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一位祖師的偈語,啟迪人們明白了心如明鏡,不惹塵埃的禪意


唐代一位祖師的偈語,啟迪人們明白了心如明鏡,不惹塵埃的禪意

所有圖片均慧能的電視劇照


唐代一位祖師的偈語,啟迪人們明白了心如明鏡,不惹塵埃的禪意

我們生活在滾滾紅塵裡,一切吃喝用度都不能跳出紅塵之外,謀生就得工作,就得與各種各樣的人交際,所以就被各種各樣的瑣碎事煩惱。

紅塵與佛界,其實也只隔著一道門,門內是放下,門外是功名利祿蠅頭小利竭盡全力去爭,爭得頭破血流或是身心疲憊。耄耋之年回首時,發覺這一生一直在急著趕路,忘記欣賞沿途旖旎的風光,忘記父母的生日,錯過了與朋友品嚐茗茶、聽書說道、觀賞戲曲,把生命中最美好的東西全錯過了。逐末捨本,悔之已晚。

佛,其實離我們很遠又很近。遠到飛鳥與沉魚的距離,近到一呼一吸間。很多人窮其一生,也無法參透禪意,而有的人,只一個微笑,一朵花,就了悟禪意。六祖慧能則屬於後者。

唐代一位祖師的偈語,啟迪人們明白了心如明鏡,不惹塵埃的禪意


慧能未與佛結緣之前,與芸芸眾生一樣,都是大地上的一粒沙子。幼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並移居南海(廣州),長大後賣柴為生。

據《壇經》記載,惠能聽他人誦《金剛經》而有所開悟,並得知弘忍大師在黃梅憑墓山講《金剛經》,於是前往去聆聽。

惠能見到五祖弘忍,自稱“唯求法作佛”。弘忍考他,因惠能詮釋:“人即有南北,佛性即無南北”而受到弘忍的賞識,知道不是庸才而收了他。

光陰似箭,五祖弘忍已到了耄耋之齡。一日,弘忍召集眾弟子,要求作一首偈,考核後以便託付衣缽。大家仰望著神秀,因他是教授師,神秀於是將偈寫在廊下的壁上:“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惠能讀後,認為神秀偈沒有見性,則作了一偈,請人寫在壁上,如下:

唐代一位祖師的偈語,啟迪人們明白了心如明鏡,不惹塵埃的禪意


菩提偈

唐代:惠能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就沒有樹,明亮的鏡子也並不是臺。本來就是虛無沒有一物,怎麼會染上塵埃?

弘忍讀了惠能的見解,連夜為他說法,傳授衣缽。

“菩提本無樹”,確實如此。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開悟成道,故稱此樹為菩提樹。“菩提”,梵文的音譯,指對佛教教義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所以,菩提當然不是樹。

人頓悟時,都是靈光一現的,並非一定要坐在樹下。佛結有緣人,並非手捧經書,口唸佛號就能參禪悟道了。

明鏡:據《資持記》記載:“坐禪之處,多懸明鏡,以助心行。”通常用以比喻佛與眾生感應的中介。臺:指安置明鏡的地方,可以借代為客觀存在。

唐代一位祖師的偈語,啟迪人們明白了心如明鏡,不惹塵埃的禪意


惠能修行的時間不及神秀久,但他的偈語明心見性,可見他有悟性和慧根。心中無雜念,煩惱則皆無,不是靜坐於蒲團,閉目打坐才是參禪。須知,走過紅塵道場,皆是我們的修行之地;世間萬物,皆可以讓我們體會到禪的境界。

你離家出走多年,有一天深夜歸來,母親驚喜穿反鞋子為你開門時,你亦可以悟禪。

地震來了,頃刻間一切檣櫓灰飛煙滅。你轉頭,看見家人全都爬出來了,雖是受傷卻都活著,在那一瞬間,你悟禪了。

人生的喜怒哀樂,生老病死,六祖慧能早已參透。他的偈語,能了悟的寥寥無幾。他圓寂後所留下的《六祖壇經》成為禪宗經典。他並非主張大家斷絕紅塵而遁入空門。他只希望我們這些凡夫俗子,能清心寡慾,少一些爭強好勝,保持內心的寧靜祥和,多一份禪心。這樣,就可以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定從容,則可享受生活中的恬靜與時光的美麗無暇!

2020/3/26 星期四 完稿

唐代一位祖師的偈語,啟迪人們明白了心如明鏡,不惹塵埃的禪意

作者簡介:納蘭唐兒、醉臥古典詩詞國學等筆名。多家校園雜誌寫手,作品被《意林》等文摘轉載。喜歡佛學、藝術,痴迷易經、文學,是靠古典詩詞與戲曲滋養的女子。作品系本人原創,歡迎收藏、留言、轉發(只限於本平臺)。若轉發別的平臺,請徵求我同意,並署我名字以及註明出處,否則以侵權起訴。請關注我,會常常更新古詩詞,與你們穿越回到唐風宋月去,一起品味唐韻詩腳與宋闋音律,然後狂醉三千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