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允许还有人不知道林语堂有多“宝藏”!宝藏男孩林语堂

今天是林语堂先生的逝世纪念日,作为苏轼的迷弟,林语堂自己也是一个妙人。

如果说他跟东坡先生有相似之处,那就是对生活乐趣和中华文化的极致热爱。


他出生于福建龙溪,父亲是基督教会牧师,自小接受了两种不同的文化熏陶。


林语堂曾为自己做了一副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他的文章中有源自中华文化的传承,也有他对个人主义的倡导。这种文化的融合,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他“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中。

林语堂说:“要真正了解一个人,只要看他怎样利用余暇时光就可以了”。今天一起来看看,私底下的林语堂是个什么样的人?

读书界的“痴先生”

作为横跨中西文化的作者,林语堂曾两次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其用英文写作的《生活的艺术》占据美国畅销书排行榜首52周,再版40余次。

林语堂能够成为一代作家,一半来自天赋,另一半则来自林父的悉心栽培。

作为乡村牧师的林父自己开了私塾,每天早上摇铃把孩子们聚起来,摇头晃脑教他们读四书五经,同时还鼓励他们读《茶花女》《福尔摩斯》这种西方名著。

8岁时,林语堂说长大后要当作家,偷偷写了一本教科书,隔一页是课文,一页是插图,后来被大姐发现了,全家的兄弟姐妹都背下来其中一首诗:

人自高,终必败;

持战甲,靠弓矢。

而不知,他人强;

他人力,千百倍。

他曾在文章中写过这件趣事,自己调侃到“我好难为情”。

后来17岁的林语堂去了上海圣约翰大学,有次他一个人倚着栏杆沉思。同学以为他想家了,想要安慰他,谁知他皱眉道:“梁启超为什么成了今天的梁启超?”

原来,他刚看了《饮冰室文集》,对梁启超很是佩服,所以在栏杆旁思索,同学哭笑不得。

林语堂平时上课吊儿郎当,有时间总是跑到图书馆看书,但天赋异禀的他依然以高分毕业,成为当时校园里有名的才子,得到了很多女生的青睐。其中就包括林语堂的夫人。


我不允许还有人不知道林语堂有多“宝藏”!宝藏男孩林语堂


不过因为圣约翰大学是西式教育,让他忽略了传统国文的学习,特别是后来到北平任职后,他自嘲到竟然不知道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于是,林语堂开始广泛阅读古书。从《红楼梦》到《四库全书》,后来甚至可以谈论古本。

在看到苏轼的作品后,林语堂啧啧称奇到:“看过苏轼的作品,就像是见过苏轼画的墨竹图一样,墨迹灿然,好像是一个小时前才完成的”。

为了膜拜自己心中的苏轼,林语堂还专门写了一本《苏东坡传》,用尽了他毕生的溢美之词来描述这位大才子。


在《读书的艺术》一文中他还称赞黄庭坚的读书观点:“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在林语堂看来读教科书不是真正的读书。读一部小说概论,不如读《三国》、《水浒》;读一部历史教科书,不如读《史记》。

读书是一种优雅和风味,而不是为了“改进心智”,这种对读书的极致追求,如痴如醉,是林语堂没错了。


热爱发明“林迪生”

林语堂曾经也是一个善变的小孩,虽然一开始说要成为作家,不过后来接触过西方文明后,他就改变了计划。


“我第二次接触西方文明,是我第一次看见汽船上蒸汽机的动作。我当时看得着了迷,呆呆的默然不语。

后来在学校,看见一个活塞引擎图,自然充分了解。从那时起,兴趣始终是在科学上,很想以后做个物理教员。

有人问我长大之后要入哪一种行业,我的回答是做一个英文教员,做一个物理教员,开一个“辩论”商店。”

不过林语堂可不是只会说说而已的人。


童年的林语堂曾发明过治疗外伤的“好四散”;小学学到了“缸吸管”的原理后,就想发明一套自流灌溉系统,不过后来失败了。

但是,关于“发明家”的梦想,林语堂从来没死心。

商务印书馆在1919年制造的第一台中文打字机非常笨重复杂,打字员需要经过至少3个月的培训才能上岗。

林语堂早就注意到了缺少中文打字机这个现象,购买各种外文打字机进行研究,拆了又装,装了又拆。

穷尽30余年的心血,终于在52岁那年圆了他的打字机之梦,“明快打字机”诞生了。


我不允许还有人不知道林语堂有多“宝藏”!宝藏男孩林语堂


这台打字机在1952年获得了美国专利。他在新闻发布会上意气风发的说:“这是我送给中国人的礼物”!

