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梅州人被譽為“明星教父”,周潤發、劉德華等都是他的學生

人物簡介

鍾浩,祖籍廣東梅縣,出生於印尼,曾是華僑大學1962級藝術系的學生。1972年赴香港,曾執掌香港無線電視臺(TVB)藝員訓練班(即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長達26年之久,曾擔任TVB的舞蹈主任,香港小姐選舉舞蹈監督及舞臺總監等職,併兼顧TVB藝員訓練班的身段、形體訓練等。周潤發、梁朝偉、劉德華、郭富城、周星馳、劉嘉玲、吳君如等香港娛樂圈鼎盛時期幾乎所有演藝明星皆出自其門下,因而鍾浩在香港被譽稱為“

明星教父”。

擴展閱讀

【東南早報】他們都是華僑大學的徒孫

發佈時間:2010-10-27

你知道嗎?周潤發、梁朝偉、周星馳、劉德華、郭富城、劉嘉玲、吳君如……這些紅遍大江南北,香港娛樂圈中堅力量的人物,竟然都是華僑大學的徒孫?沒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老師——被稱為“明星教父”的華大1962級藝術系的學生鍾浩。

2010年11月5日是華大50週年校慶的日子。早報教育週刊記者近日連線鍾浩先生,為大家揭開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熱血青年歸國學藝

與華大結緣

當記者撥通了遠在香港的鐘浩先生的電話時,聽筒那頭傳來的是一個溫文爾雅的輕柔聲音,絲毫感覺不出他已是73歲高齡的老人。在採訪過程中,鍾浩顯得很健談,也很真誠。談吐中顯現其開朗豁達的個性,以及廣博的學識和涵養。

在香港娛樂圈,鍾浩有著輝煌的經歷,他曾執掌香港無線電視臺(TVB)藝員訓練班長達26年之久,曾擔任TVB的舞蹈主任,香港小姐選舉舞蹈監督及舞臺總監……很多當紅的影星都曾是他的學生,劉德華曾向他學習形體課;郭富城是他主管的TVB舞蹈組主要舞蹈藝員;曾是TVB藝訓班舞林高手的黃日華,也受過他的指導;鍾浩還為沈殿霞和鄭少秋排過賀歲歌舞節目……

這樣一位“明星教父”又是如何與華僑大學結緣呢?祖籍廣東梅縣的鐘浩出生於印尼,很早就與舞蹈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在唸書期間,就喜歡舞蹈,成為學校的舞蹈骨幹。1953年,鍾浩十六歲,在雅加達唸書期間,就積極參加了當地的舞蹈班。

1960年,正值海外華僑子弟“回國升學熱潮”湧現,懷著滿腔愛國熱誠的鐘浩毅然從印尼歸國。本想當個翻譯家的他,因為對舞蹈的業餘愛好,再加上“當時祖國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志願”,進入華大藝術系接受正規的舞蹈學習和訓練。

當時的華大藝術系設在北京,直接由中僑委領導,曾經為國家多個部門接待外賓演出,藝術水準可與東方歌舞團媲美,因此有“小東方”的美譽。其創辦傾注了中僑委主任也就是華僑大學首任校長廖承志的一番心血,他為藝術系配備儘可能好的師資和設施。當時的不少名家,如作曲家時樂蒙、表演藝術家陳強(著名笑星陳佩斯的父親)、著名舞蹈編導李承祥、聲樂家錢瑛、散文家楊朔、芭蕾舞蹈家石聖芳,以及中央歌舞團、中央歌劇舞劇團的編導及著名演員,都先後到華大藝術系講學或授課。著名舞蹈家戴愛蓮,還擔任華大藝術系的藝術顧問。

機緣巧合進入TVB

劉德華學得快

郭富城很全面

成“明星教父”

原本,鍾浩以為自己會在華大藝術系順利學習至畢業,併成為“小東方”歌舞團的一員。然而一場“文化大革命”的到來改變了一切,鍾浩被迫中斷了學習生活,被下放到農場。直到兩年之後,通過申請他離開大陸到了香港。

鍾浩於1972年到達香港,當時在香港播得正火熱的綜合性文藝晚會“歡樂今宵”,急需文藝方面的人才。而那個時候的香港是大家眼中的“文化沙漠”,很難找到適合的人。偶然的機會,通過朋友介紹,鍾浩走進了香港無線電視臺。

憑藉紮實的舞蹈功底,再加上靈活變通,適應能力強,鍾浩很快在無線電視臺站穩腳跟,並大展拳腳,獲得重用,一做就是26年。在這期間,他曾任舞蹈組主任,為介紹及推動中國舞蹈不遺餘力。此外,他還兼顧TVB藝員訓練班的身段、形體訓練等。在TVB的26年,鍾浩負責了26屆藝員訓練班。剛進TVB時,正趕上週潤髮那一屆藝訓班,後來又先後有劉德華、黃日華、梁朝偉、劉嘉玲、郭富城等人進來。1996年鍾浩離開TVB時,正好又趕上了古天樂那一屆。

