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花卉,古人愛菊、愛蓮、愛牡丹,為何唯獨紫藤被“排擠”?

不論是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還是劉禹錫的“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間動京城”或者是周敦頤的“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都表達了他們對於花卉的喜愛。

同是花卉,古人愛菊、愛蓮、愛牡丹,為何唯獨紫藤被“排擠”?

經常出現在詩文裡的花卉除了上述三種還有“梅花香自苦寒來”的臘梅。古代文人們都喜歡擺弄花卉,以託物言志或託物品言情。

(一)、紫藤掛雲木

“藤花無次第,萬朵一時開。不是周從事,何人喚我來”。紫藤是我國土生土長的花卉,它主要分佈在我國的黃河流域以及南方的廣西、湖南、廣東等地。紫藤於春季開花,就像詩中說的那樣,不分閒來後到萬朵齊開。

1. 綻放生命的絢麗

紫藤花盛開時,呈蝴蝶形花瓣,並且還會有陣陣香味散發出來。而且許多百姓也會信手拈來幾多花瓣,回家或是放進水中焯絆或者油炸至金黃製作成紫藤餅。每當聞到紫藤餅的香味時,那便代表著春天來了。

“盼望著,盼望著,春天來了。”對於紫藤而言,它可以適應溫帶也可以適應熱帶氣候。就像在廣西,一年四季的氣溫都適合它生長。並且紫藤還具有良好的貯水性能。它喜歡向陽生長,也能耐的住潮溼的侵擾。

在古代紫藤又被稱之為“藤蘿”,並且於唐朝時期傳入日本。在清末,又經過日本傳向了美洲地區。因為生長週期快,且對環境要求不那麼嚴苛,所以在中國的各地都有分佈。像華北地區主要在山東、河南等地,並且在上海還有紫藤鎮。

蘇州的園林之中,也有許多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紫藤。也算是文化的一脈相承,就像在拙政園和定園中都有它的身影。紫藤見證了一個家族的興衰歷史,也見證一代代王權的更迭。

同是花卉,古人愛菊、愛蓮、愛牡丹,為何唯獨紫藤被“排擠”?

2. 藝術作品中的紫藤

紫藤由於非常常見,所以在許多畫作和文章中也經常能見到它的身影。像古代“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王維的《伏生授經圖》,蔣廷錫的《藤花山雀圖》。到了現代它更是頻頻登上畫卷,比如朱宣賢的《紫藤雙燕》還有喬木的《紫藤花》等等。

關於紫藤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一個喜著紫色的女子,芳齡十八而未嫁。於是整日向月老禱告,祈求賜予他一位如意郎君。於是上天託夢於她,並告知在來年春天的後山上,有個白衣男子會出現。

春天到了,女子如約而至。但是任由她千呼萬喚,始終不得見自己的心上人。當她無望時,被毒蛇深深的咬了一口。隨即,男子出現並幫其治好了身上的傷疤。兩人一起回到家鄉,卻遭到家人反對。

只因男子身世未明,於是夫婦二人雙雙殉情。在他們殉情的懸崖邊上,長出了一大片的紫藤花。當然,這個故事的真實性無從考證,但足以看出紫藤為情而死,

為愛而生的忠貞不渝之決心。

(二)、獨愛紫藤之美

雖然紫藤不比牡丹和蓮花等,有那麼多詩人競相為其創作,但是還是不乏有喜歡它的人。用現在話說“蘿蔔青菜,各有所愛”,而紫藤就更像是受小眾喜愛的食物。也正因此,才使得關於紫藤的詩作顯得更加珍貴。

1. 醉吟先生白居易

以一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而居長安易的白樂天,白居易,對於紫藤這種植物尤為喜愛。在其詩中關於紫藤的描寫,大都是在其仕途生涯前期。當時,他趕赴京城,為報皇恩直言不諱。因此,受到了許多人的排擠。

同是花卉,古人愛菊、愛蓮、愛牡丹,為何唯獨紫藤被“排擠”?

那時的他還沒有被現實打敗,仍然是一名熱血青年。“高堂虛且迥,坐臥見南山。繞廊紫藤架,夾砌紅藥欄。攀枝摘櫻桃,帶花移牡丹。”這是白居易在遊覽馬家宅時所作之詩,因為馬燧死後他的兒子勾結宦官,被德宗發現,所以便將此宅獻給皇帝,因此又被稱之為“奉承宅”。

詩句的大體意思是,在這個高大的堂屋中,不論坐臥都能看見遠處的南山。環繞走廊的是紫藤的藤架,臺階兩旁有紅芍藥的花欄。可以藉著樹枝來採摘櫻桃,也能夠帶著花卉去移接牡丹。這首詞的諷刺意味極強,他藉著各種花卉來寫豪門之中的奢侈,以此來鞭撻統治者不顧百姓死活,社會固化的現象。

此外還有《紫藤》“藤花紫蒙茸,藤葉青扶疏。誰謂好顏色,而為害有餘。下如蛇屈盤,上若繩縈紆。附著君權勢,君迷不肯誅。又如妖婦人,綢繆蠱其夫”。在這裡他將矛頭直接指向了統治者。

