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把太阳迎进祖国的乌苏镇,那里江长情更长

乌苏里江水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

一首《乌苏里船歌》令人心驰神往。1993 年4月 3日,我有幸来到了最先把太阳迎进祖国的东方第一镇——黑龙江抚远县乌苏镇。举目四望,乌苏里江江面仍是千里冰封。不觉想起离开沈阳时,已是迎春花含苞,京桃绽放。更不用说老家江南早已是花港鱼跃,莺飞草长,春来江水绿如蓝了。

最先把太阳迎进祖国的乌苏镇,那里江长情更长

沿江驱车而上,路边有看不到边的枯树杂草,有阡陌田园,却很难看到田夫村舍。江对面,异国的山林隐隐可见,孤独站立的了望塔依稀可辨。天之角,海之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被春天遗忘的角落……一种帐然若失的愁绪倏然爬上心头。

我们乘座的小车,从我们边防一座高高的了望塔下经过。塔上,身着绿军装的战士向我们挥手致意。忽然,我感到喉结颤动,真想大喊一声:若有人知春之出处,唤取归来同住!

国防公路的尽头,是原沈阳军区某边防团一连。团长张力杰介绍说,这里有个家,这个家,让人欢喜让人优。

我们先去一所学校。我们不是常把孩子比作花朵,比作未来,比作父母心中的星星和希望吗?那里有一位从沈阳来的边防军人的后代。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在一个低头过门,举手摸顶,散发着怪味、简陋的教室里,一块小小的木头黑板,一团纸揉成的黑板擦。10平米的教室里有3个年级的12名学生。农民打扮的王老师,说这是个“复合班”。何谓复合班?他解释说一个教室里有两个以上的年级,讲一个年级的课,别的年级做作业。

一个扎着小羊角辩,穿黄衣服的小姑娘正在朗读《小河流过我门前》。甜甜的童音,如清泉从石上流过,溅起碎玉般的浪花。

最先把太阳迎进祖国的乌苏镇,那里江长情更长

最先把太阳迎进祖国的乌苏镇,那里江长情更长

小姑娘叫任孟,7岁。一年前从沈阳和妈妈一起随军到边防。她妈妈是教师,她爸爸是一连的指导员。我们急切地想见见这位边防连最高首长的家属。

光秃秃的白桦。柞树。杂草。积雪。悠长悠长的茅草路。我们仿佛回到远古,置身洪荒。团长说,去年一名战士在这条路上发现了一只小熊崽,那家伙咬了战士的手……

七八里地,荒无人烟。任孟每天走这条路上学。

小路尽头是连队。一个30出头朴素得如白桦一样的少妇,从惟一的家属房里迎了出来。白色圆领衫的领口上有几个豆大的破洞,像散落的几朵白梅,芳香而又散发着缕缕寒意。

快言快语的战士像打连发一样开始夸嫂子:她义务帮小学上课,她辅导我们学文化考军校,给我们洗衣缝被,就差没扛枪和我们一起巡逻站岗了……她是我们连队的功臣。

功臣?古有成边卒,今有守边人。团长介绍说,一连是团里的先进连队,指导员任伟志是团里的优秀指导员,连队建设连年上台阶,和他家属孟庆云有关系。

她笑了。但笑容里分明荡漾着忧愁的波。

我们开始听了她如歌如泣地述说。看到妈妈流泪了,站在一旁的小任孟也用手擦眼泪。她说:“妈妈,我们回沈阳,回新民吧……”

最先把太阳迎进祖国的乌苏镇,那里江长情更长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我们在想,军人之所以勇敢坚强,乐于奉献牺牲,也有她们的功劳。是她们把情和爱奉献给了国防,为军人建造了一个牢固的好后方。

我们离开一连来到抚远县,它是我国最东的县城。副县长赵家和介绍说,仅他们浓江乡30%的城镇户口指标都照顾了随军家属,他们宁可让乡长的女儿失业,也要安排随军家属就业。他们尽了最大努力,但仍有10余名随军家属多年安排不了工作。一句话,穷呀!但他又说,中俄口岸已开放,我们有信心把这项工作做好。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做好!一定能做好!

走在县城小街上,赵副县长的话在我们心中荡起了波澜:人民厚爱军队,军人懂得怎样回报。

正当我们在谈论时,遇到任伟志从团部开完春季战备勤务会准备回连队。他说:“关键是我们要有一种精神,军人家属也要有一种精神,自强自立,不过高期望地方照顾。但同时,也希望地方一些单位一些人同等对待我们的家属和我们的亲人。”

离开乌苏里江。暮然回首,夕阳下的了望塔像一架架竖琴,正默默地弹奏着一首首温馨的小夜曲;江面像一条白色的巨龙在小憩。我们分明看到了冰雪在融化,看到了开江的壮观,看到了蓝蓝的江水起波浪,看到了赫哲人的船……

最先把太阳迎进祖国的乌苏镇,那里江长情更长

车在国防公路上颠疲,我一直在思索:有国家就有军队,军人在为国防事业作奉献,他们的妻子也不例外,为国防事业默默地献出自己的情和爱。和共和国一起走过的日子,有艰辛痛苦,也有幸福和荣耀;各级政府和部门给军人家庭以极大的关怀。那爱,江水载不动;那情比江长。

真是:江长情更长!(照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