在他腦海中,這些曾被他稱為“小年輕”的巨星們,都給他留下很深的印象。

劉德華學得快

郭富城很全面

當時參加藝員培訓班的人大部分年紀都很小,有的是高中剛畢業,有的甚至還要爸媽帶著去。“他們是很好動、很活潑的一群人,但是上課都不會鬧,全盤投入,很認真。”

說起藝員培訓的那段時間,鍾浩仍深受感動。“當時的學員們很苦,要學的東西很多,現代爵士舞、中國古典舞、耍刀弄槍的北派戲曲藝術……我們的形體課一般上一個半小時,夏天的時候上課最難受,很多人都是汗流浹背,但他們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

在鍾浩教過的眾多學生中,劉德華雖然沒有舞蹈功底,但也是學得比較快,因此演起古裝來很順,感覺比較好。而當今的亞洲舞王郭富城在當時就已經開始嶄露頭角了。說起來,鍾浩也可算是郭富城的伯樂,郭富城從舞蹈訓練班畢業後,在鍾浩主管的舞蹈組裡當舞蹈藝員。老師們感覺到他各方面條件比較好,經過商量之後,鍾浩將其推薦到了藝員科,郭富城從此走上表演之路,由一個舞蹈藝員轉為全方位的藝人。

以前每期藝員培訓的時間是一年,學半年後就適當的有些實習,在TVB自拍的一些劇裡跑龍套,香港叫“茄哩啡”(源於英文的Carefree)。每個訓練班學員都有過跑龍套的經歷,這是一個過程,也是他們的機會。學員們都非常珍惜每一個學習的機會,就算通宵拍戲而自己演的只是一個沒有對白的小角色,他們也認真對待,從不抱怨。現在想來,這些人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光環背後是他們付出的巨大努力。

至今仍與明星學生們

保持聯繫

更令鍾浩感動的是,如今光芒四射的大明星們,不論臺前幕後、為人處世還是一貫的謙遜有理,香港學生的尊師重道更是為他所津津樂道。

雖然已經退休多年,但鍾浩仍和當年藝員培訓班的學生們保持著聯繫。無線藝員訓練班的同學有一個組織叫藝進會,每年都會組織一場大型慈善活動。在節目準備上,他們還會請當年訓練班的老師過去再給指導指導,協助他們。另外,每年元旦或除夕晚上,藝進會也都會搞一個聯歡晚會,大家見見面聯誼一番。周潤發一直都是這個會的榮譽會長,偶爾也會來參加活動,但他是大明星,比較忙,所以來的次數不多。

“這些學生只要一有喜事,在香港擺喜宴,都會邀請我們這些老師參加。”鍾浩最近就參加了商天娥的婚禮,商結婚當天,當年同期的同學劉嘉玲、曾華倩、吳君如、劉青雲等人都有出席,那一晚就好像是第12期訓練班的20週年聚會。雖然與他們不在同一桌,但這些大明星們都有過來打招呼聊天,絲毫沒有一點明星架子。

不管過去,還是現在,鍾浩都還關注著學生們的作品。他說他經常將TVB以前的經典劇集再翻出來重溫。

老藝人比新人

功底更紮實

鍾浩在無線的那些年,正是TVB的鼎盛期,被譽為“港星搖籃”的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成為香港演藝圈的培訓基地。不止上面提到的一些巨星,杜琪峰、關錦鵬等大導演也出自這個訓練班。其打造的“無線五虎將”讓劉德華、梁朝偉、黃日華、苗喬偉、湯鎮業成為TVB當時的“搖錢樹”,也讓觀眾們第一次見識到了偶像的力量。

TVB製作的《霍元甲》《射鵰英雄傳》等電視劇當時在內地的播出還引發了萬人空巷的盛況,至今仍被一代人奉為“經典”。對內地觀眾而言,TVB就是《霍元甲》《楚留香》《射鵰英雄傳》《上海灘》《大時代》《天地男兒》《金枝欲孽》等一系列優秀電視劇的代名詞。

說起現在的TVB,鍾浩說,現代的時代快速發展,跟以前追求精益求精不大一樣。如今藝員培訓的時間都只有半年,而課堂知識學習只佔了3個月,就進入“實習”,開始拍戲了。雖然說實踐很重要,但是理論和基礎還是必不可少的。很多進了培訓班的人,都只是剛剛入門,還未能真正理解其中的東西就結束了。

而相比現在一些年輕人,那時進入培訓班的人,學習都很刻苦,從不埋怨,態度端正積極,每個人心中都會有成為明星的理想,但是不會想著一步登天,而是踏踏實實地走好每一步。

近年來,TVB颳起一股老藝人回巢風,退隱許久的苗喬偉、呂良偉、戚美珍、曾華倩等人紛紛復出拍劇。鍾浩評價說,老藝人的功底紮實,因此就算這麼多年沒拍戲,如今復出仍不失水準。他特別提到,苗喬偉的戲越演越好,比起以前“五虎將”的時候演的小生角色,如今的角色更適合他,更成熟、更能體現他的內在。

