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爆款邏輯”成為謠言沃土!

“華南海鮮市場供貨商懺悔書”曝光?最近,許多人都在朋友圈刷到過這條聳人聽聞的信息。據統計,這篇粗製濫造的謠言帖,收穫了千萬次的閱讀量,一些人對其中渲染的水產經營亂象深表擔憂,甚至連水產品都不敢吃了。好在公安機關及時出手,一舉揪出這個平均年齡僅19歲的“網絡水軍”團伙。

公共事件向來是滋生謠言的“沃土”。疫情發生以來,捕風捉影的說法很多,尤以所謂揭黑爆料為賣點的謠言為甚。國內疫情嚴重時,種種來路不明的微信截圖,或是控訴“命如螻蟻”,或是傳播“內部數據”,真真假假讓人迷惑。國外疫情暴發後,一系列打著披露外部世界情況的文章又接踵而至。儘管信源模糊,但作者說得有鼻子有眼,明裡暗裡傳遞著一種“真相媒體不敢報”的錯覺,一些人選擇信以為真。

從“經久不衰”的養生謠言,到一度風靡的焦慮“爆文”,再到疫情之下的“內幕爆料”,這些文章雖然內容各異,但配方如一,目的都是造謠生事、收割流量、賺取利益。“華南海鮮市場供貨商懺悔書”的炮製者自陳,此文帶來的流量使其非法獲利近30萬元,而其加工的過程不過是移花接木罷了。

目前,造謠者已經受到了法律的懲罰,但非常時期蓄意“拱火”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卻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消弭的。在凝心聚力的關鍵時刻,這種人為製造的阻力浪費了大量人財物力,潛移默化中牽絆著“戰疫”大局。

依法嚴懲“網絡水軍”,不僅是著眼抗疫的需要,同樣是織密監督網絡的必須。

“爆文”生意盛行至今,根本上還是因為有市場。有人做過一項統計,人類從直立行走到2003年所創造的知識,總計才5艾字節,而如今每年全球移動數據流量已超過900艾字節。如果說過去是“信息池塘”,那麼今天就是“信息海洋”。被裹挾其間,難免被不實信息迷惑。但吃一塹長一智,大家應當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從。

只要流量變現的邏輯沒有變,流量玩家就不會輕易收手。營造更好的網絡生態,需要方方面面一起努力。日常監管不能滯後,權威發佈不能缺位,廣大受眾保持清醒,多措並舉方能不斷壓縮劣質“爆文”的生存空間,還網絡世界更多清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