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育“沃土” 助力人才長駐

如何培育“沃土” 助力人才长驻

被觀護青少年作為志願者參與老年“防失智”小組活動,與老年人結對插花。

如何培育“沃土” 助力人才长驻

丁安 繪

如何培育“沃土” 助力人才长驻

“銀巢”老人重登講臺。

時間的膠片倒回到2006年,一顆社會工作的種子在甬城大地破土萌芽。

十餘年來,寧波聚焦“政策”“平臺”“人才”,積極拓寬社會工作發展路徑,為有需要的群眾、家庭、社區提供專業化、精準化服務,在促進完善社會服務體系、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引領社會向上向善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目前,全市持職業水平證書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有6497人,分佈於社區服務、社會救助、公益慈善、防災減災、心理健康、矯治幫教、青少年事務等多個與社會服務和社會治理密切相關的領域。

誠然,作為一項國家職業制度建設,社會工作發展至今只有十餘年,專業社會工作的資源投入規模還較為有限,社會工作的認知度還不是很高,社會工作者的成長“沃土”需要進一步培育。

■社會工作 服務民生傳遞溫暖

電影、園藝、彩虹跑……這些聽起來時尚、有趣的事兒,不僅僅只是休閒娛樂,對於鄞州區的被幫教青少年而言,它們共同組成了一條充滿奇趣的觀護之旅,它源於鄞州區三益社會工作師服務中心(以下簡稱“三益”)的守“未”者們自主研發的幫教計劃。

這是一條專屬於被觀護青少年的,以尊重為基礎,以專業方法為手段,以青少年充分參與為路徑,以資源鏈接為紐帶,以人和環境的良性改變為目的的特色幫教之路。

小王、小劉(文中所涉及本項目案主均使用化名)等5名同學在去年9月走進“三益”,因為偷盜摩托車面臨半年的觀護期。“三益”的社工師們對5名青少年開展家庭走訪和個案會談後,發現他們法律意識淡薄、責任擔當不足,都喜好打遊戲、聊天、看電影。

在第一次小組活動時,社工師們與他們共同組建起守“未”者聯盟,其後以“守衛正義,綻放青春”為主線,以“選擇”“影響”“正義”“蛻變”等為主題開展小組活動,通過遊戲體驗、電影賞析、模擬法庭、敘事重構等方法使5名青少年“面對錯誤與挫折的過去”“接納正確的思想和認知”。同時,以豐富多彩的公益活動,如牽手失智高危老人共同在園藝中感受色彩的活力與生命的能量,牽手同齡夥伴在彩虹跑中釋放青年人的朝氣,讓他們“回頭走向溫馨的家庭與社會”,並最終“綻放獨具一格的青春”。

小華剛開始時有些排斥,也不愛說話,現在非常活躍,經常在專為他們組建的“超能勇士”群裡發問;小王,開始總喜歡在小組活動中帶著大家“跑偏”,現在已成為社工師的好幫手;小劉的狀態,在家人看來,完全變了個樣,積極向上。

在鄞州,有這樣一個社會工作服務機構,致力於挖掘有一技之長的健康退休老人,通過增加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度來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為他們搭建再次發光發熱的平臺,創造有溫度的養老家園。這便是“銀巢未來”積極養老綜合服務平臺。

平臺源自2015年的“銀巢積極養老公益項目”,2017年10月9日正式註冊,最先落戶於鄞州鍾公廟街道繁裕社區。

“銀巢”創始人李靖慧在大學擔任社區志願者時發現,一位老奶奶經常在教室後門張望,溝通後才得知老人叫薛燕芬,是一名退休的小學語文老師,退休後閒下來,隔三岔五來教室跟著上課老師寫字。薛燕芬的現狀觸動了李靖慧。

於是,她創辦了“銀巢”,經過四年的堅持,“銀巢”與鄞州區40多家社區實現戰略合作,和鄞州區各所高校也建立了密切合作關係,開展活動2500餘次,服務老年人20000多人次。

薛燕芬是“銀巢”的第一位教師,一年內為社區小朋友授課200多次。她每週按照課表教孩子們學習簡筆畫、點評批改作業,累積服務時間存入“時間銀行”,根據自身需求兌換生活補貼或居家養老服務。

