它勾起了懊悔之痛,這是進行當前投資的情感原因。這一點將在本章的後面提到。當論述不再對歷史數據進行分析時,翻閱近期數據對人們的思維只能產生唯一的影響——使人們獲得“市場下跌總會反彈”的隱約感覺。


這些關於股票可能上漲的討論看似合理,其實往往缺乏理論支持。它們總是夾雜在那些有關成功和失敗的投資者的案例裡,其言外之意表明,那些投資做得好的人在精神上和道德上也是優越的。公眾逐漸對那些耐心賺錢而不受市場波動影響的人產生了強烈的崇拜,這是許多通俗書籍的主題。


然而,投資者必須作出一些決策。當決定將多少資金投入股市時,哪些因素可能會起作用?從感情因素上講,人們可能會感到投資股市是所有人的唯一選擇,這種感情會在決策中發揮關鍵作用。 人們知道股市有可能會重複近幾年的運行過程,這種可能性就像股市可能會進行重大調整一樣。夜深人靜之時,一個人正在填寫401(k)投資分配表格,而他掌握的可靠信息極少,但又必須作出重要決定,這時他既疲倦又煩惱,他又會作何感想呢? 當然,個人的感受取決於其近期投資的經歷。如果一個人已退出股市,沒有像其他人那樣抓住近期獲利的機遇,那麼他就會有一種很強烈的悔恨感。心理學家發現,悔恨能夠提供極大的動機。 有人會羨慕別人在股市中比自己工作一年還賺得多,這種羨慕是一種痛苦,尤其當自尊受到損傷時更是如此。如果那些賺得多的人真的比自己聰明或知識淵博,那麼他就會覺得自己是一個落伍者。即便他們不比自己聰明,只是比較幸運,那種滋味也好不到哪兒去。不過,人們還是更願意認為那些比自己成功的人是運氣較好,以此來尋求情感上的慰藉。納齊姆·塔利布(Nassim Taleb)就在他的著作《隨機漫步的傻瓜》(Fooled by Randomness)中這樣寫道:“我們的情感並不會因為我們為自己的失敗找出合理的理由而好過一點,而對別人成功的嫉妒卻總在不斷傷害我們。” 人們也許會想,如果在上漲的股市中再多留一年(假定股市還要漲一年),也就不至於如此。當然,他也會想到市場或許馬上就要下滑。人們在作資產分配決策時,究竟又是如何衡量可能的失誤所造成的情緒打擊的呢? 也許有人覺得即使炒股虧本也比連股市的大門都不敢跨進要強。雖然入市也有恰逢下跌之虞,然而這種可能的失敗遠遠不敵未入市的遺憾所帶來的痛苦。儘管有多種其他方式可以用來分散注意力,諸如努力成為一位好伴侶、好家長或是追求簡單自在的生活,但是目前唯一真正能從情感上得到滿足的決定還是投身股市。 當然如果說一個人一直在炒股,現在正在決定是否繼續的話,他就會有不同的心境。有人可能會感到滿足,對自己過去的成功可能還有些許的自豪,也有人會感覺更加富有。有人在獲利後感覺自己像個“在玩全部家當”的賭徒,因此當再下賭注時情感上也沒有什麼可失去的了。 綜上所述,投資者決定投資時的情緒狀態是造成牛市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儘管他們的情緒也是前一章所描述的各種因素(如實用主義和個人主義上升)所造成的結果,但市場不斷增強的上升趨勢會引發新的心理衝擊,這又會加劇這種狀態。


1999年市場接近頂峰的時候,幾乎到處都在討論股市。那時我曾經和我的妻子做了一個遊戲,當我們外出用餐時,我就會預言,我們鄰桌的人會討論股市。當然我並不打算偷聽他們的談話,但是我會嘗試去捕捉“股市”這個詞。我真的能夠經常聽到它。在那個時候提起股市被認為是一個可以接受的,甚至是令人興奮的話題。五年以後,在公眾場合提及股市就不再那麼吸引人了,它甚至變成了一種侵擾,一種無禮的行為。到了2004年,人們提到更多的可能是房地產市場。1999年和2004年之間的差別是微妙的,但是它也啟示我們投資者對於市場的熱情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作為2003年和2004年購房者調查的部分內容,我們問了以下問題: 下列哪一種理論能夠更好地解釋你所在城市近期的房地產價格走勢? 1.關於住宅買賣雙方心理的心理學理論。 2.關於經濟或人口統計學方面的理論,比如人口的變化、利率的變化、就業狀況的變化等。 在771名受訪者中,只有13%的受訪者選擇了1,而87%的受訪者選擇了2。這一結果表明公眾認為心理反饋並非市場價格上漲的根本原因。的確,人們所感覺到的熱情高漲似乎與普遍認為的泡沫出現的時間並不一致。但是如果一個人意識到價格的上漲是從眾行為的結果,並且這種上漲會在一個不可預期的時刻突然停止,那他也就不會像現在這樣興高采烈地參與其中了。


