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人不負國

川人,不負國!

這個美麗富饒的天府之地似乎承載了整個民族的悲慟,以極其慘烈的方式訴說著民族的苦難,舔舐著戰爭的創傷。而川人,又始終“不長記性”,在一次又一次的民族存亡之際,挑起鋤頭,奔向戰場。


川人不負國

初步開發


戰國時期,秦並巴蜀兩國,廢國立郡,蜀郡太守李冰父子開始治理岷江,歷經險峻、八方援助,終於建成了舉世聞名的都江堰,巴蜀從此擺脫貧瘠,走向富饒。

李冰父子,功在千秋!

這個天府之地並不是一開始就得到了帝王的重視,原因在於交通不便、通訊落後。從巴蜀到關中,必須通過祁山,走千里蜀道,山川綿延、千里不絕,自古便被稱為九州之名阻,欲佔天下者不欲攻之,安於守城者不欲出川,此後的幾百年,四川竟成為世外桃源,安享太平。當劉邦幸運地被項羽封到蜀地,並以此為基,揮鞭天下後,人們這才發現,原來當初的流放之所早已富碩,四川又回到了中原的視線。

幸唉,悲唉……


川人不負國

李冰治水

戰亂頻繁


天府之國的美譽在西漢初年便傳遍九州,此後的四川歷經朝代更替,王莽篡權時期,公孫述割據四川,國號“成家”,後為東漢所滅;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劉焉、劉璋父子割據四川,後被劉備滅;川蜀後又歷屬曹魏、西晉;西晉後期,李特率流民攻入四川,後其子李雄在成都稱帝,號“大成”;公元347年,大成國被東晉所滅。

之後四川又歷經了宋、齊、梁、西魏和北周的統治,可謂連年戰亂,民不聊生,天府之國的美譽彷彿成了詛咒,時刻懸在川民的頭上,當天下有變,便會雷霆震怒,血洗川蜀,以致萬物凋敝。

四川在戰亂時期始終沒有一個穩定的發展空間有其地理因素。川蜀地區地貌複雜,以山地居多,兼有盆地、高原、山丘等地貌類型,其中四川盆地含有豐富的鈣、鉀等微量元素,土質肥沃,天府之名就源於此,群山環繞的交通環境限制了川民出川的步伐,豐富的土地資源又有著天然的吸引力,這導致川民們大多安於本土生活,對外部世界缺乏興趣,因此,川蜀本土很難產生能夠整合周邊區域的政治力量,多次成為各方勢力的博弈舞臺。

天府之地,何人不愛啊……

好在,大一統時代就要來了。


川人不負國

劉備入川

穩定大後方


公元581年,楊堅稱帝,隋朝建立,四川進入迅速發展時期,和平年代的川蜀很快迸發出巨大的經濟活力,到了唐朝便有“一揚二益”之說,可見其在王朝中的分量,除了糧產豐富,四川的商業也十分發達,絲綢和陶瓷都是當地特色、舉世聞名,四川人民終於再次以富饒之名立身中原。

不知何時灌入的基因,此後的四川竟在對外戰爭中多次成為王朝的堡壘。

公元775年,安史之亂爆發,長安凋敝,唐玄宗入川避難。四川,成為大唐天子最後的根據地,藉由四川易守難攻的地理特徵,大唐歷經肅宗、代宗二朝,竟終平安史之亂,繼續延綿國祚,只是大唐已鼎盛不再,進入藩鎮割據時代。而在唐軍平叛的7年之間,四川和江淮地區的稅收,便是支撐帝國的經濟命脈。

川蜀,已成為中華的川蜀。

而歷史,仍要賦予四川更大的使命。


川人不負國

李隆基入蜀避難


公元783年,唐朝遭遇涇原兵變,唐德宗避難奉天,歷時9月,平定叛軍,遷回長安,這個曾經八方來賀的盛世王朝已是威嚴掃地;公元878年,黃巢起義,唐僖宗再次入蜀避難,這一呆又是四年,依靠 蜀中富裕和各地進獻,唐王朝最終又一次平定了這次叛亂,只是這個輝煌王朝也終於走到了盡頭,公元907年,朱溫受禪,唐朝滅亡,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自隋唐起,川蜀的命運便與中華緊緊相依,因為有了中華,川蜀不再飽受戰亂,可以安身立命;因為有了川蜀,中華得以綿延不絕,在數次危機中保全自身,來日復興。也許就在那時,川人明白了,國在川在,國亡川亡,英勇的四川人民就此成為了中華文明最堅韌的捍衛者。


商貿繁榮


經歷了短暫的分裂後,四川於公元965年再次歸於宋朝統治,由於宋朝商業發達,國際貿易頻繁,致使貨幣外流,而川蜀又歷來銅錢緊缺,此時面臨著通貨緊縮的巨大壓力。


最終,四川發明出了全世界最早的信用貨幣:交子,這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從此貨物的貿易數量不再受金屬貨幣所限,因為良好的貿易環境和先進的金融市場,北宋貨幣一度成為貿易各國的通用貨幣,其地位不亞於今日的美元,在中國貨幣國際化進程中,交子功不可沒。儘管後期由於朝廷的濫發和監管的缺失,交子市場一度崩潰並退出歷史舞臺,但其所開創的信用紙幣卻沿用至今,而西方直到馬可波羅東遊歸來才首次引進這種金融創造。