目前,“銀巢”在寧波市各地成立了公益基地,幫助2800餘名老人重新站上講臺,為7300名青少年搭建了書法、象棋等第二課堂,受益人數超過10萬人次。

針對不同社區的不同需求,“銀巢”打造專屬的社區養老項目,提供精細化課程設置、精準化活動執行、規範化後期管理等“科學+溫度”的專業養老服務。通過挖掘培養社區老人成為服務者,解決當下社會教育、技藝傳承、公益活動等資源短缺問題,將老年大學“搬進”社區,解決老年人上課“最後一公里”問題,滿足老年人精神養老追求,把公益觸角、視野延伸輻射到社區的弱勢群體,撬動公益資源鏈有效傳遞,幫助外來務工人員、殘障人士、中年失業者等群體樂享生活。

“因為失去了兒女,我們經受著常人無法感受的痛苦和心理壓力,但是你們讓我們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你們的努力穩定了我們的情緒,給了我們信心。”這封感謝信來自一個特殊群體——寧海躍龍街道失獨家庭。

躍龍街道濱溪社區“彼岸方舟,別樣夕陽”失獨家庭關愛項目實施兩年來,在專業社會工作者和志願者的努力下,已有效幫助了街道35戶失獨家庭。

幾年前,獨子突然離世,傅師傅很憂傷。其間,妻子又因為中風住院,行動不便。重壓之下,傅師傅產生了厭世念頭。社會工作者小何得知這一情況後,通過專業方法實施個案幫扶,多次上門交流溝通,傅師傅漸漸打開心扉,雙方建立了信任。

社會工作者積極鏈接資源,幫助傅師傅和妻子享受到計生獎扶政策、特殊家庭醫療保險以及家庭醫生簽約;在傅師傅妻子出院後,協助辦理報銷,並通過“微心願”給他們申請了柺杖等生活物資。

通過一年多的努力,傅師傅慢慢走出陰影。他給社區送來一面錦旗,表達感謝。

為了達到更好的幫扶效果,社會工作者邀請失獨家庭參加小組活動,通過組員之間開放、平等的互動分享,形成一定的支持網絡。現在,他們自發建立了微信群並相約結伴旅行。

社會工作者、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已成為寧波公共服務領域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就在這些年,我市各地的社會工作者運用專業方法,解決了小區停車位整治、便民設施添置等民生事宜,也為殘障人士、困境兒童等群體建立社會支持體系,幫助他們更好融入社會。

在2018年,全市投入上千萬元,開展專業服務項目300餘個,社會工作者實施個案、小組、社區服務3000多次,服務群眾2萬餘人次。

■職業化建設頗具規模 成長路上有待解之題

社會工作,人才亦是第一資源。

近些年,我市以著力培養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為重點,逐步構建起綜合文件為引領、相關配套政策為補充的相互銜接、多方聯動的政策體系。

2014年,我市出臺綱領性文件,把社會工作人才納入重點人才範疇,制定社會工作人才發展規劃,構建了涉及社會工作者職業資質、教育培訓、評價考核、薪酬激勵、崗位設置、政策保障等的制度框架。

2018年,《寧波市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發展三年行動規劃(2018—2020年)》出臺,明確了我市專業社會工作的發展目標和實踐舉措。也正是在這一年,我市將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列入市人才分類目錄。

有用武之地,方能盡展才華。寧波採取行業覆蓋、基地示範、中心孵化、崗位開發等措施,搭建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成長平臺和發展空間。

從2016年開始,寧波持續開展社會工作示範基地創建,在民政、衛生、工會、婦聯等領域選樹一批實務成果明顯、具有示範引領作用的社會工作服務單位和組織。其中,城鄉社區17家,社會組織6家,企事業單位7家。

2013年以來,全市各級財政、福彩公益金共投入2600萬元建設三級社會組織服務平臺,扶持發展各類本土專業社會工作機構,吸納和鍛鍊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創業創新。我市還依託省級社會工作培訓基地——寧波廣播電視大學,每年對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進行知識更新;浙江萬里學院獲批開設“社會工作”專業,實現市縣本地高校社工專業“零突破”;依託市社會工作協會、寧波市民康醫院、寧波市社會福利院(光榮院)、鄞州區劃船社區等載體,為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提供實踐機會。