為了證明這種反饋機制確實在金融市場中發揮了作用,看一下蓬齊騙局或金字塔騙局的實例是很有幫助的。在這種騙局中,騙局製造者“創造”了從當前實現的投資收益到未來投資收益的正向反饋。這些騙局已被使用多次,雖然政府堅決予以取締,但仍在繼續風行。它們的有趣之處在於,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一種受控實驗(受騙局製造者的控制),它能證實反饋環的存在,而這無論是在正常的市場狀態或心理學實驗中,都是不易發現的。 在一個蓬齊騙局中,騙局製造者向投資者許諾,投資便能賺得大量收益,但是投資者付出的投資款幾乎沒有或根本沒有被投向任何真正的資產。相反,騙子將第二輪投資者支付的投資款付給最初的投資者,將第三輪投資者的投資款付給第二輪投資者,依此類推。騙局的名字來源於一個著名的(但肯定不是最早的)實例,這個實例是由查爾斯·蓬齊(Charles Ponzi)1920年在美國進行操作的。在最初投資者盈利之後,他們被誘使將自己的成功故事轉述給其他人,導致又一輪投資者進行更多的投資,騙子從中支付報酬給第二輪投資者;第二輪投資者的成功故事又吸引了更多的投資者,依此類推。這一騙局註定要終結,因為投資者不可能永遠增長下去,騙局的策劃者無疑是知道這一點的。策劃者可能希望不付錢給最後的,同時也是最大規模的一輪投資者,然後逃離法律的制裁(或者如果幸運的話,他能夠發現更好的投資機會,從而挽 救整個騙局)。


當我們閱讀了大量受訪者的回答後,一個清晰的反饋模式浮現在我們眼前。2000年以來股市的下跌和反彈的失敗,使得人們對於股市的興趣不斷下降。人們開始將注意力轉向另一個市場,並且他們越來越相信這個市場才是最好的投資場所。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之間的交叉反饋作用已經形成,並且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它對於房地產市場的繁榮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這種交叉反饋還有助於解釋由於20世紀90年代繁榮時期過後,各個發達國家股票市場的下跌所導致的國際範圍內房地產市場的繁榮。 也許上述只是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之間的交叉反饋作用的表面證據。由於這種反饋並不是總會發生,因此它們看起來似乎並不能言之鑿鑿。但是請注意,我們研究的是社會科學,而不是自然科學。我們並不能完全解釋為什麼市場間的反饋機制是這樣形成的,或者它又為什麼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不過起碼我們已經對它有所瞭解了。

第Ⅱ篇 文化因素


新聞媒體在股市中的作用與人們所想象的並不一樣,通常人們只是簡單地認為媒體是投資者的一種方便的工具,投資者會對重要的經濟新聞作出反應。媒體能積極地影響公眾的注意力和思考方式,同時也形成股市事件發生時的環境。 本章的例子表明,媒體在使大眾對新聞更感興趣的同時,也成了投機性價格變動的主要宣傳者。它們通過報道公眾早已熟知的股價變動來增加趣味性,以此提高公眾對這些變動的關注程度,或者提醒公眾注意過去市場上發生的事件和其他可能採取的交易戰略。因此,媒體的參與能夠導致更強烈的反饋,使過去的價格變化引起進一步的價格變化,它們也能引起其他一連串事情的發生(這裡指的是注意力的連鎖反應)。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媒體能將各種思想灌輸給觀眾或讀者。應該說,媒體為傳播和解釋大眾文化提供了一個渠道,也因此體現了大眾文化有其固有的邏輯,參與了大眾文化的轉變過程。 我們下面研究有關文化的一些基本觀念。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觀念也發生了轉變,並且這種轉變與股市中不斷變化的投機情況存在聯繫。

