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這名女子的選擇,給後世皇帝上了一課,不得不防

魯桓公十一年夏,鄭國第三位國君鄭莊公去世,祭仲(也叫祭足)扶立太子忽即位,是為鄭昭公。秋天,宋國人將祭仲騙到了宋國,變相囚禁了起來,並留下一句話:“不立突,將死。”

鄭莊公和宋國將祭仲推上了風口浪尖,這是一個選擇題,一個關乎整個鄭國命運的選擇題。而祭仲在思考了一夜之後做出了選擇:與宋盟。這也就意味著要放棄鄭昭公,讓鄭昭公的弟弟公子突來做鄭國的國君,而鄭昭公逃到了衛國。

春秋時期這名女子的選擇,給後世皇帝上了一課,不得不防

《公羊傳》中將其在宋人脅迫換君這件事中的表現給予讚揚,認為祭仲是賢相,因為其知權,“何賢乎祭仲?以為知權也。”即知道權衡輕重、利弊。而漢朝時期的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傳》中則看到了這件事的結果:“祭仲要盟,鄭久不昌。”頗有不認同之感。而實際上,這件事只是鄭國衰落的開始,鄭國的內亂從這一刻開始,持續了二十餘年,生生將鄭氏三公打下來的基業給毀了。

可以說,鄭國的衰落,祭仲是有責任的,但他並不負主要責任。其實,說到底,祭仲也只是一名卿大夫,即便位高權重,但到底也不能決定鄭國的命運,在鄭國無能君的情況下,祭仲的選擇是當時很多卿大夫都會做出的選擇,他在鄭莊公去世後的二十年內掌控鄭國朝政,卻只是時代大洪流中的一葉扁舟,無法扭轉鄭國的頹勢。可嘆鄭莊公之後,鄭國再無能君。

一、

鄭國相對於大部分諸侯國來說,立國比較晚,西周末期才立國,但鄭國前三代都是實打實的能君,鄭國曆經桓公寄孥、武功擴張到莊公小霸,三代國君利用其在周王室做卿士的身份狠狠發展自己,倒是讓鄭國躋身春秋初期的大國之列,甚至成為春秋初期的第一強國。

春秋時期這名女子的選擇,給後世皇帝上了一課,不得不防

尤其是鄭莊公在位的時候,他在諸侯國間頗有影響力,征討小國,明為周王室服務,實為鄭國開疆擴土。這個時候周邊諸侯國諸如晉國、齊國、楚國等尚沒有發展起來,鄭國利用這個機會成為中原諸侯國中最為強悍的存在,連周平王也拿鄭國沒有辦法,剛想分了鄭莊公的權,鄭莊公就跑來興師問罪,結果來了一出周鄭交質,後來更是發展到周鄭開戰,即著名的繻葛之戰。

因為鄭國的所作所為,周天子本就自東遷之後已經下降的威懾力再次下降,鄭國則一步步成為春秋第一小霸,有如此強悍的國君,鄭國何愁不興?但我們知道春秋第一霸主是齊桓公,和鄭國毛關係都沒有,原因就是鄭莊公死後,鄭國沒有明君、能君,即便鄭莊公給鄭昭公留下了祭仲這個能臣,也無濟於事。

祭仲在鄭莊公繼位之初只是一個小小的封人,何為封人?《周禮·地官·封人》:“封人掌設王之社壝,為畿,封而樹之。凡封國,設其社稷之壝,封其四疆。造都邑之封域者,亦如之。”簡單說來就是掌管鄭國的封疆、築城。

當鄭莊公在母親武姜的逼迫下將京城封給弟弟共叔段的時候,祭仲提出了自己的反對意見,他對鄭莊公說:

“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三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

同時建議鄭莊公早日除去共叔段這個隱患,而鄭莊公回以“多行不義必自斃”。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鄭莊公注意到了祭仲這個,並認為讓他做封人是大材小用了,遂將他提拔上來,一直做到了卿大夫的位置上。後期鄭莊公與周天子的衝突,祭仲都有參與,比如周天子將鄭莊公的權力分給了虢公一部分,鄭莊公就讓祭仲領著鄭國軍隊搶了溫地的麥子也成周的穀子。

春秋時期這名女子的選擇,給後世皇帝上了一課,不得不防

再比如後來的繻葛之戰,祭仲率領三軍中的一軍與另外兩軍組成魚麗陣,與周天子率領的諸侯大軍作戰,等到周天子被射傷肩膀之後,又是祭仲在夜晚被派去慰問周天子的傷勢。

二、

可以說,在鄭莊公時期,祭仲位高權重,是鄭莊公非常信任的臣子,所以鄭莊公臨終才將鄭昭公託付給祭仲。但是鄭昭公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自身能力一般,還喜歡率性而為,在不肯娶齊國公主的事情上就能看出他在權力的路上走不遠。

