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入不竭动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深化

“最江苏”导读

江苏是全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肩负着为全国探路的职责使命。近年来,江苏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按照计划,2020年江苏要高水平建成创新型省份。回顾这些年的探索,各地各部门积累了哪些实践经验?请关注“最江苏”公众号近期系列文章“聚焦创新型省份江苏”。

江苏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前瞻谋划,紧扣高质量发展“急需”和民生关切“必备”的制度建设,积极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大棋局中当好“排头兵”。围绕高质量发展的“急需”,江苏加快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

从“人才10条”到“科技创新40条”“科技改革30条”,江苏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注入不竭动力。

五年来,江苏着力破解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充分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活力,更好地将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超过11%,15.1%的全球领跑技术分布在江苏。

2019年,江苏省持续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完善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将创新资源引入企业,全省企业与国内近千家高校院所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企业院士工作站等累计超过3000个。着力将研发机构建到企业,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保持在90%左右,其中国家级150个,居全国前列。

科技成果转化探索新机制

科研成果处置权解决难、专利成果运营路径少……面对高校在知识产权运营方面面临的难题,2017年由南京理工大学牵头组建中高知识产权运营交易平台落户江苏并上线运行,成为江苏知识产权运营试点单位中唯一面向高校的运营平台。

以高校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核心和切入点,该平台自主研发的一站式高校专利运营管理工具“专利宝”聚焦专利管理中的检索、价值评估及交易,注重深挖并发挥一站式高校专利运营管理工具的潜能,打造权威的高校知识产权运营管理产品。

上线两年多以来,该平台已经陆续签约高校两百余家,科研专家近四千人,并先后为企业对接技术需求上千次,有效促进了企业与高校间的产学研合作。

“高校是知识创造的主要源头,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高校的创新成果需要通过知识产权运营来实现价值,这也是平台成立的意义所在。”中高知识产权运营交易平台负责人介绍,平台汇聚了高校科技人才、科研成果资源,与企业技术需求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推动产学研合作,服务区域特色产业技术革新与企业创新发展。

聚焦创新型省份江苏 | 注入不竭动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深化

海门工业园区被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标志着园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园区与全国各纺织院校开展合作,全力推进企业科技进步和人才支撑,加速高等院校科技成果在园区的转化,满足家纺产业转型升级对科技和人才的综合需求。

该园区与东华大学建立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成立的叠石桥家纺研发中心开始运行,充分发挥园区产业、环境、政策和东华大学的专业、科技、人才等优势,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为家纺企业提供新品研发和人才培育等服务。

目前,江苏正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下放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提高科技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同时,持续探索开展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改革试点。

科技“放管服”激发新活力

“10月22日晚上8点23分接到矿井回风下山巷道出水的电话后,我和同事当即买了最早的一趟高铁车票从徐州赶去山西介休。”中国矿业大学副研究员王勃,对2019年那场矿井事故的回忆精确到了分钟,“下午3点半到达事故现场,二话不说先下井,井深390多米,下去用了40分钟。”王勃说,如果不及时找到事故原因实施初步治理,将会造成上亿甚至几十亿元的经济损失。

对改革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能放宽的一律放宽,能简化的一律简化,能提速的一律提速”,王勃深有体会,“6000多万元的校企合作项目,1个多月时间就签下来了,效率的确比改革前高多了。”
王勃的故事,是一年来江苏实施“科技改革30条”、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释放人才潜能和创新潜力的缩影。仅2019年上半年,江苏省高校院所技术合同登记就达6092项,同比增长91.27%,其中,高校技术合同登记数增幅225.4%;高校院所技术合同成交额达48.59亿元,其中,科研机构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了11倍。