第6章 新時代的經濟思想


表面看來,大多數人對宏觀經濟增長的長期預測不大感興趣。經濟學理論表明,投資者如果真是理性的話,就應該對此加以關注。但事實上這一宏觀經濟論題太抽象、太枯燥、太專業了。公眾感興趣的是對未來技術的大膽描述——例如電腦將會很快具有哪些功能——而不是衡量未來幾年中美國企業的盈利水平。事實上,很少一部分人能夠(在一個相當大的數量級上)較為準確地估計美國企業的總收益,大部分人對預測這些收益的變化基本上不感興趣。 歷史表明,有時公眾意見中存在著強大的無形力量,這種力量只有到某些關鍵性事件發生後才會凸顯在媒體或公共討論中。這種力量一般都與基於個人觀察的幼稚想法或對少數民族和外國的無端歧視有關。相對來說,公眾對於經濟增長率的高低卻顯得有些漠不關心。傳統智慧將股市解釋為是對新時代理論的反應。事實上,由於記者們爭先恐後地對股價變動作出判斷,看起來更像是股市創造了新時代理論。這讓人想起“靈應板”(ouija),參與者要解釋他們手晃動軌跡的含義,並由此預言未來。或者股市被看成一種神諭,能發出神秘而無意義的“聲音”,我們會要求市場的先驅者對此作出解釋,然後錯誤地賦予這些解釋以權威的外衣。


當新世紀在1901年1月到來時,人們廣泛談論著即將到來的技術進步:“火車將會以每小時150英里的速度飛馳……報紙出版商只需按下電鈕,自動化設備就會完成其餘的工作……在大商店裡賣東西的是售貨員的照片,機械手將會為顧客找零。”古列爾莫·馬爾科尼(Guglielmo Marconi)於1901年進行了首次越洋無線電傳輸,人們紛紛預測不久後就可以同火星進行無線通信了。 1901年5月1日—11月1日,在紐約州布法羅舉行的泛美博覽會(Pan American Exposition)將高科技作為一個重點。其中,佔據中央位置的是一座高375英尺的電塔,為它照明的是44000個電燈泡,它們的電力來自遠在尼亞加拉大瀑布的發電機。這座塔“美得無法形容”,讓參觀者如醉如痴。這次博覽會的電氣部分展示的是電產生的種種奇觀。例如電傳機,即通過線路傳輸圖片的機器(傳真機的前身),又如電子簽名機,即能讓人將簽名傳輸到遠處的機器(信用卡簽名認證設備的前身)。這次博覽會還提供了乘坐太空船“路娜”號到月球進行模擬旅行的機會:參觀者們在回到地球之前可以行走於月球的街道和商店之間。 從某種意義上說,高科技時代、計算機時代和太空時代在1901年實際上已經到來,只是這些概念都是用不同的詞語來表達的。人們心情振奮。因此,20世紀隨後的10年被稱為樂觀時代、信心時代或者自信時代。雖然已經相隔了一個世紀,我們也剛剛度過21世紀的黎明,這種情緒也與今天的情形相類似。由於現代媒體充分利用了週年紀念或劃時代的事件,加之人們也往往將這類事件視為新起點的標誌,並對它們賦予過高的期望和企盼,因此世紀之交往往是樂觀主義盛行的時期。1901年的例子告訴我們,新世紀樂觀主義情緒事實上可能持續數年(至少一些媒體認為,它將不會受到不幸的世界事件的影響)。


市場像賽跑一樣就要接近1000點了,但它在很長時間內不會超過這一魔力般的數字。儘管道指當時並不是以分鐘計算的,它最終還是在1966年1月超過了1000點(如果用當天的最高值來計算的話)。直到1972年股市狂跌的前夜,它才在1000點以上收盤,即使在那時候它也只在1000點上停留了很短的時間。 道指直到1982年才實實在在地超過了1000點,如果用實際股價計算,股價超過1966年的最高點——並從此保持下去是在1992年1月,此時距1966年已整整26年。從1966年1月到1992年1月之間是低投資回報率的時期,股市的年平均回報率僅為4.1%。在這一期間持有股票,收入基本上僅限於股息(基本上沒有什麼資本利得)。這些現象與那種認為股市在1966年只是“勉強”攀升到1000點,並且定價相對過高的觀點是一致的。