當初齊僖公想將自己的女兒嫁給太子忽為妻,結果太子忽不願意,還整出了一個“齊大非偶”來說事,後來齊僖公再次想將宗室女嫁給太子忽為妻,他又拒絕了,連祭仲都看不下去了。祭仲對太子忽說:“君多內寵,太子無大援將不立,三公子皆君也。”

太子忽雖然已經被立為太子,但是地位並不十分穩固,加上自身能力一般,確實需要有一個外援,而齊國足以成為太子忽背後的力量,但是這個不知道天高地厚的太子還是拒絕了,那麼他娶的是誰呢?陳國的公主,陳國在當時雖是公爵國,但論實力就是一個小國,無法為太子忽加持。

春秋時期這名女子的選擇,給後世皇帝上了一課,不得不防

這不,鄭莊公一死,太子忽繼位,緊接著宋國就把祭仲騙到宋國,逼著祭仲更立新君。宋國支持的是公子突,公子突的母親是宋國人雍姞,家族在宋國頗有權勢,看著鄭昭公好欺負,就準備讓公子突繼位,為宋國謀私利。

倘若鄭昭公自身能力很強,或者他的妻子是齊國的公主,如何會有這一場禍患?要知道鄭莊公在諸侯間的威信是很大的,鄭國儼然就是當時很多諸侯國的首領,為何鄭莊公一死,宋國就來了這一出?還不是鄭昭公實力弱,弱國在諸侯間只有被欺負的份。

祭仲被逼無奈,只能選擇放棄鄭昭公,而迎立公子突為鄭君,即鄭厲公。祭仲做出的這個選擇在後世來說可能很多人無法接受,但在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的大環境下,忠君愛國的思想尚未成熟之前,是很好理解的,也是很多權臣的選擇,尤其是異姓卿大夫,想想戰國時期形成的“士無定主”就知道了。

而《公羊傳》認為祭仲的這個選擇是知權,所以祭仲是賢相,則是拔高了祭仲的形象,我們看《公羊傳》中的這段記載:

“祭仲不從其言,則君必死,國必亡。從其言,則君可以生易死,國可以存易亡。少遼緩之,則突可故出,而忽可故反,是不可得則病,然後有鄭國。”

春秋時期這名女子的選擇,給後世皇帝上了一課,不得不防

這段話初看沒什麼毛病,但細想就不是那回事了,倘若祭仲真的不願意答應宋國的要求,那麼鄭國會亡嗎?顯然是不可能的,春秋時期中原的諸侯國,想要亡國沒有那麼容易,而且宋國也沒有能力讓鄭國亡國,頂多打一仗,還不一定能打贏鄭國。不過祭仲如果不答應宋國,自己的性命不保倒是真的。 

說到底,祭仲做出這樣的選擇,所謂的“知權”其實只是犧牲了鄭昭公的利益。在他看來,鄭昭公能力確實一般,還不如真的就讓鄭厲公繼位呢,而自己完全沒有必要搭上性命。

當然這個知權沒什麼不好,符合春秋戰國時期的君臣關係,這對祭仲來說,對鄭國來說,似乎都是有利的,但是後期發生的事情顯然已經失控了。

三、

鄭厲公當上鄭國國君之後,宋國就三天兩頭來要好處,鄭厲公煩不勝煩,然後宋鄭之間就爆發了衝突,歷來講究禮儀的魯國想調節兩國的矛盾,但是宋國根本不給魯桓公面子,桓公一氣之下和鄭厲公成為同盟關係,之後的幾年裡,宋鄭兩國各自拉攏諸侯國成為自己的同盟,相互發動戰爭。

魯桓公十四年,宋國聯合齊國、蔡國、衛國、陳國攻打鄭國,這次戰爭是鄭國曆史上很重要的一戰,因為

“宋人以諸侯伐鄭,報宋之戰也。焚渠門,入,及大逵。伐東郊,取牛首。以大宮之椽歸,為盧門之椽。”

春秋時期這名女子的選擇,給後世皇帝上了一課,不得不防

鄭國在此戰中所受到的打擊,和當初周王室在繻葛之戰中所受到的打擊差不多。鄭國的大國威信從此不再,好在鄭魯之間還有很深的結盟關係。但是鄭厲公沒有在這樣的打擊下重振旗鼓,反而急於除掉祭仲。

祭仲這樣的重臣,在強勢的國君眼中就是一個好的臣子,但在能力一般或者說還沒有完全將國政握在手中的國君來說,就是一個威脅,鄭厲公想除掉祭仲真正掌權。雖然時機不對,但鄭厲公的想法是好的,畢竟誰也不願意受臣子掣肘。

但是鄭厲公殺祭仲的任務卻失敗了,說出原因來也是很有意思。原來鄭厲公派出的殺手是祭仲的女婿雍糾。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鄭厲公是不是傻,讓雍糾殺自己的岳父?鄭厲公這步棋倒也不算差,因為這個雍糾其實是宋國人,和鄭厲公的母親是親戚,而雍糾之所以娶了祭仲的女兒,原本也是宋國人逼迫祭仲這樣做的。

