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2,災難之下東西方的價值觀差異

流浪地球之二

* 注,以下觀點僅為

基於科幻故事的虛構世界觀進行的討論,與現實世界的任何國家和機構無關。


去年,筆者寫過一篇 ,引起了眾多網友的激烈討論。筆者認為,在極端災難的設定下,只有一半人能入住地下城,地表會因極端天氣而無法生存,而人類還在不停遭遇其他挑戰,如軌道偏移,小行星撞擊等,依然在不停的威脅人類的安全,入住地下城的人選不應當絕對公平的50%概率抽籤,而應相對選取身體強壯,智商高(受過教育),或擁有技能的人,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的保住人類的生存,尤其是占人口4%的本科及以上人口應當儘量全部保留。


筆者的考慮是,在極端情況下,人類只有全部保存智慧的頭腦,才能在面對航空航天相關災難(如《流浪地球》中地球差點被火星撞擊)時最大概率的得出能生存的方案,或研究出其技術,如果完全按照“滅霸”式絕對公平的50%概率決定生死,則這部分人損失一半,再遇到災難的時候可能無法應對,

反而導致全人類的滅亡。


該觀點遭到了很多網友的激烈反對,他們有人認為,筆者的意思是隻保留4%的本科及以上人口,拋棄其他96%的人口,或者乾脆弄一飛船把精英拉走,剩下的人類自生自滅好了;

還有人認為,所謂的低端人口也在為人類做著貢獻,例如送快遞外賣,洗碗保潔等,憑什麼被拋棄;

更有人乾脆認為筆者就是法西斯。


首先,我們在《流浪地球》的設定下,根據保留50%人進地下城的要求,我的建議簡單講就是保留前50%,除了儘量全部保留那4%本科及以上受教育人口以外,還有46%的人;


其次,極端災難的情形下,跟和平年代的前提下策略是不同的。筆者在和平年代非常尊重社會所謂的低端人口,而在極端災難的情況下也會認為保留前50%是比較明智的選擇。這兩種看起來截然相反的三觀,確實存在在同一個人頭腦裡,因為

三觀是分情況,分前提的。而這種觀點並不是“我真有一頭牛”的故事,如果遇到更加極端的情況,比如設定是地下城只能入住人類的2%,要在筆者和一個科學家之間做選擇,筆者會認為應當選擇科學家。


最後,極端情況下被迫的擇優,也就是我的觀點,就好像戰場上的醫生,明明知道醫生很少,傷員很多,傷勢很緊張的情況下,只能被迫先去救“看起來能救活的”人,是一樣的道理。而法西斯和日本所謂的“人口優化計劃”,則是在和平年代強行剝奪一部分弱勢群體的生育權甚至生存權,這跟我的觀點是有本質不同的。


《流浪地球》2,災難之下東西方的價值觀差異

日本電影《感染列島》中,醫生被迫選擇生存幾率大的人進行救治


絕對公平病毒篇

而2020年,在《流浪地球》上映一週年的現在,全球爆發了疫情,有人說,病毒絕對公平的,它不管你是什麼達官顯貴,還是明星大腕,甚至國家統領,它都堅定的遵循著指數感染,不偏袒,無例外。


在這樣的疫情下,出現了一些科幻小說都不敢這麼寫的劇情:


某國,檢測費用非常貴,普通百姓很難負擔,連某著名球星確診後得知檢測費都驚呼“這也太貴了吧”!誰有錢先給誰治。與《2012》中十億歐元一張船票,有異曲同工之妙。


《流浪地球》2,災難之下東西方的價值觀差異

某國,經過開會討論,認為應當讓全國60%的人感染,從而獲得“群體免疫能力”,並且讓大家珍惜與所愛之人相處的時間,因為“他們也許會失去所愛的人”。該決策震驚全球,引起該國500名學者公開反對。


《流浪地球》2,災難之下東西方的價值觀差異


《流浪地球》2,災難之下東西方的價值觀差異

“群體免疫”

某國,在某大型事件與防疫之間無法抉擇,無法承受失去大型事件導致的經濟損失,再加上該國老齡人口眾多,養老負擔大,很多一頭白髮的老人不得不出來工作養活自己。街頭採訪中人們居然認為“反正聽說年輕人不會死,所以覺得沒關係”。網友認為他們“很恐怖,好像在上下默契的藉此放棄老齡人口,優化人口結構。”


