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後十天有什麼習俗?

用戶6860731278596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相傳 這是因為寒食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

清明節,民間忌使針,忌洗衣,大部分地區婦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門前灑一條灰線,據說可以阻止鬼魂進宅。 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吖匹厸


《清前後十天有什麼習俗》

清明節,又叫踏清節,三月節,祭祖節,寒食節,唐.韋應物《寒食寄京師諸弟》:“雨中禁火空齋冷,江上流鶯獨坐聽“,寒食節在清明前一天,後來和清明節合為一起,從這上看清明節前一天就開始郊遊踏青,禁火,吃生冷食物[大笑],禁火了只能只吃這些,又逢多雨天,南方尚可對付,北方可慘了,禁火防止燒燬房屋森林,現代人也禁火。清明前後,親朋好友正是效遊好時節,有的一同遊名山,有的一同到野外垂釣,有的騎行,有的驅車外出,有的放紙鳶,有的邀朋友打球,活動比較多,我這裡單說清明祭祖,清明前三後四是掃墓祭祖時間,(如果有事這時間就提前若干天或退後若干天即可,心到就行。)踏青郊遊時間,提前瞧準一個休息日如星期六,星期天,邀上兄弟姐妹堂兄堂妹兒子孫子,開車穿上講究衣服,買好祭祖用的花,冥錢,冥紙,有的帶上酒,煙,食品供品,煙花,在農村如土葬還得帶上砍刀,鐵鍬,砍除墓上及周邊雜草,上些新土,將墳墓整理一遍,如果老家有人,則提前修好墳墓,然後上香,燒冥紙冥錢,上供品,生前喝酒抽菸的則供上菸酒果品,插上紙花,將周邊外家墓上散些冥紙,唐,杜牧"別家墳上飄白紙,我家墳上冷清清,說的就是這個風俗,現在我們那仍延襲至今,就是將冥紙空散一些墳頭,鄰里墳也散些冥紙,好讓他們和睦相處,再一一作揖放鞭放煙花,這是單個的上祭祖,如族人入祠堂祭祖還得選德高望重的人主持,念祭文,比較隆重。然後在附近餐館點上幾個地方特色菜,喝上幾杯酒,爾後再聚在一起說話聊天喝茶,有的只打牌,小孩在一起嘻戲玩耍,晚上統一吃完飯而又怱怱驅車離別,再等下一次清明聚會。掃墓結束。


十里桃芲


祭在清明

上墳要在清明節前十天到後十天之間,《乾隆通州志•風土誌》有記載:清明俗重墓祭,前後十日無定期。提壺摯榼,鹹具牲禮,展墓,復土,除草,掛紙錢。士女踏青至暮,插柳而歸,農人於此日漬種。

詩云:

清明十日墓門前,

處處人家掛紙錢;

山路迢迢中路近,

幾行翁仲夕陽邊。

食在清明

清明時節,正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鵝”之說。

南通人採楊柳的嫩芽和了乾麵攤楊柳青燒餅,據說可以治頭昏。吃燒餅當然伢兒最開心,一頭吃一頭唱:楊柳兒青,攤燒餅,吃了頭裡不發暈。

植在清明

清明,海門啟東沙里人有男女佩戴楊柳之俗,諺雲:清明不戴楊柳,紅顏成皓首。南通兒童則有頭上戴柳條所扎之圈的習俗,楊柳青青長短絲,歸寧娘子戴花枝。小車前後雙驅去,妒殺尋花蝴蝶兒。南通的清明節,恰如《風土記》中所稱的柳節。 

遊在清明

清明祭掃,一方面是悼念先人,寄託哀思;另一方面春風駘蕩,桃紅柳綠,麥苗青蔥,菜花正黃,也確實是一次踏青郊遊的好機會。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候叫做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也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正所謂歲歲春草生,踏青二三月,踏青時節幾人閒。

嬉在清明

每逢清明,家鄉的小兒放起風箏來勁可足了,小兒風箏俗稱豆腐佬兒。此日放風箏之大者,有徑丈餘的,數十人架抬了放,很是壯觀。清代乾嘉道年間,家鄉范公堤左邊所放風箏大如風帆,其制有雙蝴蝶、單蝴蝶之名,空中翩翩起舞,其聲如胡茄徹雲,只見:草綠長堤海角東,雙蝴蝶戲牧牛童。聲聲何處胡茄奏,放出林梢紅杏中。



聽看想談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妖木公子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之際草長鶯飛,百花齊放。春風拂耳,蛙鳴蟲唱,正是一年中最美好的一段時光。在清明節前十天左右,人們一般心情凝重,做事循規蹈矩。大家都有一顆慈悲的心,拜天地敬鬼神。在這個時候,大家一般都懷念逝去的親人,希望他們在陰間能夠過的自由平安,所以大家都去添墳上土,祭拜亡靈,儘自己做兒孫或晚輩的義務和責任。清明節以後,大家的心情就放鬆啦!人們都喜愛到野外去踏青,扶老攜幼共享春天的喜悅。或放風箏,或遊山觀水。總之,在這樣美麗的時刻,大家怎能放棄這一段美好的時光呢?謝謝!![祈禱][祈禱][玫瑰][玫瑰]


手機用戶藍天之鷹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是中華民族傳統隆重盛大的春祭節日,屬於慎終追遠、禮敬祖先、弘揚孝道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清明節習俗甚多,全國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習俗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清明節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日子,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

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清明節將節氣與民俗融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據考古研究,廣東英德青塘遺址萬年前的墓葬,表明萬年前的先民已具有明確的有意識墓葬行為和禮俗觀念。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