聚焦创新型省份江苏 | 注入不竭动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深化

江苏“科技改革30条”提出,横向经费管理实行有别于财政科研经费的分类管理方式,允许高校院所自主确定使用范围和标准,不纳入单位预算。纵向课题实行综合预算编制管理,大幅简化科目数量;省级项目可自主调剂全部预算科目,不受比例限制;间接费用的绩效支出奖励给35周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30%。在经费使用环节,扩大了直接费用列支范围,比如允许劳务费中发放退休返聘、编外人员相关费用支出,横向经费结余部分大头归课题组。

“在以前科技经费管理模式下,我们往往要在经费预算、财务报销等环节上消耗过多精力,花费大量时间。”南京工业大学姜岷教授近年牵头承担了多个国家重大项目,这位合成生物学领域的专家,却时常为“怎么花好钱”头疼。
姜教授的苦恼不是个例,许多高校教授是科研高手,却不一定是财务能手,他们在财务管理上牵扯过多精力,束缚住手脚。在此背景下,江苏省“科技改革30条”以科研管理流程再造为突破口,着力提升科研绩效,让科研人员手脚放得更开。
2019年,姜岷教授团队就专门聘请了科研财务助理,“帮我们大大减负了!所需费用还可以从项目经费列支。”灵活的经费使用政策,专业的人员配置,让科研人员从繁琐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可以专心安心从事科学研究。

南京工业大学出台多项举措,推进科研“放管服”,将经费报销的事前审批变为事后监管,简化报销流程,报销审批单据由项目负责人签字即可,不再需要学校领导层层审批。另外,学校还对以市场委托方式取得的横向科研经费与财政来源的纵向科研经费实施区别管理,利用横向科研经费报销招待费、差旅费、会议费等费用时不受相应标准的限制。

区域改革试点推广新经验

2019年10月,在第十届中国国际纳米技术产业博览会开幕式上,江苏省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伊比利亚(苏州)创新中心、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纳米应用技术研究院、苏州纳微先进微球材料应用技术研究所同时揭牌,苏州工业园区再添四大纳米技术创新平台。

这是苏州工业园区加速汇聚全球创新资源的一个生动细节,也是开放创新综合试验的题中之义。2015年10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在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这是继1994年批复开发建设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之后,国务院第二次专门为园区发文。这一极为关键的“第二份文件”,也被认为是指引园区第二个“20年”发展的行动纲领。

如何利用这一优良政策“种子”耕耘出一方产量高、质量好的试验田?苏州工业园区以行动答题,再担探路先锋。4年累计细化实施172项重点改革任务,30项试点经验在省级以上层面复制推广——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园区经验”新的组成部分。

聚焦创新型省份江苏 | 注入不竭动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深化

2017年4月,江苏省发文要求各地结合实际,认真学习借鉴常熟、海安两地试点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经验,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县域科技创新工作迈上新台阶。


以科技综改试点为抓手,常熟市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启动实施国有创投企业管理人员跟投制度,推动1500多家企业与8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紧密型产学研合作关系,加快培育形成1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00家市级以上品牌企业、100家新三板挂牌科技企业。同时积极向上争取,探索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引导全市1314家规上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企业从跟随式研发向领跑式研发的转变。

优秀的载体平台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必备条件。2016年以来,常熟市全力推动常熟国家高新区全面融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支持虞山高新园争创省级高新区,加快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平台市场化改造,重点打造省产研院智能液晶所、北大苏南研究院等4家标志性创新平台,形成科技创新的“强磁场”。

海安深入推进科技创新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为经济稳增长提供科技支撑。海安从加大平台建设力度、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大科技金融力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等五个方面提出了18条具体的创新政策。

比如在加大平台建设力度方面,海安提出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或政府主导共建的产业技术研究院由县财政按区镇现金投入的40%给予奖励。对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设的企业研究院符合建设要求的,奖励5万元。对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符合建设要求的,资助运行经费10万元。对行业“单打冠军”奖励100万元。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社江苏中心、交汇点、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江苏科技报、新华日报、科技日报、常熟新闻网、苏州日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