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楣”的來歷

去年12月,杭州著名導遊小黑老師在婺源上課的時候,在篁嶺的曹氏宗祠(婺源民俗展覽館)門口,拍了一條抖音,其中就說到旗杆石,說這個和“倒黴”這個名詞有關。

“倒楣”的來歷

南宋詞人辛棄疾在《賀新郎·用前韻再賦》中有這麼一句話:“嘆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俗話說,林子大了,什麼鳥兒都有;年紀大了,什麼事兒都有。不要說攤上個身體抱恙,命途多舛什麼的,就是碰上個囧事糗事,我們也不免糟心,直呼“倒黴”!可你知道嗎?在中國古代,“倒黴”這個詞兒可不是這樣寫,也不是這個意思哦。

科舉考試名落孫山那就真的“倒楣”了?

這就得先從科舉考試說起了。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經歷了“世卿世祿”制、察舉制與徵辟制、九品中正制,直到隋唐時期才開啟了延續1300年的科舉考試製度。經過了歷朝歷代的發展和完善,這制度到了明代已經達到鼎盛時期。朝廷對科舉高度重視,方法之嚴密超過了以往,同時也形成了完備的制度,共分為院試(即童生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四級考試。

“倒楣”的來歷

“學而優則仕。”對於古人來說,讀書是做官的途徑,做官是讀書的目的。如若能登科及第,金榜題名,那就誠如詩人孟郊的《登科後》詩中所言,“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誰不想“頭戴金花烏紗帽,身穿大紅蟒袍,手捧欽點皇聖詔,足跨金鞍朱鬃馬,前呼後擁,旗鼓開路,歡聲雷動,喜炮震天,遍街張燈結綵”?那簡直就是成為“高富帥”,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的節奏啊有木有!

“倒楣”的來歷

可是自古以來“逆襲”之路都並非好走。那時,明朝的“八股取士”嚴重地限制了讀書人的才智發揮,加之考場舞弊之風甚盛,所以中舉是極其不易的。因此,舉子們在臨考之前一般都要在家門前豎起一根旗杆,稱之為“楣”。杆上高懸大旗,上書一個“捷”字,裝點門楣,以圖吉利。

如果京試高中,那旗杆照豎不誤外,還要另豎黃杆,升黃旗,高調得很。反之,名落孫山之家只好乖乖地把原來門前的旗杆放倒,這就是“倒楣”了。比如明代著名散文家歸有光,落第八次,寒窗十五載,直到三十五歲時才以第二名中舉。而同朝代的李時珍落榜三次,最後他決定不幹了,棄官從醫,成就了一部傳世的《本草綱目》。

“倒楣”的來歷

江南多雨“楣”成“黴”

那好端端的“倒楣”怎麼會變成“倒黴”了呢?《說文解字》曰:“楣,屋邊聯也。齊謂之簷,楚謂之梠,秦謂之楣。”它本來是指門上的橫木,此處表示的是高杆。上面講到的“倒楣”一詞後來就演變成了浙江省台州市的方言,被浙江一帶的人們用來指遇事不利或運氣不好。”比如魯迅在《花邊文學·清明時節》中就有寫道:“他掘開宋陵,要把人骨和豬狗骨同埋在一起,以使宋室倒楣。”而茅盾的《子夜》也有提到:“別項生意碰到開火就該倒楣,做公債卻是例外。”這兩位文學大師就是土生土長的浙江人。

“倒楣”的來歷

但我們知道,江南地區多雨潮溼,要是遇上個倒黃梅的天氣,那儲存的幹鹹食品就更容易發生黴變,只能倒掉,所以也叫“倒黴”。恰好“楣”與“黴”同音,且“黴”字亦有壞運氣的意思,因此“倒楣”就慢慢地變成了“倒黴”。

後來,這個詞被愈來愈多的人用於口語和書面,直到現在。於是,“倒楣”與“倒黴”成為了異形詞。2001年12月19日,教育部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發布了《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將其統一規範使用為“倒黴”。

“倒楣”的來歷

看來“倒楣”這個詞也是挺“倒黴”的,好端端地就被逆襲了,最後還被棄用了。可見,詞語也有它們自己的命運。不過,多積累些知識常識總歸有好處的。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曉人和,審時度勢,順應天時,那自然就會遠離“倒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