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手足發涼”,四逆散、四逆湯、當歸四逆湯你會選擇麼?

四逆散、四逆湯、當歸四逆湯三方皆出自《傷寒論》,都可治療手足厥冷,也就是“四逆”,四肢厥冷,但是在病因病機及遣方用藥上有很大的區別,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四逆散之“四逆”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洩利下重,四逆散主之。

四逆者,是指手足不溫,我們知道少陰病,乃邪氣深陷於裡,故脈微細,氣行於陰而至但欲寐。“四逆”之證,見於少陰病篇,符合少陰病邪氣深陷之大綱。而“四逆”是如何產生的呢,邪氣深陷於裡,氣機為之鬱遏(也可作正氣於深陷之處與邪交爭),故四末無以得溫煦,故產生手足不溫等症狀。

那麼如何治療由於這種病機產生的手足不溫的情況呢,仲景之潛方用藥遵內經之法,《註解傷寒論》闡述“遵《內經》之法,熱淫於內,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從組方來看,是以枳實、甘草之甘苦以洩裡熱,芍藥之酸以收斂陰氣,再以柴胡之苦發之,諸藥共用則邪氣散,正氣復。由此見《內經》《傷寒》之遣方用藥著實精準到位。治療深陷的邪熱之氣,先以枳實、甘草在深部戰場解決一部分,我看這裡枳實是負責殺敵,而用炙甘草兼以增援我軍,鼓舞正氣,芍藥之酸斂以防邪熱外散,圈定到這個圈子裡邊,再以柴胡一員大將,殺敵兼驅邪,將敵軍驅逐出境,哪來的回哪去。這麼打仗哪有不勝利的道理呢。

從兼證來看,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洩利下重,只不過是戰場位置不同,分清戰場,投以增援,或驅邪之路,則症愈。咳加五味子、乾薑以溫肺散寒止咳,悸者加桂枝溫通心陽,小便不利加茯苓以利小便,腹中痛加炮附子以散裡寒,洩利下重者加薤白以除後重。

綜上,四逆散所治之“四逆”乃是,正邪交爭於內,四末空虛所致之手足冰冷,正氣不虛,只是被困擾在了深部戰場,也就是咱們所說的“陽鬱”,四逆散所致為“陽鬱”之四逆,此手足發涼症狀一般僅在肢體末端,不過踝腕,可兼身熱、脈弦。

治療“手足發涼”,四逆散、四逆湯、當歸四逆湯你會選擇麼?



四逆湯之“四逆”

四逆湯在《傷寒論》中多處出現,太陽篇、陽明、太陰篇、少陰篇、厥陰篇均有出現,因為本篇主要討論“四逆”之區別,就不一一闡述了,從四逆湯組方來看,附子、炙甘草、乾薑三味,藥性大辛大熱,與四逆散之“陽鬱四逆”有明顯區別,用大辛大熱可見四逆湯之“四逆”為陽虛四逆,少陰心腎陽衰,陰寒內盛,亦可由太陽病誤汗亡陽所導致。

綜上可以看出,四逆湯之“四逆”為陽虛之四肢厥逆,此手足冰冷比四逆散證程度要重,冷過肘膝,並伴有神衰欲寐、腹痛下利等症。

治療“手足發涼”,四逆散、四逆湯、當歸四逆湯你會選擇麼?



當歸四逆湯之“四逆”

《傷寒論》雲: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由脈細欲絕可見,脈管並不充利,有血虛之象,營血不足,寒凝經脈,血行不利,手足不榮,故冰冷厥寒,身體各處疼痛也是由此發生。寒在經脈而不在臟腑,手足厥冷程度要比四逆湯證輕,併兼見肢體肢體疼痛等症。


綜上,用《溫熱暑疫全書》之言總結:四逆湯全在回陽起見,四逆散全在和解表裡起見,當歸四逆湯全在養血通脈起見。

治療“手足發涼”,四逆散、四逆湯、當歸四逆湯你會選擇麼?




自此,經過學習,對手足冰涼這一病證調理,有了更深的認識,本文僅為個人學習過程中一些見解,如有不當之處,還請各位積極批評指正,各位對於治療手足冰涼等病證還有什麼獨到的經驗與見解,歡迎留言評論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