不过,研制打字机导致了林语堂破产,妻子廖翠凤每每想起此事都是以泪洗面。

但对于林语堂来说,发明的乐趣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这30余年的发明乐趣,正是他对于生活之乐的追求。

除了“明快中文打字机”,林语堂还绘制过“自动牙刷”的手绘稿、“自动门锁”草图、自动打桥牌机以及给妻子设计的符合人体力学的舒适座椅,林语堂怕是被写作耽误了的发明家!


与人交往率真又坦诚

林语堂这一生中与两个人的交往颇为人说道,其一是鲁迅,其二是他的妻子廖翠凤。从中也可以看出他为人处事的原则。

从吹鲁迅“彩虹屁”,到骂鲁迅“神经病”

林语堂在北大任教时,从胡适的《现代评论》跳到了鲁迅创办的《语丝》周刊。

林语堂、鲁迅两人在当时的文人运动中肩并肩战斗,大写文章骂起当权者。

林语堂还曾发表过一篇名为《鲁迅》的文章,里面全是对鲁迅的“彩虹屁”,他把鲁迅比喻为“白象”,因为大象通常是灰色,用“白象”表明鲁迅的珍贵。

后来,这个昵称还被鲁迅的爱人许广平拿来用。鲁迅也把儿子小名取为“小红象”。


我不允许还有人不知道林语堂有多“宝藏”!宝藏男孩林语堂

前排左起:周建人,许广平,鲁迅;后排左起:孙春台,林语堂,孙伏园


直接导致两人交恶的是“南云楼风波”,鲁迅与当天请客的李小峰因为版税问题很不愉快。

本来这次是和好之宴,没想到有人提起了鲁迅的学生张友松。


当时张友松想办一家书店,并且承诺绝不像李小峰一样拖欠版税,为了拉拢鲁迅,不惜暗伤李小峰,所以鲁迅很忌讳说这件事。

心直口快的林语堂没多想就跟着附和,让鲁迅大为误会,两人在饭桌上吵了起来。

后来,鲁迅还在当天日记中写道:“席将终,林语堂语含讥刺。直斥之,彼亦争持,鄙相悉现。”

林语堂也在自己的日记中写:“八月底与鲁迅对骂,颇有趣,此人已成神经病。”

甚至后来,鲁迅看不上林语堂创办的《论语》《人间世》这类讲究幽默、闲适的杂志,披着马甲骂他是乱世中的隐士,对国家灾难充耳不闻。

林语堂也在自己的文章中反击道:“此种蛮子骨气,江浙人不大懂也。”(鲁迅,江浙人)

直到鲁迅去世后,林语堂写道:

鲁迅与我相得者二次,疏离者二次,其即其离,皆出自然,非吾与鲁迅有轾轩于其间也。吾始终敬鲁迅;鲁迅顾我,我喜其相知,鲁迅弃我,我亦无悔。大凡以所见相左相同,而为离合之迹,绝无私人意气存焉。

虽然,两人最后道不同不相为谋。但我们仍可以从中看到林语堂对于友谊的尊重。当与朋友意见相左时,林语堂没有全盘否定他的所作所为,而是仍然敬重对方。

对爱人一往深情

在与妻子结婚之前,林语堂中意的人是出身名门的陈锦瑞,但由于出身贫寒,陈父不同意这门婚事,于是陈父介绍了巨贾之女廖翠凤。

本来犹豫的林语堂,在听到廖翠凤说“贫穷算不了什么”后,很是感动,下定决心与她结婚。

婚后,征得妻子同意,他一把烧掉了结婚证书,说:“把结婚书烧了吧,因为婚书只是离婚时才用得着。”

后来,林语堂到国外留学,两个人相依为命,妻子维持家事,一分钱掰成两半花,林语堂也在妻子生病时省吃俭用,悉心照顾。

对于这段婚姻,两个人都足够深情和坦荡。

尽管婚后生活清贫,但林语堂却觉得“只有苦中作乐的回忆,才是最甜蜜的回忆。”