在採訪的最後,鍾浩告訴記者,今年是華僑大學50週年校慶,他們1962級藝術系的老校友們也獲邀回校參加慶典,屆時散佈於世界各地的老同學們將齊聚華園,“這是一次很有意義的聚會,當年我們都是在北京學習,沒有來過學校本部,也算是我們最大的遺憾。雖然我也有幾個朋友在泉州,平時也會通過媒體瞭解泉州,但這次是我第一次踏上泉州的土地,我很期待11月4日的泉州之行。”鍾浩說。他還通過早報表達了對華僑大學50週年校慶的祝福之情,希望華僑大學越辦越好,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

(張羅應、喬木對本文亦有貢獻)

相關鏈接

明星教父工廠——華大“小東方”

1958年,中僑委抽調北京、廣州、集美三所華僑補校的業餘宣傳隊,組成中央僑委、全國僑聯福建前線慰問團演出隊,這就是華大藝術系1962級的前身。1962年,在華僑大學校長廖承志的全力支持下,華僑大學成立藝術系,演出隊歌舞班同學全部直升藝術系,並招攬僑界優秀文藝青年人才加盟。這個團體曾為國家多個部門接待外賓演出,並被安排與多個外國藝術團體交流,因其出演的節目可與東方歌舞團媲美,而有了“小東方”的美譽

從這個集體走出的學生,有的留在了大陸,有的去了港澳臺地區,甚至國外,在文化、藝術、貿易、旅遊、保險等行業做出了斐然的成績。尤其是在香港,華大藝術系1962級貢獻卓著——他們在上個世紀70年代的香港辛勤耕耘,悉心育苗,在這片文化沙漠上澆灌出一片文化藝術的綠洲:

鍾浩,在香港無線電視臺任職26年,負責藝員的形體訓練,周潤發、梁朝偉、劉德華、郭富城、周星馳、劉嘉玲、吳君如……香港娛樂圈鼎盛時期幾乎所有演藝明星皆出自其門下。

劉素琴,任香港麗的電視臺、亞洲電視臺、藝員訓練學院舞蹈導師、總監近20年。

陳靜德、葉秀芳是香港聲樂、形體名師,影星李麗珍、莫少聰等都曾登門學藝。

劉素琴、林彩蘭與鍾浩一起為最具知名度的香港校際舞蹈節和全港公開舞蹈比賽擔任評判達25年之久……

留在內地的同學,也成績斐然:

遊國屏任廣州市歌舞團副團長,率團到世界各地演出。

黃秀芬是北京市政協委員、國家高級舞蹈教師,章子怡、陶金是她的愛徒……

毫不誇張地說,華大“小東方”堪稱明星教父工廠,對香港40年來的文化建設功不可沒。

名詞解釋

●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

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由香港無線電視臺(TVB)開辦,主要為無線電視訓練演藝人才,當中不少較早期的學員現已成為今日在香港以至華人演藝界獨當一面的巨星,如周潤發、梁朝偉、周星馳、劉德華、郭富城、鄭伊健、甄子丹、古天樂、吳鎮宇、劉青雲、吳君如、劉嘉玲等,是名副其實的“造星工場”。

●藝進同學會

藝進同學會(Artiste Training Alumni Association)成立於1988年,是香港一非牟利組織,該會宗旨是藉此會把無線電視藝訓班的畢業同學聯繫起來,並希望能以藝能演技促進同學間的關係和互愛。

1988年三四月間,藝進同學會的概念首次出現。緣於幾個TVB藝員訓練班同學偶遇閒談間,發現十多年來在TVB藝訓班出身的同學各有所成亦各有各忙,鮮有機會聚首一堂,留在演藝界發展的同學如是,而對於其他已脫離演藝行列,轉投其他行業的同學,更難與同學相會,於是建議組成一個學友會,選擇一些日子,大家抽空到會,聯絡感情。於是,便成立了藝進同學會。

●華僑補校

新中國成立伊始湧現的海外華僑子弟“回國升學熱潮”,為了迎接這一熱潮而專門成立的第一所學校——最初的全稱為“北京歸國華僑學生中等補習學校”(簡稱“補校”),由辛亥革命老人、中僑委主任何香凝題寫校名,成立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兩週年前夕。隨後,由於回國僑生逐年增多,北京補校無法接納,又先後成立了廣州、廈門、昆明、武漢、南寧、汕頭等地的補校。補校實際上是作為回國升學僑生進入正規中學、大學的過渡性的搖籃和橋樑。是採用同一校名、招收同一生源、實行同一方針的特殊學校群體,又是由中僑委全額撥付經費、統一領導的僑務系統內獨立核算的教育事業單位。成為新中國早期僑務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