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宇宙中所有的生命,都存在生物共性的觀點被推翻了

來源丨喜馬拉雅精品課《劉慈欣的思想實驗室》

物種,簡稱“種”,是生物分類學研究的基本單元與核心。存在很多種類的物種,我們當然很好奇他們之間怎樣進行交流與共存。

劉慈欣:宇宙中所有的生命,都存在生物共性的觀點被推翻了

我們天文學家已經在太陽系之外的其他的恆星周圍發現了很多跟地球大小相似的一些行星,然後它們跟那顆恆星的距離也是不遠不近,然後我們認為它處於宜居帶裡面,有可能會有液態水,也有可能會有生命的存在。但是這些都還是屬於推測的階段。

生物學共性

宇宙中地球之外的生命和宇宙中的所有可能存在的生命,在生物學上會不會存在共性,特別是會不會存在類似於地球生命的這種共性,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劉慈欣:宇宙中所有的生命,都存在生物共性的觀點被推翻了

其實我們仔細想想這個問題,我們就會發現,認為宇宙中的所有生命都存在著生物學上的共性,這觀點在地球上已經被推翻了。為什麼這麼說?實際上你仔細看看地球,首先我們對高級生命的定義,就是說它可能是會有智慧的。

智慧是有共性的,而地球上有智慧的東西現在已經不止,不僅僅是地球就是說我們理解的這種生命了,就是這種DNA碳水化合物所組成的生命了。

你要是真的對照的話,那地球的生命進化時比這個還瘋狂,這個可能還反而更容易一些。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一些探索這個外星生命的科學家,我們認為我們要想認為一個行星,上一個世界裡有生命,首先他得有水,對吧?可是要是按照我們的這種想法,就這這種可能集成電路的這種淨化方向,你有水反而是一種致命的災難。電路是怕水的就短路了,對吧?它反而不能有水。

所以說在我們看來,就是說如果把生命,特別是高級生命,把它定義為能夠自我複製的能夠擴展的同時,最後在高級階段能夠產生出智慧,甚至產生出文明的這麼一種存在的話,那麼它的存在方式我個人認為可能是多種多樣的,甚至方式的我們難以想象。

組成元素

就像我們地球上有上千萬種不同的物種一樣,很可能宇宙中在地球上,我們現在發展起來的信息技術,他所依賴的電腦,可以把它看作一種由人創造出來的生命形式了,至少它證明其他形式的生命存在。

劉慈欣:宇宙中所有的生命,都存在生物共性的觀點被推翻了

從一個科學工作者的角度,可以有一些值得商量的地方,比方最低級的生命它應該是跟外界有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有新陳代謝的作用,然後特別有重要的一點,它能夠繁衍後代,只有符合這些條件的,我們認為它才是生命,當然這都是從地球生命的角度來認識的,所以計算機,它從本質上它仍然是一個機器,

那麼現在我們說為什麼在其他星球上尋找生命需要水去,是恰恰是源於水有非常優良的一些特性它就是熱容量比較大,就是太陽曬它或者是晚上降溫的時候,它的過程都會非常的緩慢,這樣的話就可以在其他的星球上創造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它會不會劇烈的熱,也不會劇烈的冷,那這樣的話有利於生命的繁衍產生和進化。

所有生物的進化或者繁衍生息都是根據自身習性和自然環境來做依據的,他們的進化都得存在於生活之上。

關於主播與課程:

劉慈欣,第一個獲得世界科幻文學最高獎“雨果獎”的亞洲人,連續12次獲中國科幻文學創作最高獎“銀河獎”,被譽為“中國當代科幻第一人”。其作品《三體》三部曲邁入世界科幻小說經典之列。

其影響力不侷限於虛構作品中。2018年,劉慈欣獲得克拉克想象力服務社會獎(霍金、NASA、庫布里克的技術顧問也曾獲得克拉克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