紫藤用其華麗的外表作為掩飾,實則在悄無聲息中就將樹木的養分全部吸收乾淨。並且在盤根錯節的藤蔓之下,其他花卉都因缺乏養分而死。紫藤就像是那些會花言巧語的小人,或者搔首弄姿的婦人。

2. 唐詩中的紫藤

除了白居易之外,其他人的詩句中也多次出現過紫藤。比如李白的《紫藤》“紫藤掛雲木,花蔓宜陽春。密葉隱歌鳥,香風留美人。”作為浪漫主義詩人,李白並未將其與現實結合起來。只是通過詩句,來表達春天的優美景色。

此外還有李德裕的《潭上紫藤》“故鄉春欲盡,一歲芳難再。巖樹已青蔥,吾廬日堪愛。幽溪人未去,芳草行應礙。遙憶紫藤垂,繁英照潭黛。”遙想家鄉的春天已經快結束了,而它將一去不復返。

同是花卉,古人愛菊、愛蓮、愛牡丹,為何唯獨紫藤被“排擠”?

長在岩石上的樹木也早已青翠欲滴,這是詩人最喜愛的景象。還有那個沒有人去的小溪,想必再去時,小草已經擋住了道路。回想起紫藤垂下來的模樣,如群英薈萃使潭邊更加方興未艾。

(三)、只因紫藤少人愛

“紫藤縈葛藟,綠刺罥薔薇。”在耳熟能詳的文學作品中,幾乎很難看到紫藤的身影。它的生長週期短,而且非常容易成活。這種隨處可見的植物,卻很少有人提及。可見,古代文人對於一種植物的喜愛,可謂是眾口難調。

1. 格物致知與明理

《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在漢武帝推崇儒術之後,孔孟之道自此走向神壇。而他們說的話,對於廣大學子而言猶如聖旨一般,莫不聽從。雖然文人雅客,都喜歡有情調的植被,但這些都是建立在他們本身價值觀的基礎上。

什麼是格物致知?就是你首先要充分的瞭解一樣東西,才能夠從其中明白道理。《全唐書》“物者萬物也,格者來也,至也。物至之時,其心昭昭然明辨焉,而不應於物者,是致知也,是知之至也。”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萬事萬物均有其運行的基本規律,只有充分的接觸後才能深刻的理解其內涵。而菊花、牡丹等花卉,都是可以在案几前頭擺放的。寫作累了,便可以擺弄一番。

同是花卉,古人愛菊、愛蓮、愛牡丹,為何唯獨紫藤被“排擠”?

紫藤則不具備這個天然優勢,它的根莖很長而且勢頭也很足。一旦長起來,就是鋪天蓋地,遮陽蔽日。雖然在街頭巷尾都有它的身影出現,但總不至於讓文人墨客整日出門去觀察它的一舉一動。

而既然不能充分的瞭解紫藤的內涵以及其生長規律,則自然就無法寫出名篇詩句來。詩文的創作既需要想象力,同時也與日常的觀察密不可分。它們不能作為家庭花卉來供文人欣賞,自然也沒有人願意為他們創作詩文。

2. 紫藤本身的特點

“春風泛紅綠,造化太奇巧。”在白居易看來,紫藤這種花卉太喜歡攀援赴勢。就像在《傷大宅》中的觀點,院子裡的紫藤就像是這家宅子的主人一樣。總是依靠著旁人,才能生活。馬暢因為害怕唐德宗的清算,於是將府邸捐出。

傷,在古文中的意思是遺憾。他感嘆人生無常,同時也充滿著憤恨。

這間空屋子居然如此雍容華貴,但還有那麼多的窮苦百姓還在為明天的三餐犯難。所以,他是以一種批判的眼光來看待紫藤的。

同樣他又將紫藤比作是小人或者善於舞弄權術的婦人,託物言志般的無情鞭撻著髒亂的社會。的確,紫藤的長勢太過迅猛以至於吸乾了所有的養分。而且它生長在茂密的大樹旁邊,依靠著它的力量越走越高。

如果比作人的話,確實像那種沒有真才實幹只會巧言令色或者仗勢欺人之輩。就像插畫大師袁宏道所說“不敢濫及凡卉”,正是因為如此他們怕養什麼樣的花卉自己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同是花卉,古人愛菊、愛蓮、愛牡丹,為何唯獨紫藤被“排擠”?

古人的插畫受到文學和自然以及畫本身性格的影響,如果一旦選不好則必然受人詬病。在古代能有閒情逸致插畫者非富即貴,他們眼中所插之花卉代表了一個人的品格。自然不希望紫藤這種飽受詬病之花盛開在自己家中。

四、結語

現代社會思想開放,文化包容更何況紫藤還象徵著富貴吉祥有著雍容華貴之意。所以,才會受到許多人的喜愛。在如今日本的足利公園中,生長著一棵一百餘歲的紫藤。也就是說一戰時期,它就已經植根於此。一旦春天到來,花朵競相綻放猶如紫色瀑布一般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參考文獻:

《園林苗圃》

《全唐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