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田:蛻化變質、喪盡天良的暴君麥克白


李華田:蛻化變質、喪盡天良的暴君麥克白

蛻化變質、喪盡天良的暴君麥克白

——評介《莎士比亞經典名著譯註叢書》之《麥克白》

華中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 李華田

《麥克白》(Macbeth)是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的四大悲劇之一,大約寫於1606年,1611年4月在寰球劇院首次公演。莎劇《麥克白》的情節主要取自霍林希德的兩個人物傳:一個是1040年麥克白主謀殺害蘇格蘭國王鄧肯的故事,另一個是唐沃爾德夫婦謀害來客達夫王的故事。此外,莎士比亞還參考了霍林希德記述的肯尼思王殺害親侄的故事。

《麥克白》是莎士比亞的最短的悲劇,也是莎翁四大悲劇中的最後一部。在四大悲劇中它的戲劇情節最緊湊,結構形式最單一,動作發展也最迅速。該劇開頭就是三個女巫在電閃雷鳴中站在荒野上同剛剛平叛凱旋的大將麥克白和班柯相遇。她們的關於麥克白將登上王位的預言進一步激發了麥克白篡位的野心。但國王鄧肯宣佈其長子瑪樂康為王位繼承人,從而粉碎了麥克白的美夢。在夫人的慫恿下,他先弒君登位,再殺班柯以除後患。但邪不敵正,麥克白最終被瑪爾康率領的軍隊打敗,自己也死於貴族邁克特夫的刀劍之下。最後,瑪爾康在臣民的歡呼聲中繼承了王位。

李華田:蛻化變質、喪盡天良的暴君麥克白

莎士比亞戲劇《奧賽羅》中的一幕。第五幕場景2。苔絲狄蒙娜“說你殺人?”奧瑟羅“我知道

莎劇《麥克白》雖然情節並不複雜,但它同莎翁的其它劇作一樣都具有偉大的藝術魅力。

首先,《麥克白》的藝術魅力在於它的思想內容。在莎翁的筆下,國王鄧肯是一個德高望重、從善如流的明君,而麥克白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暴徒。麥克白本是一位英勇無畏、功勳卓著的大將,又是鄧肯的表弟,卻為了滿足自己的野心,在鄧肯登門造訪時將其殺害,莎翁的如此安排就是為了誅心,讓麥克白陷在內心矛盾的痛苦中而永遠不得安寧,最終死無葬身之地,從而更顯麥克白的暴君本色,並維護了道德準則,維護了正義。宴會上,麥克白發現班柯的鬼魂出現,他變得六神無主,手足無措,難以自持(第三幕第四場)。夢遊中,麥克白因倍受良心的譴責而惴惴不安,漸失理智(第五幕第一場)。這兩場戲更是莎翁對悲劇主角伐罪誅心的傑作。

其次,《麥克白》的藝術魅力在於它對人物的形象塑造和心理刻畫上。莎翁筆下的麥克白是一個具有兩面性的矛盾統一體。他集道德與權欲、人性與野心、善良與殘暴、沉穩與狂躁、果敢與遲疑於一身,是一個充滿矛盾的複雜人物形象。他本是國王的忠臣,又是一員虎將,攘外安內,足智多謀,英勇善戰,深得國王信賴,但為了滿足自己的野心,在夫人的慫恿下,背信棄義,嗜殺成性,上至國王和大將,下至僕從和待衛,稍不順心,定當剷除,逐漸變成了一個殘無人道的暴君。這一點在該劇的第二幕第一、二場刻畫得尤為淋漓盡致。劇中麥克白夫人被塑造成一個大膽、兇惡、殘忍、毫無人性的女人,也映襯了這一點。

《麥克白》的藝術成就還表現在它對哲學的辯證法運用——內因與外因惡性互動的關係。麥克白在權欲(社會惡勢力的化身)的驅使下(內因),圖謀弒君篡位,又在妻子的慫恿和女巫(社會惡勢力的化身)的推動下(外因),變得更加變本加厲,一發而不可收拾。使得他本來"躍躍欲試的野心"(vaulting ambition, which o'er-leaps itself)(第一幕第七場第36頁)更不顧一切地驅著他去冒顛躓的危險。殺害鄧肯後,他更是死心塌地堅持作惡,他說:"以不義開始的事情,必須用罪惡使它鞏固"(Things bad begun make strong themselves by ill.)(第三幕第二場第84頁);"我已經兩足深陷於血泊之中,要是不再涉血前進,那麼回頭的路也是同樣使人厭倦的。"(I am in blood Stepp'd in so far that, should I wade no more, Returning were as tedious as go o'er.)(第三幕第四場第98頁)。從此,麥克白始終受著權欲和野心的驅使,窮兇極惡,嗜殺成性,是一個十足的野心家。莎翁籍此表現了權力誘惑下的墮落人生。

《麥克白》一劇的修辭手法也有它的獨特之處。莎翁在此劇中運用鮮血和黑暗這兩種意象來烘托劇情,突現主題。麥克白在殺了鄧肯之後喪心病狂地說:"大洋裡所有的水,能夠洗淨我手上的血跡嗎?不,恐怕我這一手的血,倒要把一碧無垠的海水染成一片殷紅呢。"(Will all great Neptune's ocean wash this blood Clean from my hand? No; this my hand will rather The multitudinous seas incarnadine, making the green one red.)(第二幕第二場第52頁)。劇中所有重要場景,如密謀、行刺、顯靈等均發生在黑夜。麥克白及夫人都非常懼怕星星的光亮(第一幕第四場第24頁)而喜愛陰沉的黑夜和昏暗的地獄中的濃煙(第一幕第五場第28頁)。

此版《麥克白》採用著名莎學家、文學翻譯家朱生豪先生的譯文,優美流暢,從中可見一代宗師的藝術風貌。校注者再輔以註釋,析疑辨義,更利於讀者充分欣賞莎學的精髓,陶醉於藝術的殿堂之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編撰者並沒有照搬照抄,而是進行了必要的校注和勘誤,如在第二幕第二場第51頁作者對"guild"(罪惡)和"gild"(鍍金)的註釋(雙關語的使用)使讀者更能正確理解原文的語義,從而認識麥克白夫人的陰險狡猾。作者在第二幕第三場第53頁對"Here's a farmer that hang'd himself on the expectation of plenty."一句的註釋更是詳盡,涵蓋了人們對該句的多種不同理解。同處關於"equivocator"(說話暖味的傢伙)的歷史典故的詮釋更能幫助讀者瞭解一段歷史。當然,作者在借用朱生豪譯文的同時,也進行了很多的修改,如"We Must lave our honours in these flattering stream"被改譯為"我們要在阿諛逢承的人流中保持我們的威嚴"(第三幕第二場第83頁)。這樣,才真正格守了信、達、雅的翻譯標準,既忠實於原文,又通順流暢。書中還有很多處修改均在譯文中加了虛底線標記。這些譯作多具有借鑑價值。

(《麥克白》威廉·莎士比亞著,朱生豪譯,卓峙、丹嶷校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4月1版/12:00元)(莎士比亞經典名著譯註叢書/阮珅主編)

李華田:蛻化變質、喪盡天良的暴君麥克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