最黑暗的時刻就要來了……


川人不負國

四川交子

南宋抗蒙


公元1227年,蒙古席捲歐亞大陸,屠城無數,寸草不生,南宋王朝依靠長江天塹,偏居臨安,草原騎兵無可奈何,遂決定先取蜀地,迂迴包抄,攻佔臨安,長達半個世紀的四川保衛戰開始了。

男兒們扛起鋤頭,奔向戰場……

1235年,蒙古第一次入蜀,因四川邊防久經金朝蠶食,早已破敗,蒙古入蜀幾乎未費吹灰之力,僅一年便擊破宋將曹友聞扼守的陽平關,進逼成都,不久攻克,在城中燒殺搶掠,所見之景滿目瘡痍、不忍費言,川地大小56州僅瀘州、合州得以保全,其餘均遭蒙古血洗。

首次入川,蒙古無意攻城略地,僅在乎殺人掠財,洗劫一空後揚長而去,給了南宋政府重整山河的機會。南宋緊急召回逃難的蜀人,重新耕作,恢復生產。

餘玠來川了。

蒙古騎兵在川地頻頻騷擾,潰敗的士兵和流民也趁機鬧事,四川市井長期混亂不堪,直到1242年,南宋名將餘玠自告奮勇,來到川蜀,帶著“手挈全蜀還本朝”的誓言,決定徹底整治川地,還百姓以太平。

考慮蒙古鐵騎超強的機動性,餘玠決定依山建造防禦工事,依據蜀地多山的地形佔領各個山口,揚長避短,限制蒙古騎兵,釣魚城便是在此背景下建成的,而當蒙古軍再次兵臨城下時,怎麼也不會想到,這個曾經的待宰羔羊,竟會耗費自己十幾年的光景,一度成為歐亞戰場中最難啃的骨頭,連本國的大汗蒙哥也死在了釣魚城下。

可惜餘玠後期走上了岳飛的老路,伴隨著餘玠的冤死,四川的軍務幾近崩潰,儘管有悍將劉整的英勇反抗,奈何南宋朝廷始終厭惡武將,很快劉整也被排斥,四川終於被元朝皇帝忽必烈攻破,而為了報蒙哥之仇,蒙軍進城後迅速進行了報復式殺戮,整個四川幾為南宋殉國。


川人不負國

釣魚城抗蒙

反清復明


時光飛逝,到了元末明初,四川經短暫的割據後再次回到明帝國的版圖,勞動生產在幾百年間逐漸復原,近四個世紀的光陰,逐漸撫平了戰爭的創口。

然而,草原上又開始了風吹草動。

明末小冰期來臨,全國各地爆發了農民起義,張獻忠率隊入川,目前的史學考證對此人有所爭議,究竟其是否屠殺川民尚無定論,然而清兵的介入卻實實在在地給四川人民又一次帶來了災難。

川人護明情緒十分高漲,無論是張獻忠還是滿清都對此十分忌憚,而清軍屠蜀記錄便有3次,分別是清初入關、康熙鎮壓夔東十三家義軍以及平定三藩之亂,川民如同草芥,供各路諸侯隨意掠取,期間為補充四川的勞動人口,清廷甚至動員了湖廣填四川運動,可見川民受害之深。而這個北方來的草原民族從始至終也未曾真正征服這片土地,縱觀滿清一朝,川地反清復明之聲不斷,嘉慶年間川地又爆發了白蓮教起義,經歷九年,雖最終鎮壓,但其組織始終都在地下繼續存在。

真是“不服管教”啊。


川人不負國

白蓮教起義

川人不負國


時光撥到了1937年,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爆發,四川省主席劉湘集結川中英勇40餘萬人,出川報國,2016年,已是96歲高齡的川軍老兵蘇國章接受採訪時回憶起當年誓師出川的場景,幾度老淚縱橫,數萬萬川軍明知九死一生,卻義無反顧,帶著夏季的便衣和兩雙草鞋,毅然出征,蘇家中兄弟四人,盡數死在抗日戰場,僅有蘇老一人幸而得還,川軍悲壯,溢於言表。振奮人心的臺兒莊戰役中川軍也功不可沒,儘管損失巨大,川軍師長甚至悲求李宗仁將軍給川軍留點種子,奈何對日包圍圈已將形成,李宗仁不許,該師謹遵將領,最終全部殉國。

抗戰後期,國民政府遷都重慶,作為整個抗戰的大後方,四川人民再次負擔起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一如大唐和南宋,川地再次成為中華最後的希望,抗戰最艱難的時期,四川承擔了國家財政的30%以上。不敢想象,沒有川軍的抗戰,會是什麼樣子,沒有四川的中國,會多遭多少苦難。


川人不負國

四川抗日歌劇

川人不負國

川軍抗日

川人不負國

川軍抗日



8年抗戰後,“川人不負國”的美譽傳遍神州大地,這個血染的天府之國,早已為中華民族傾盡所有,何謂年少不入蜀,男兒出川天下謙。願四川終披萬世美名,享千秋安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