《流浪地球》2,災難之下東西方的價值觀差異


各類事件層出不窮,刷新了大家的三觀,在這場鬧劇下,人們見到了欺騙,隱瞞,陰謀,傲慢,歧視,極端自私,漠視,掠奪……這場疫情撕開了文明的面具,讓人們意識到,原來現在所處的世界並非是一個繁榮、安全、穩定和文明的世界。


而這場疫情,還遠遠沒有達到《流浪地球》中人類面臨的極端災難,並沒有嚴寒氣候導致地表無法生存,資源枯竭,動物滅絕,並沒有50%的人類被迫死去,僅僅是一場死亡率4%的疫情,足矣讓人們看清:


這個世界上,有權人生活不受影響還牢牢掌握著話語權,物資攔了就攔了又能怎樣;有錢人包一架飛機回來,到最好的私立醫院接受最高端的醫療;他們可以買一個小島把全家送過去避難,而普通百姓連小區都難進去;他們可以用到全國僅幾百臺的呼吸機器,而普通百姓連擁有口罩都是一件很奢侈的事。


《流浪地球》2,災難之下東西方的價值觀差異

注意右下角搶口罩的,和兩個躺平放棄抵抗的


現在再想想,筆者想要保存全部受教育群體是基於研究新科技來面對未知災難的考慮,壓根沒考慮到達官顯貴和富豪資本,這種思維,跟真實的世界比起來簡直是弟中弟。十分學生思維,而且有種單純的浪漫主義。


大禹治水Vs諾亞方舟

同樣是面對災難,為什麼各國會有如此不同的應對態度和措施?今天就想借此討論一下大禹治水Vs諾亞方舟,災難下的東西方價值觀差異。


《流浪地球》2,災難之下東西方的價值觀差異

很久以前,世界遭遇了一場大洪水,無論東西方的古籍中都有所記載,面對這場大洪水,中國人選擇了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而西方在遭遇世紀大洪水的時候,同樣是人類瀕臨滅亡,他們建造了一個諾亞方舟,讓諾亞與他的家人,以及世界上的各種陸上生物能夠躲避一場上帝因故而造的大洪水災難。


同樣的滅世災難,華夏男兒選擇去面對,去戰鬥,不軟弱,不屈服,堅信“人定勝天”;而西方男兒選擇是避險,淘汰,選擇一部分人,拯救有限的人。


乍一看,筆者和《流浪地球》的思想好像是第二種,在極端災難下只能去選擇一部分人進入地下城,在篩選,在避險。《流浪地球》中被迫選擇50%的人,是因為極端天氣不是人類可以應對的範疇,實屬無奈而悲壯的選擇。但大禹治水和諾亞方舟是不同的,無論是洪水,還是病毒疫情,都是人們努力戰鬥可以戰勝的,建大壩也好,切斷傳染路徑也好,有著各種各樣的方法去應對,而疫情暴露出的,是“明明可以去應對,卻因為擔心經濟受損/政治因素而消極抗疫,選擇隱瞞”。更不要提,就算全部感染,死亡率是4%,跟《流浪地球》的災難(50%死亡率)遠遠不在一個層次,

卻已經開始放棄老年人和弱勢群體,或者乾脆躺平,放棄抵抗病毒,實為人類的不堪和軟弱!


《流浪地球》2,災難之下東西方的價值觀差異


《流浪地球》2,災難之下東西方的價值觀差異

這組照片很好的體現了東西方人民抗疫的風格,震撼人心


仔細思考《流浪地球》傳達出的價值觀,一半人進入地下城看似是無比冷酷的篩選,卻在遭遇火星撞擊的時候,連五常都決定放棄,把太空艙Plan B當一漂流瓶準備拋在宇宙中,等待人類滅絕的時候,華夏男兒的精神卻堅持“只要有一絲絲希望,就要戰鬥到最後一刻”,最終拯救了人類的故事。大禹治水、夸父逐日、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精衛填海,我們代代口口相傳的故事,是對大自然的抗爭;我們的國歌,是“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的抗爭。這是屬於中國的精神,屬於華夏兒女的堅韌,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就是與各種災難的抗爭史,塑造了流在骨子裡的民族血脈和民族精神。


通過此次疫情,看過我國的應對和其他國家的各種操作後,相信很多人跟筆者一樣,對祖國更加認同和熱愛,以我們是華夏兒女而驕傲,我們團結一心,永不放棄,抗爭到底!


*知乎《媒體稱英國官方承認有意讓大多數人感染新冠肺炎,以獲得群體免疫,是真的嗎?結果會如何?》

*觀察者網《英國想搞群體免疫 超500名學者聯名反對》

*電影《感染列島》《2012》

*微博@AMNH68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