誠然,成長,不可能一蹴而就。和國內許多城市一樣,我市社會工作存在不足,專業社會工作的資源投入規模還較為有限,社會工作者的成長“沃土”需要進一步培育。

“跟最初相比,公眾對社會工作的接受度有了一定的提升,但總體來說還是一知半解。”一位社會工作者直言,“有的將社會工作等同於社區工作,有的認為社會工作者就是不收取任何報酬的志願者。”

由於認知度不高,社工專業相對處於被忽視的尷尬地位。據瞭解,省內各大高校的社工專業舉步維艱;在政府和事業單位層面,面向社會工作專業招聘的崗位也很少。而事實上,社工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與很多崗位幾乎無縫鏈接。加上省內、市內社會工作機構發展相對滯緩,直接影響了社工專業的招生和就業的專業對口率,也間接影響了人才隊伍的發展和壯大。

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承擔了社區大量的社會服務,彌補了基層社會治理力量的不足。不可否認的是,多數民生保障、社會治理、公益慈善等領域的服務,需要專業人士參與、專業人士施行,大量開支的是人力成本。但目前,政府購買服務沒有細化種類,在人力成本、機構運行經費部分被限制。

此外,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機構、社會組織服務的立項小而散,各購買主體之間各自為政,還未形成塊面效果、整體效應。

■時代賦予新機遇 接續奮鬥 未來可期

雖然存在不足,但新形勢賦予了社會工作巨大的發展空間。

2019年中央政府工作報告提到,加快發展社會事業,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持社會力量增加非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

那麼,如何進一步完善政府購買社工機構、社會組織服務?有專業人士建議,細分購買服務的種類,對於涉及服務類的項目,應重點支持人力成本的開支;可以推出購買崗位,解決基層社會救助領域服務專業人才的問題。對於一些重點領域或社會急需解決的問題,可以實行一次購買、服務3年的措施,確保項目落地見效。

“現在,實施政府購買社會工作崗位、社會工作項目的部門還非常有限,希望能有更多的部門參與進來,共同促進社會工作向各領域延伸。”一位社會工作者說。

一些專業領域的社會工作者很急缺,又很難找,比如為散居社區的精神障礙患者提供康復服務的專業人才。目前,我市專業的社會工作者,絕大多數分佈在民政系統和城鄉社區,像醫療、司法、禁毒等專業領域的社會工作者還比較缺乏。

人才隊伍要成長,良好的社會工作環境要創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上海市東方醫院、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等在2000年前後成為國內引入職業醫務社工的先行者。2012年,上海市多部門聯合發文,明確規定所有醫療機構應設立社工崗位,大力推進醫務社工隊伍發展。目前,醫務社工不僅覆蓋上海市所有二級、三級公立醫院,還進入數十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介入臨終關懷、老年照護等工作。此外,上海市各大醫院設立社工部,在醫院評價體系指標裡有沒有醫務社工和社工部已被列為考核標準。

廣州是最早引入司法社工參與社區矯正工作的城市之一,起步早、政府支持力度大。2015年,廣州市政府審議通過了《廣州市司法社會工作項目體系建設實施方案》,為司法社工參與社區矯正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經費支持。廣州先後培育了20多家社工機構參與社區矯正,市區兩級政府購買服務的經費每年有3000多萬元。目前全市基本實現了每個司法所配備1至2名司法社工的目標,極大充實了基層社區矯正工作崗位。

在香港,社會工作領域“整筆撥款”津助制度有個特色,是社會福利署不會再以微觀管理和資源投入控制來監察非政府機構的事務,非政府機構可以靈活、自主的方式調撥資源,包括自行制定人手編制、薪酬水平及個別開支項目所需投入,以符合成本效益的方法提供合適的服務,並適時滿足社會不斷變化的需求。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廣泛,社會工作者的作用、價值、不可替代性會日漸增強。在時代機遇的呼喚下,在眾人的努力下,有理由相信,社會工作將為我市“名城名都”建設、和諧社會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記者 王佳 通訊員 梅薇

圖片由鄞州區社會工作協會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