鄭厲公許給雍糾不少好處,雍糾也答應了要殺岳父,但這件事卻不知道怎麼被雍糾的妻子、祭仲的女兒給知道了,她很糾結,一邊是父親,一邊是丈夫,誰活著才好呢?她的母親給出了答案,即“父親只有一個,但是誰都可以做丈夫。”

春秋時期這名女子的選擇,給後世皇帝上了一課,不得不防

這女兒就將事情告訴了祭仲,祭仲反過來殺死了雍糾。這個故事給後世的皇帝們狠狠上了一課,不得外戚干政不是沒有道理的,確實是不得不防。鄭厲公一看,失敗了,與其等著被祭仲趕走,還不如自己逃。

鄭厲公先到了蔡國,又從蔡國到了鄭國的邊境之地櫟邑,然後將這裡變成了自己的地盤。有意思的是,鄭厲公出逃,原先出逃衛國的鄭昭公又被祭仲迎了回來繼續做國君。在這件事上,祭仲再次選擇了自己的利益。

四、

鄭昭公回到鄭國,祭仲一如既往受重用,但是鄭國也依舊無法從混亂中解脫出來,國際上來說,祭仲迫使鄭厲公出逃,以魯國為首的諸侯國就攻打鄭國,而在鄭國國內,鄭昭公和另一為卿大夫高渠彌關係緊張。以至於鄭昭公在做了兩年多的國君之後,被高渠彌殺死了。

鄭昭公一死,祭仲又走到了需要選擇的路口,雖然鄭厲公在櫟邑虎視眈眈,但是祭仲無論如何都不可能選擇讓可能會殺死自己的鄭厲公回來。好在鄭莊公還有兒子,所以祭仲和高渠彌又將鄭莊公的另一個兒子,即公子亹扶立為鄭國國君,是為鄭子亹。

春秋時期這名女子的選擇,給後世皇帝上了一課,不得不防

鄭子亹做鄭國國君剛剛半年,就遇到了一件大事,即齊襄公在首止舉行盟會。鄭子亹在受邀請之列,對於這件事,祭仲是持反對意見的,因為鄭子亹和齊襄公之間是有私仇的,而齊襄公剛剛將自己的妹夫殺死,會不會把鄭子亹也殺了呢?

但是鄭子亹卻認為祭仲是小題大做,他認為齊襄公應當不至於會做什麼不合禮儀的事情,所以還是決定要去。祭仲見勸不住鄭子亹,只好作罷,同時,他也在臨近出發的時候稱病不去,最終逃過了一劫,鄭子亹和高渠彌都被齊襄公給殺了。

人們在說到這件事的時候,認為“祭仲以知免。”祭仲深以為然。

這樣算不算知權呢?但卻是權衡自己的利弊,假如祭仲跟著去了,會不會緩和齊襄公和鄭子亹之間的矛盾呢?即便遭受點屈辱,至少可以保證鄭子亹不被殺死吧?但是他沒有,既然鄭子亹不聽勸阻非要去,那他就選擇置身事外。

鄭子亹一死,祭仲又選擇讓鄭莊公另一個兒子,即在陳國的公子嬰繼位,是為鄭子嬰。鄭子嬰登基之後,鄭國的內亂似乎漸漸被平息,至少鄭子嬰在位有十餘年,鄭國並沒有什麼大事發生,但是魯莊公十二年,祭仲死了。

春秋時期這名女子的選擇,給後世皇帝上了一課,不得不防

祭仲一死,遠在櫟邑的鄭厲公終於不再沉默,先是誘捕了鄭國的卿大夫甫假,讓他幫助自己爭奪國君之位,而甫假也答應幫助鄭厲公除掉鄭子嬰。這樣的選擇是不是似曾相識?可不就是過去祭仲的選擇嗎?甫假回去後,就將鄭子嬰以及他的兒子都殺死了,然後將鄭厲公迎了回來。而甫假以及一些重臣都被鄭厲公處死。鄭厲公算是真正將鄭國的國政握在了自己手中。

但這時似乎已經晚了,正如《史記·鄭世家》中的記載:“厲公突後元年,齊桓公始霸。”鄭國從鄭莊公死後開始內亂,一直到鄭厲公再次登基,時間長達二十餘年,而外面的局勢早已經變了天。鄭國不可避免的衰落了,齊國已經冉冉升起,成為一代霸主。

再回頭看祭仲的“知權”,不免有些諷刺,他的一次次選擇,讓鄭國陷入四公子之亂,鄭莊公的四個兒子輪番登基,鄭昭公和鄭厲公更是兩度登基,這樣的選擇如何能稱為賢相?鄭國有這樣的內亂如何能在春秋時期站穩腳跟?雖然祭仲的選擇在當時的大環境下是非常正常的選擇,但誠如司馬遷所說:“祭仲要盟,鄭久不昌。”

參考資料:《史記》、《左傳》、《公羊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