新時代終結之際,人們普遍沉浸在悲觀的氣氛中。此時,如果一個公眾演講者仍然認為在演講中讚美美國經濟的美好前景是一件好事,那麼他的做法將難以令人信服。如果談論有關經濟復甦的例子也許會更加吸引人,畢竟歷史上的股市的蕭條總會有復甦的時候。不過,即使是作出這種論述的演講者也無法獲得公眾廣泛的關注,因為市場中瀰漫的悲觀氣氛使得聽眾無法接受樂觀的表述。

第Ⅲ篇 心理因素


心理學家已經證明,人們在模稜兩可的情況下作出的決定往往會受到身邊因素的影響。當你必須作出估計,而又不知道該說什麼好時,會選擇此時出現在你面前的任何數字。心理學家阿莫斯·特韋爾斯基(Amos Tversky)和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一次幸運輪實驗中清晰地證明了這一傾向:在一個很大的輪盤上面有從1 到100的數字,與電視中的輪盤機相似,它轉動起來後會隨機地停在某一個數字。被測試者需要回答問題,答案是從1 到100之間的一個數字,比較難的問題有“聯合國中有多少個非洲國家”等。他們首先要回答,答案是高於還是低於幸運輪剛才產生的數字,然後再說出確切的答案。這一實驗表明,答案受到了幸運輪產生的隨機數字的深刻影響。例如,如果幸運輪停在10處,被測試者回答的非洲國家數量的平均值為25,但是如果幸運輪停在65處,平均值就會變成45。這一實驗特別有趣的地方在於,所有被測試者都清楚地知道,輪盤產生的數字是隨機的,並且也不會對測試者產生任何情緒影響。


心理學家埃爾德·沙菲爾(Eldar Shafir)、伊塔馬爾·西蒙森(Itamar Simonson)和阿莫斯·特韋爾斯基通過實驗證明了一種效應的存在,這種效應表明,人們往往試圖尋找一些簡單的原因來作為決策的理由並因而導致了決策的偏差。他們讓測試者在兩個選項中作出選擇,其中一項是“貧窮”,沒有明顯的正面或負面特徵。另一種選擇是“富有”,帶有鮮明的正面或負面特徵。在這項實驗中,要求測試者選擇他們要將孩子交給什麼樣的家長看管。家長A,也就是“貧窮”的選項,“收入一般,健康一般,工作時間適中,與孩子相處較融洽,社交生活相對穩定”。家長B,即“富有”的選項,“超過一般水平的收入,與孩子關係緊密,社會生活極其活躍,出差多,健康問題少”。實驗證明測試者的選擇取決於對他們提問的方式。當被問及願意選擇誰看管孩子時,64%的被試者選擇了B。當被問及不願意選擇誰看管孩子時,另一組測試者中又有55%的人選擇了B。這兩組給出的答案在邏輯上是說不通的,但是都符合人們需要為決策尋找一個牢靠的理由這一現象。心理學家發現,即使在進行純屬個人的不用向別人解釋的決定時,這種趨勢也會發生作用。


長期以來,心理學家們都在探究為什麼人們看起來總是過度自信。一種理論認為,在評價其結論的正確性時,人們往往注意到其推理的最後一步是否正確,全然不顧推理中其他部分可能存在錯誤。另一種理論認為,人們是通過尋找其他已知事物的相似性來判斷概率的,但他們忘記了每個事物都有自身的特點。過度自信的原因還可能與事後聰明有關,即人們常以為如果他們當時在場並注意到某事的話,他們在實際情況發生之前就能得知有關情況。事後聰明使人們認為世界實際上很容易預測。

第9章 從眾行為和思想傳染


一直以來都有一個普遍的看法,認為所有投資者都通過某種方式對市場真實價值進行表決,並由此確定了價格水平。現在根據上述理論,這一看法很顯然是錯的。沒有人真正地進行什麼表決,相反他們很理性地選擇不在這些表決上浪費時間,不去自己下功夫對市場作出判斷,因而這些個人也就沒有對市場施加任何獨立的影響。歸根結底,股市基本面價值的信息之所以在傳播和評估過程中會產生失真,可以由信息層疊理論來解釋。 由於信息傳播和潛在的投機性泡沫密切相關,因此為了更好地理解金融市場錯誤定價的有關問題,我們應該瞭解人類行為的特徵,瞭解人們處理信息的過程中受到的限制。


