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齡之不忍心孩子宅家無收穫,其實我們家長常常忽略這件事

近日,章齡之和黃覺做客《天天向上》,展現宅家教育。兩個人截然不同的教育觀念,引發了廣大網友的討論。

黃覺拒絕網課,就讓孩子玩,他認為機會難得,希望和孩子好好宅家玩樂一番。

章齡之是一個雞娃非常有動力的媽媽,她不希望這段時間孩子沒有收穫。她每天陪兩個兒子上網課,再進行輔導,時間安排得慢滿滿的。還要每天備課,給孩子輔導英文,雖然很累但是她覺得值得。

章齡之希望孩子在家每天都是進步的,多少年後回過頭來,孩子會感謝她的。但是,我們常常忽略了,童年只有一次,我們在孩子童年的時候,用成年的方式填滿所有時光。多少年回過頭來,孩子會更加感慨失去童年吧。

章齡之不忍心孩子宅家無收穫,其實我們家長常常忽略這件事

01童年是什麼樣子的

最近和朋友聊天,她感慨,這個超長寒假,孩子在家整天玩著,太像我們小時候了。我們的小時候,是讓人懷念的天真以及無憂無慮。孩童時期的我們,就是在外面玩,玩泥巴,玩水,玩花花草草。

黃覺的愛人麥子一開始也想著重壓教育,但是黃覺提醒她,想想我們的童年是什麼樣子的?你是希望孩子和你相似還是不同。最終,她認為,還是要把童年還給孩子。


章齡之不忍心孩子宅家無收穫,其實我們家長常常忽略這件事

我們都知道現在的孩子很辛苦,超前教育把他們壓得喘不過氣來。小小的肩膀上,壓著那麼

多的課業。

三川玲老師說過:今天不是為明天做犧牲的,自然,童年也不是為成年準備的。

童年的樣子是什麼?

童年本來的樣子,就是孩子腦海裡幻想的花花世界,就是孩子心裡惦記著的玩樂。身邊的小朋友不理他了,是世間最苦惱的事。看到一本好笑的書,是最大的人生樂趣。

童年是給孩子探索,認識這個世界的。

我希望家長們不要太功利,只盯著孩子的課業學習,給孩子下定義,貼標籤。我們可以多花點時間和孩子好好聊天,單純地相處,感受他的內心世界。


章齡之不忍心孩子宅家無收穫,其實我們家長常常忽略這件事

童年有更豐富多彩的樣子,而孩子有自己的成長規律,到了時候,他們必定會掌握該會的知識。什麼階段的孩子,就要有那個階段的樣子。

盧梭曾經說過:要愛護兒童,要幫他們做遊戲,使他們快樂,培養他們可愛的本能……為什麼不讓天真爛漫的兒童享受那稍縱即逝的美好時光呢?……成人有成人的規則,而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年以前就要像兒童本來的樣子。

02學習到底是誰的事?

現在家長常常自覺地把輔導功課,孩子學習這件事扛在了自己的肩膀上。

前幾天,有個上海媽媽跳河了。是因為輔導功課讓她很鬱悶,她覺得孩子就是想讓她離開,所以一氣之下跳進了河裡。幸好冬天羽絨服穿得厚,她飄在了河面上,最終被救了上來。

在家裡的兒子如果知道了這件事,該有多大的心理壓力。

章齡之在給孩子輔導功課的時候,一直告訴孩子要怎麼做,該寫哪裡了?孩子的表情略微有點不耐煩。

當她問孩子,量一個屋子到底應該用什麼的時候?孩子明顯有點懵懵的,他可能只是還沒有找到答案。而媽媽認為孩子本應該知道的事情,卻沒有立刻回答出來,就是孩子沒有認真聽課,沒有把知識吸收進去。這時候,她就容易進入急躁的情緒中。


章齡之不忍心孩子宅家無收穫,其實我們家長常常忽略這件事

在家輔導孩子,非常不利於親子關係。

在輔導孩子學習的時候,我們很難客觀地看待孩子的態度以及學習接受程度。我們容易用大人的思維來認定孩子的行為,把他們的成長曲線當成是不認真,不用心,甚至會覺得自己的孩子很笨。

我們要明確,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

家長要調整好自己面對孩子學習時的態度,當我們覺得孩子遇到學習困難的時候,想要提供幫助,要想想如果方式方法和老師教的不一樣,到時候孩子適應起來會不會更困難。

家長什麼時候才需要提供幫助呢?那就是孩子主動來問的時候。引導孩子去思索,而不是直接給出答案。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

章齡之不忍心孩子宅家無收穫,其實我們家長常常忽略這件事

03家長要怎麼幫助孩子愛上學習?

首先,快樂是學習的原動力。

只有當孩子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體會到了快樂,找到了自己的興趣,他們才會主動地去尋求問題的答案,不斷地汲取知識來充實自己。

我們在上下學的時候,問問孩子喜不喜歡學校,開心不開心。如果他說喜歡,說開心,那就是非常好的學習狀態了。

比起每天追問孩子學習成績,孩子是不是處於一個放鬆,自在的狀態更重要。只有孩子真正地放鬆了,才會在學校更好地吸收知識。

其次,讓孩子用孩子的方式去學習。

孩子有自己的方式去學習,家長不需要過多地介入。我們已經是成人思維了,對於有些事情,有了固化的看法,而孩子的世界有更多的可能性,他們尋求的答案也許不是唯一的,卻是讓我們驚喜的。

最後,培養孩子的興趣,引導他們自己去思考,去學習。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孩子對什麼感興趣的時候,他就會主動地去觀察,去學習,去思考。而我們所做的,就是耐心陪伴,給孩子提供好的環境,讓他自由探索。

我們是否常常希望孩子立馬就聽進去我們的話,迅速按照我們的意願行動呢?

當我們面對孩子,希望所有的說教馬上見效,所有的輔導立竿見影的時候,我們是否給了孩子足夠的耐心,讓他用自己的方式長大呢?

這大概是我們每個家長都要思索的問題,畢竟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他們有著不同的人生。而我們家長,只是他們的引路人,不能做他們一生的掌控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