林语堂说:“婚姻并不是以善变的爱情为基础的,而是爱情在婚姻中滋长,男女互补所造成的幸福,是可以与日俱增的”。


我不允许还有人不知道林语堂有多“宝藏”!宝藏男孩林语堂

林语堂为人不像鲁迅一样性格如此刚烈。但他在与人交往中,自有自己的用情至深。

幽默大师靠面相给学生“打分”

崇尚闲适、幽默的林语堂曾把英文的“Humour”对译为中文的“幽默”,使幽默一词在中国迅速流行开来。


这对中国幽默文学的异军突起起了很大作用,并被谑称为“幽默大师”。

而作为幽默大师,林语堂平时生活里也喜欢开开玩笑。

有一次纽约的林氏宗亲会请他做演讲。本来林语堂不喜欢搞这种活动,但碍于情面,只得答应了。

林语堂不想吹所谓林氏宗亲“祖上业绩”,于是灵机一动说的:

“我们姓林的始祖,据说是商朝的比干丞相,这在《封神榜》里提到过;英勇的有《水浒传》里的林冲;旅行家有《镜花缘》里的林之洋;才女有《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另外还有美国大总统林肯,独自驾飞机越大西洋的林白,可说人才辈出。”

演讲完毕,在场人纷纷鼓掌喝彩,明白人一听就知道林大师是借用虚构的人物开了一次玩笑,幽默又不失风度。

还有一次,他到台北一所学校参加毕业典礼,前面几位发言人都发表了长长的演讲,轮到他说话时已经12点半了,大家都饥肠辘辘。

于是,他上台后说道:“绅士的讲演,应当是像女人的裙子,越短越迷人!”一句话就结束了发言。

对于教学上,林先生也有自己的“幽默法则”。

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职英文教员时,林语堂不给学生考试,搞了一套 “相面打分”:


到期末评定学生成绩时,他拿着学生花名册依次叫名,来他面前 “相面”,他就根据学生面相一一判分。

据学生回忆,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公正程度远远超一般以笔试命题考试计分的方法,同学们心中无不信服。


我不允许还有人不知道林语堂有多“宝藏”!宝藏男孩林语堂

林语堂在自己的《八十自叙》中说:


“并不是因为我是第一流的幽默家,而是在我们这个假道学充斥而幽默则极为缺乏的国度里,我是第一个招呼大家注意幽默的重要的人罢了。”

生活中自在快乐

有人曾问林语堂:“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要不要有人生的追求?”他平静答道:“自在与快乐”。

林语堂曾在文章中谈到人生至少有三十个快乐时刻。

我所认为真快乐的时候,或在一个夏天的下午,天边拥起乌云,知道一阵七月的骤雨就要在一刻钟内落下来。


可是雨天出门不带伞,怕给人家看见难为情,连忙趁雨未降下的时候,先跑了出去;半途遇雨,淋得全身湿透,告诉人家,我中途遇雨。

这和苏轼的“一蓑烟雨任平生”有异曲同工之处,对生活之乐有着最朴素的追求。

他还崇尚烟酒茶,在他看来这是帮助我们享受空闲、友谊与社交的方式。他觉得饮酒最令人开心的就是行酒令、谈天说地。


我不允许还有人不知道林语堂有多“宝藏”!宝藏男孩林语堂


饮食对他来说也一种乐趣:

“中国人如若不在饮食之时找些乐趣,还能在什么时候找到寻乐趣呢?”


有一次半夜起来饿了,林语堂自己跑去厨房吃了五个鸡蛋和两片薄饼。他自诩有惊人的消化力:“我的肚子里,除了橡皮以外,什么都能消化的。”

晚年来到台湾后,林语堂曾写下《来台后二十四快事》。

其中一则是:“初回祖国,赁居山上,听见隔壁妇人以不干不净的闽南语骂小孩,北方人不懂,我却懂。不亦快哉!”

“偷得浮生半日闲,可抵十年尘土梦”,虽然身处乱世,曾生活窘迫,漂泊他乡,但于生活中学会忙里偷闲,得空去享受生活的馈赠

,这正是林语堂生活中的自在之乐。


我不允许还有人不知道林语堂有多“宝藏”!宝藏男孩林语堂


对个人爱好自由追求;与人交往保持豁达、尊重的态度;于生活朴素之乐的自在享受,让林语堂成为20世纪里最具有逍遥精神的中国人。

他虽身负民族苦难,但我行我素、率真可爱。用他的话说就是:顺乎本性,就是身在天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