這一章對我論點的精髓部分進行了總結,即非理性繁榮正在造成近期股市和房地產市場價格水平的提升。我們在第一篇開始時,提出了12個誘發因素,通過反饋環和自然而然產生的蓬齊騙局,這些因素的作用得到了加強。作為市場繁榮的推動者,新聞媒體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股市達到巔峰的2000年,我們仍看到投資者的信心高得出奇,對股票市場的期望也絲毫未減。在這之後投資者的信心才漸漸消退。 在第二篇中,我們考慮到了繁榮的文化因素,對新時代理論不同程度的社會關注,以及這些理論對於股票市場走勢的作用。在第三篇中,我們研究了一些基本的心理因素,正是這些因素使得前面所描述的變化能夠發揮作用。第8章的內容向我們展示了幾乎無法察覺的心理定位是如何最終決定股票市場價格水平的,以及投資者的過度信任是如何對這些心理定位產生拉動作用的。而本章則嘗試解決當前股票市場狀況中的中心難題,即如何結合公眾的理性思考來解釋股票市場定價過高的現象。 在本書餘下的部分中,我將非理性繁榮的相關理論置於一個更加廣闊的背景下來進行論述,同時考察一些反對非理性理論的觀點。在最後一章中,我們將轉向最根本的問題,即非理性繁榮帶給我們的關於政策問題的思考:這些問題既包括個人的,也包括機構和政府的。

第Ⅳ篇 理性繁榮的嘗試


另一個支持有效市場理論的論據是專業投資者、機構資金管理者或者股票分析師都沒有能力操縱整個市場。事實上,如果我們將機構基金賬戶中的交易成本和管理費用剔除之後,就會發現機構投資者的表現通常並不會超過股市的平均表現。這個結論或許很讓人費解,因為人們常常認為,專業投資者受過更多的投資訓練,應該比個人投資者更有系統性。事實上,這個結論並不那麼難以理解。因為個人投資者總是會向專業投資者諮詢意見,他們也可以觀察到(儘管已有時間差)專業投資者的行為。所以,即使專業投資者的分析對其他人來講非常寶貴,但在實際上專業投資者的表現就代表了整個市場的表現。擁有較多固定資產的個人投資者大都是受到良好教育和明智的人,而且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只有將專業分析師的建議迅速付諸實施,它才具有一定的價值。


但是在最近的研究中,研究者獲准使用了臺灣證券交易所的所有交易者的日交易數據,該交易市場保留了個體投資者持續5年的交易數據。在研究中,找到了大量持續的成功交易。同時還發現,大部分交易者在交易當天甚至沒有從他們的交易中賺足夠的錢來抵消他們的交易成本,而其他很少一部分交易者卻能夠持續做到。那些買進當日就被套的交易者會選擇等待,而買進當日就成功獲利的投資者其賬戶的交易量則會進一步增大。 雖然這些研究沒有解決聰明與投資成功關係的問題,但是,根據現有的證據,我認為聰明和努力的人長期能獲得更好的投資業績,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而這一結論恰恰與有效市場理論的觀點相悖。


市場中不存在短期運動或者慣性——股價指數每日或每月的變化沒有多大的可預測性,這些證據都不能給予我們任何有關整體有效性的論證。我們已經從簡單的經濟原理中知道,股價每天的變化是無法預測的。因為如果能夠作出這樣的預測,就可能產生極高的收益,而這樣高收益的機會是不太可能存在的。

點評

★★★★☆

前三章很有價值,第四章扣一星

私貨時間

現在是328週六,各位看到就是329週日了。

下週大A應該就是最好的入場機會了,尤其是週一,大概率要跌,大跌就是最好的機會。

建議在下週時間內把手中的子彈都射出去。

完!

下一本就不是金融相關了,《沉默的大多數》,期待一下!

這是揉揉人人的第4篇讀書總結,繼續加油!

歡迎大家看到這裡,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希望大家點贊轉發,希望大家能夠留下意見,不方便的話可以私信,希望大家點個關注,關注“揉揉人人”公眾微信號,有什麼想法請一定要和我多多交流。

不勝感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